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英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对1972年厄尼诺过程中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变化的分析
- 1990年
- 1972—1973年发生了一次强厄尼诺过程。已有不少人对这次厄尼诺过程中海洋要素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讨论均将范围局限于太平洋地区。本文利用了COADS资料,对印度洋、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和海温场的变化作了综合分析,井对它们的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高士英
- 关键词:赤道风场
- 埃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被引量:1
- 1994年
- 文中统计分析了1949~1991年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地区(0°~10°N,125°~180°E)和热带地区(10°~25°N,125°~180°E)的台风日数。发现埃尔-尼诺年上述两地区的台风日数明显偏多。因此,冬、春各季该地区的台风日数、可作为该年是否可能发生埃尔-尼诺的一个预报指标。
- 陈信雄高士英
- 关键词:台风活动
- 中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的变化与埃尔尼诺被引量:7
- 1989年
- 本文利用COADS资料,对中东太平洋赤道地区u、v风场与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温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该地区的西风异常对埃尔尼埃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该地区经向风的异常同样对埃尔尼诺的发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高士英王静曙许淙薛振和
- 关键词:风场厄尔尼诺海温
- 全文增补中
-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被引量:2
- 1990年
- 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 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 则起着加强的作用。(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 丁一汇吕竞夕高士英
- 关键词:赤道印度洋低频振荡辐合带赤道地区季风区
- 东北太平洋冬季风的异常与埃尔尼诺被引量:6
- 1991年
- 东太平洋南美沿岸热带地区海温的经向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冬季中高纬地区的冷水南侵,赤道北侧的暖水带南移造成暖水浸入赤道南,造成南美沿岸的海温升高。本文指出海温的季节变化受东北太平洋冬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埃尔尼诺发生年和次一年冬季,持续偏强的东北风对于冬季赤道北暖水的南浸,进而对埃尔尼诺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 高士英吕竞夕张林
- 关键词:季风厄尔尼诺
- 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风场的相互作用与埃尔尼诺被引量:4
- 1990年
- 埃尔尼诺发生前的北半球冬半年,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强,澳大利亚地区的台风多;埃尔尼诺发生年的北半球夏半年,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由南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强,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台风日数多.这表明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对埃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高士英韦定英吕竞夕
- 关键词:风场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季风区
- 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被引量:2
- 1989年
- 本文利用综合海洋大气资料(COADS),对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风场,气压场和海温场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由于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赤道地区海平面气压的seesaw现象,导致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同样出现了seesaw现象。风场的seesaw又导致印度尼西亚和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温出现seesaw。埃尔尼诺是海洋对印度洋的季风系统和太平洋的信风系统联合的强迫响应。
- 高士英王静曙
- 关键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