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名杰

作品数:53 被引量:321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经济管理
  • 8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政府
  • 7篇企业
  • 4篇中小企业
  • 4篇经济体
  • 4篇财政
  • 3篇政府扶持
  • 3篇制造业
  • 3篇共性技术
  • 3篇创新型
  • 3篇创新型国家
  • 2篇短板
  • 2篇政府支持
  • 2篇政府职能
  • 2篇中国式现代化
  • 2篇收入分配
  • 2篇主义
  • 2篇专业分工
  • 2篇自立
  • 2篇自立自强
  • 2篇自强

机构

  • 46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科学学研...

作者

  • 47篇马名杰
  • 4篇吕薇
  • 3篇石光
  • 3篇熊鸿儒
  • 2篇戴建军
  • 1篇张京成
  • 1篇李群
  • 1篇孙普希
  • 1篇李纪珍
  • 1篇邵欣平
  • 1篇田杰棠
  • 1篇李哲
  • 1篇鲍克
  • 1篇李志军
  • 1篇罗涛
  • 1篇杨超
  • 1篇张信
  • 1篇惠佳颖
  • 1篇郭铁成
  • 1篇唐占海

传媒

  • 4篇中国科技论坛
  • 3篇经济纵横
  • 3篇中国科技成果
  • 3篇新经济导刊
  • 3篇中国发展观察
  • 3篇重庆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制造业信...
  • 2篇现代产业经济
  • 1篇特区理论与实...
  • 1篇新华月报
  • 1篇中国经贸导刊
  • 1篇发展研究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北京观察
  • 1篇企业家信息
  • 1篇科技创业
  • 1篇调查研究报告
  • 1篇今日科苑
  • 1篇新重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5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技术及创新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特征和趋势被引量:9
2018年
近十年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及创新在向经济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也在迅速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引发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出现市场化趋势,其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正被重新塑造,数字技术正成为创新政府治理的新动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变革需要政府转变角色,加强作为创新环境营造者和服务监管者的责任和能力,建立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议应积极采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效能;积极探索和开展公共服务领域的业务外包,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创新,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放松经济性监管,加强社会性监管。
马名杰
关键词:数字技术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政府治理
转型期我国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被引量:37
2018年
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体制改革尚处于攻坚期。破解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的体制机制性难题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本文回顾了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新形势,重点剖析了人才队伍、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政府职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政策建议。
吕薇马名杰戴建军熊鸿儒
企业创新积累不足对温州产业升级的影响与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分析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00—2009年10年间,温州企业和产业在创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情况。结果显示:除了正泰等少数企业外,温州多数企业没有为转型升级做好技术、人才和观念上的准备,企业家群体转型升级意识落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缓慢。温州案例说明:企业建立基于创新的新竞争优势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未雨绸缪,持续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支持企业家学习和培训、提高标准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在加快改革以消除不合理暴利空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马名杰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被引量:16
2004年
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马名杰
关键词:共性技术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前景被引量:9
2012年
1995~2008年,我国制造业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科技投入强度和企业技术积累明显提升,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加的主要驱动力是企业快速的技术积累;而科研经费和人员投入强度的大幅波动,严重影响创新能力增长的稳定性。从行业层面看,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差异较大。中高技术产业增长最稳定且增速最快,高技术产业增幅最小但波动最大,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相对平稳。总体看,我国制造业开始步入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轨道。
马名杰杨超
关键词:制造业
美国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特点、组织方式及其启示被引量:4
2016年
基础研究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中央政府承担主要投资职能。但美国仍有一些州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地方是否专门支持基础研究取决于当地科技资源和科技战略,并无一定之规。在支持基础研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支持的重点和方式与中央政府并不相同,主要是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明显差异在于地方政府可以对需求导向研究给予更大支持,甚至超过兴趣导向研究。此外,地方政府很少采取科学基金制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少数地方采取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的方式,多数地方将基础研究作为项目研发活动的一部分,对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资助。我国地方政府在支持基础研究时,应区分兴趣导向研究和需求导向研究的任务定位,并对需求导向研究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方式。
王红马名杰
关键词:地方政府
新时期创新政策转型思路与重点:以补短板为主向同时注重锻长板转变被引量:3
2020年
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加速和逆全球化抬头,在迈向技术创新前沿国家和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进程中,中国已进入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的深刻转型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影响本土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差距、产业生态复杂度、资本密集度和市场需求复杂度等。这些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政府要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认识到政策的局限性和着力点的变化。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中国创新政策必须转型以适应新要求、应对新挑战。技术创新的政策目标应努力实现从“技术追赶”向“技术领跑”、从以补短板为主向同时注重锻长板转变。国家科技发展应着眼长远“向前看”,要以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形成局部技术领跑领域的技术支撑,形成更高水平开放与融合的环境支撑,创新政策转型要更突出普惠性、竞争中性和包容性,夯实制度创新。
马名杰熊鸿儒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8年
数字经济受到各国高度重视,目前有20多个国家出台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这些国家通过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利益相关方权利的保护等措施,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这一轮转型中起步较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规模优势有机结合,网络零售交易额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大国,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3D打印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进入全球前三位。展望我国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马名杰
关键词: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经济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创新利益相关方技术创新
建设引领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被引量:13
2018年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马名杰郭铁成李纪珍骆大进李群李哲
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思路与重点
2018年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创新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中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创新本身是开放的,我国走开放创新之路是大势所趋。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深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跨国流动更加频繁,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要抓住新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我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思路与重点文/吕薇马名杰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采取更加开放的创新方式,有利于吸纳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我国走开放创新之路是大势所趋。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吕薇马名杰
关键词:经济体系经济转型升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