黄美媚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 2011年
- 目的观察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标准的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剂,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药物。
- 黄美媚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
-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4例疗效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痛25 mg/次,3次/d,加上维生素B1210 m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普瑞巴林150 mg/d起,逐渐加量治疗,疗程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服药1、2、3、4周疼痛程度,按照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分数评定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2、3、4周视觉模拟评分均降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黄美媚李国兴钟剑萍梁艳玲黎泳欣
- 关键词:普瑞巴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治疗并对其与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价。方法:对86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并分别应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基线情况以及经过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的结果,观察阴转率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美托洛尔组HUTT转阴率略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事件方面,厄贝沙坦组略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一定的疗效,相比β受体阻滞剂,其不良事件较小,是临床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 黄美媚胡允兆黎宏庄欧阳基鹏李国兴黎泳欣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厄贝沙坦血管迷走性晕厥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一般资料的记录,确定CMB的部位、数目,随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缺血性卒中指南进行处理及治疗,对出现出血性转化(HT)的患者及无出现脑梗死后HT的患者均进行CMB的统计,明确脑内微出血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性。结果在有出血转化组(HT组)中有24例(35.3%)通过磁共振检查到有脑内微出血出现,无出血转化组(无HT组)仅有16例(12.1%),两组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IMBs出现平均数目较无HT组高,HT组患者转化HT组并发症比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转组患者脑内微出血检出率较无出血转化组高,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内微出血呈正相关,考虑脑内微出血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情况的预测因素之一。
- 黄美媚李国兴黎宏庄欧阳基鹏梁艳玲游文霞杨少民
-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脑内微出血
- 美伐他汀降低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的体外研究
- 2018年
- 目的通过美伐他汀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神经毒性,从机制角度探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方法在实验室培养神经细胞,并加入美伐他汀,观察美伐他汀是否具有活化AMPK的能力,并观察在给予美伐他汀的同时,Aβ导致的过磷酸化现象是否得到抑制。结果在样品中加入美伐他汀时,人神经上皮瘤细胞(SK-N-MC)神经细胞数降低情况改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美伐他汀作用24 h后,SK-N-MC神经细胞AMPK磷酸化。结论美伐他汀可能通过提高AMPK活性,对抗Aβ导致的神经毒性,并进一步抑制蛋白质过磷酸化,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
- 黄美媚黎宏庄欧阳基鹏李国兴黎泳欣甘育鸿
- 关键词:美伐他汀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
- 血脂、血清β-AP和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脂、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及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有、无脑内微出血者,轻、中、重度脑内微出血者,预后良好、不良者的血清TC、TG、LDL-C、HDL-C、β-AP、尿酸,用Pearson法分析急性脑梗死血清TC、TG、LDL-C、HDL-C、β-AP、尿酸与脑内微出血发生、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清TC、TG、LDL-C、β-AP和尿酸水平有脑内微出血者高于无脑内微出血者,重度脑内微出血者高于中度脑内微出血者,中度脑内微出血者高于轻度脑内微出血者,预后不良者高于预后良好者,P均<0.05;血清HDL-C水平有脑内微出血者低于无脑内微出血者,重度脑内微出血者低于中度脑内微出血者,中度脑内微出血者低于轻度脑内微出血者,预后不良者低于预后良好者,P均<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C、TG、LDL-C、β-AP和尿酸水平与脑内微出血发生、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血清HDL-C与脑内微出血发生、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脂、血清β-AP及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血脂、血清β-AP及尿酸可能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 黄美媚钟剑萍黎宏庄游文霞赵轲
- 关键词:脑梗死血脂Β-淀粉样蛋白尿酸脑内微出血
- 胰岛素抵抗在急性脑卒中的分布特点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84例,对照组36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标准(CISS),将急性脑梗死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52例;穿支动脉病变组(PAD)32例。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压、血脂。并计算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及穿支动脉病变组HOMA—I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A:1.37±0.93VS0.71±0.34,P=0.005;PAD:1.48±0.73VS0.71±0.34,P=0.004)。大动脉粥样硬化组HOMA—IR与穿支动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0.93VS1.48±0.73,P=0.6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空腹胰岛素水平仍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机率是归类为对照组的3.077倍(95%可信区间1.070~8.847,P=0.037)。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穿支动脉组的机率是归类为对照组增加4.151倍(95%可信区间1.382~12.466,P=0.011)。结论:不同类型脑梗死胰岛素抵抗水平不同,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关联。
- 黄美媚胡允兆黎宏庄欧阳基鹏李国兴黎泳欣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急性脑卒中
- 首发表现为精神异常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例一例
- 本病例患者男性,18岁,因“突发行为异常22小时”于2006-10-1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等病史。患者于22小时前起床后被起同事发现行为异常,不能正常交流,自言自语,当时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同事送患者至在...
- 黄美媚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病例分析
- 文献传递
- 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观察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痛25 mg+维生素B1210mg,每日3次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300mg/d起,逐渐加量治疗,疗程4周.采用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服药1、2、3、4周疼痛程度,按照VAS下降分数评定为显效、有效及无效,计算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服药后1周,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62.96%,服药后2周有效率分别为37.03%和74.04%,服药后3周有效率分别为40.74%和77.77%,服药后4周有效率分别为40.74%和81.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黄美媚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 d以内)的住院患者210例,均在入院次晨抽血,检查血清白蛋白水平,在入院、出院进行NIHSS评分,在入院、出院、发病后3个月、6个月进行BI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作为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指标,同时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评分,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 2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3例(15.7%)患者进院时发现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组的患者,入院、出院时,NIHSS高于正常组,BI低于正常组,发病后3、6个月BI都低于正常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差,生活能力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黄美媚李国兴游文霞黎泳欣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清白蛋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