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建辉

作品数:95 被引量:4,986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36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草原
  • 20篇生态系统
  • 18篇植物
  • 13篇土壤
  • 12篇群落
  • 12篇草地
  • 9篇植物群
  • 9篇植物群落
  • 9篇水分
  • 8篇放牧
  • 7篇生物量
  • 6篇水分利用
  • 6篇物种
  • 6篇利用效率
  • 6篇荒漠
  • 6篇草甸
  • 5篇羊草
  • 5篇生态学
  • 5篇生物多样性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机构

  • 9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内蒙古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内蒙古农牧业...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自然博物...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4篇黄建辉
  • 34篇韩兴国
  • 16篇白永飞
  • 15篇陈灵芝
  • 10篇潘庆民
  • 8篇马克平
  • 8篇薛建国
  • 7篇苏波
  • 7篇王常慧
  • 7篇李昂
  • 5篇李凌浩
  • 5篇高贤明
  • 5篇林光辉
  • 5篇任婷婷
  • 4篇杨景成
  • 4篇孙海莲
  • 4篇蒋高明
  • 4篇陈世苹
  • 4篇哈斯木其尔
  • 3篇方精云

传媒

  • 3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7篇生态学报
  • 7篇Acta B...
  • 6篇生物多样性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植物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与...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五届全国生...
  • 1篇首届全国生物...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被引量:139
2003年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 ,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 ,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 .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 ,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 ,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 .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 ,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 .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 ,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 ,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 .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 ,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 ,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 .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 (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 )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
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潘庆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森林砍伐耕作轮作
库布齐沙漠中甘草对不同水分和养分供应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28
2009年
为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在沙漠分布的豆科优势物种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对多因素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以第2年生长的甘草植株为对象,盆栽试验为手段,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人工模拟分别相当于库布齐沙漠当地自然年降雨量的3/8、1/2、1和2倍(W1~W4)的4个水分供应处理,以及4个养分添加处理(对照CK;N,83mg N.kg-1土;P,92mg P.kg-1土;NP,83mg N.kg-1土+92mg P.kg-1土),研究了库布齐沙漠中甘草的光合生理特性对于水分和养分供应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体交换特征随测量时间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实验处理条件下,每个植物功能性状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vailable radiation,PAR)在11:00~13:00时段达到最高值时,大气温度也接近测量当天的最高值,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出现了明显的"午休"特征。第2年生长的甘草对于干旱胁迫表现出快速生理响应与气孔调节,尤其在极度干旱(W1)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的控制在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之间进行了多次转换。水分胁迫使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等气体交换特征值下调,同时降低了最大净光合速率(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yield,AQE)等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光合水分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water use efficiency,PWUE)随着水分供应量减少而降低,并且养分添加也使其在水分供应良好(W4)的条件下降低,对于外界环境中水分利用的改变具有适应策略。另外,养分添加对于光合作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在水分供应良好的条件下,N素添加使Pn增加明显。在W1条件下,P素供应增加了Pmax、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并减小了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表明甘草物种对于P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养分添加能够
李扬黄建辉
关键词:甘草光合生理响应水分供应库布齐沙漠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被引量:106
1995年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黄建辉,韩兴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1引言自从MacArthur[1]和Elton[2]分别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多样性一稳定性理论以后,对多样性一稳定性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初,为了简便起见,有...
黄建辉韩兴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稳定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黄建辉
关键词:阔叶林
中国东北样带草原区植物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梯度的响应被引量:129
2000年
测定了中国东北森林 -草原样带草原区 15个常见植物种叶片的 δ1 3 C值 ,并以此作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值 ,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年均降水量、年均大气温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植物种的 δ1 3 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如羊草 (L 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家榆 (Ulmuspumila L.)、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L am.)、直立黄芪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和菊叶委陵菜 (Potentila tanacetifolia Willd.ex Schlecht.)等 ) ,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如扁蓿豆 (Melissitus ruthenicus(L.) Peschkova)、羊草、家榆、小叶锦鸡儿、直立黄芪、地榆等 ) ;而少数几个种 (如达乌里胡枝子 (L espedeza davurica(L axm.)Schindl.) ,麻花头 (Serratula centauroides L.)等 )则与大多数种的情况截然相反 ,另外部分植物种则随环境因子变化不大 (达乌里黄芪 (Astragalus dahuricus(Pall.) DC.)、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和狭叶锦鸡儿 (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Willd.)、糙叶黄芪
苏波韩兴国李凌浩黄建辉白永飞渠春梅
关键词:中国东北样带Δ^13C水分利用效率草原区
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被引量:9
2019年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李昂王扬薛建国任婷婷魏存争田秋英白文明白永飞黄建辉姜勇程玉臣孙海莲徐柱文赵玉金韩兴国
关键词:沙化草地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植被建设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Ⅺ.山地草甸β多样性被引量:135
1998年
根据所调查的13个样地的143个样方资料,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东灵山草甸群落的β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论是第1号样地与其它各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还是相邻两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Wilson-Schmida指数(BT)和首次根据群落相似系数的Jaccard指数(CJ)及Sorenson指数(CS)而推导的两个β多样性指数(BCJ和βCS),在反映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而变化方面趋于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而根据Cody等β多样性测度方法所测度的结果则波动较大,表明相邻群落间物种替代速率变化悬殊,反映了东灵山草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已引起了生境的破碎化,从而导致了群落的β多样性增加。
高贤明马克平黄建辉刘灿然
关键词:草甸Β多样性
东灵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验被引量:22
1998年
在东灵山地区的三个地点进行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验,栽种了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等四种植物,通过五年的生长观察,实验证明日本落叶松在本区生长良好,在本地区可以作为绿化树种及用材树种,人工落叶松林新植被生态系统的引进是成功的;华北落叶松在本地区较高海拔1700m左右也可以成活,可以作为绿化树种,核桃楸和水曲柳在海拔600m左右的较干旱环境下生长较慢,核桃楸和水曲柳在干旱环境如果没有较好的抚育措施,则成活率低,作为绿化树种不可取。
于顺利马克平陈灵芝黄建辉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方差分析
西双版纳农田弃耕后橡胶园的建立对碳的固存作用(英文)被引量:16
2005年
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通过植被和土壤的碳固存 ,以缓解大气中CO2 浓度的升高速度 ,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热带原始森林的保护和人工林的建立能有效地固存大气中的碳。但是 ,在建立热带种植园和人工林以固存大气CO2 的可行性及其碳的固存潜力大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地区之一 ,目前橡胶 (Heveabrasiliensis)园的面积为 1.3× 10 5hm2 ,约占该地区林地面积的 14 %。在本研究中 ,选择 11块在弃耕后的农田上建立的橡胶园 (定植年限为3至 38年 ) ,初步探讨了橡胶园建立后植被和土壤中碳的固存规律。两个生物量模型 (唐建维等的模型和Brown模型 )的模拟结果显示 ,橡胶园建立后植被中生物量的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 10 .2× 10 3 和 9.4× 10 3 kg·hm-2 ·a-1,4 0和10 0cm表层土壤碳的平均固存速率分别为 0 .6 1× 10 3 和 0 .72× 10 3 kgC·hm-2 ·a-1,植被和 10 0cm表层土壤中碳的平均固存速率为 5 .82× 10 3 和 5 .4 2× 10 3 kgC·hm-2 ·a-1,而定植 4 0年后植被和 10 0cm表层土壤碳的固存潜力为 2 32 .8× 10 3 和 2 16 .8× 10 3 kgC·hm-2 。对两个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 。
杨景成黄建辉唐建维潘庆民韩兴国
关键词:橡胶园温室效应生物量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被引量:104
2010年
叶片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涉及到植物生态学的众多领域与多个尺度,然而各个尺度上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并未同步展开。通过对青藏高原47个草地样地连续3年的调查,分析了当地群落水平上的植物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温度和降水气候数据研究了N、P含量及N:P比值与这两个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群落水平的叶片N含量变化范围为14.8–36.7mg·g–1,平均为23.2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8–2.8mg·g–1,平均为1.7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8–25.6,平均为13.5。群落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的N:P比值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比值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变化决定。另外发现:群落水平叶片N、P含量及N:P比值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叶片的N、P含量及N:P比值与年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P含量较高的变异系数及其与环境因子表现出的显著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植物群落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杨阔黄建辉董丹马文红贺金生
关键词:草原群落青藏高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