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芸峰
- 作品数:34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 韩芸峰王振宇孙建军
- 高龄高危颈动脉狭窄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王涛孙建军陈晓东于涛马长城刘彬林国忠张嘉韩芸峰司雨谢京城王振宇
- 脊髓内胶质瘤节段多寡的临床对比分析
- 孙建军王振宇谢京城李振东刘彬马长城陈晓东于涛张嘉林国中韩芸峰司雨
- 多模态导航技术辅助迂回入路在中央回区脑膜瘤瘤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多模态导航技术辅助下迂回入路在中央回区脑膜瘤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6月~2021年3月,对35例中央回区脑膜瘤,采用多模态导航技术显示肿瘤与重要传导束和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关系,辅助切口设计和迂回入路...
- 林国中韩芸峰杨辰龙马长城孙建军于涛陈素华吴超杨军
- 关键词:脑膜瘤中央回区
- 原发性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3年
-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群[1、2]。椎管内NET少见,多为其他系统原发NET转移而来,而原发性椎管内NET更少见。我们收治1例原发性椎管内NET患者,报告如下。
- 韩芸峰王振宇陈晓东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椎管内原发性NET
- 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被引量:2
- 2014年
- 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群。 NET好发于消化道和支气管,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椎管内的NET罕见,故神经外科医生对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从神经内分泌肿瘤入手,介绍其基本概况,重点介绍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对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韩芸峰王振宇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椎管内中枢神经系统外科临床工作NET外科医生
- 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椎管肿瘤手术定位中应用的初步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椎管肿瘤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随机分为Sina定位组(10例)和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10例),两组术前均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Sina定位组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仅参考体表解剖标记。应用术中C型臂分别验证两组的定位结果,并与MRI显示的肿瘤实际位置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误差、总定位用时和C型臂投照次数。结果Sina定位组的总定位用时[(12.5±3.0)min]较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9.3±1.7)min]长,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09)。Sina定位组的定位误差[(2.98±0.92)cm]明显小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4.39±1.87)cm](t=-2.131,P=0.047),且Sina定位组的C型臂投照次数[(1.3±0.5)次]亦少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2.2±0.8)次](t=-3.077,P=0.006)。结论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椎管肿瘤定位安全、精准。然而,Sina的定位准确性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进一步明确。
- 韩芸峰杨军
- 关键词:脊椎肿瘤神经外科手术
-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及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初步评价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方法,并初步评价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n=40)、假手术组(n=8)和正常组(n=8),其中脊髓损伤组再根据损伤后时间分为伤后1 d组、3 d组、7 d组、14 d组、28 d组等5个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合称为非脊髓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造成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膜囊。采用肠道推进试验、粪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测定来评价脊髓损伤后肠功能情况。结果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结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结肠推进率降低最明显(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粪便粒数最多(P<0.05)。与非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P<0.05);而且,脊髓损伤后1 d组粪便含水率降低最明显(P<0.05)。结论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撞击器能成功复制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损伤后急性期(伤后1d)尤为显著,随后逐渐改善。
- 韩芸峰王振宇于涛
- 关键词:脊髓损伤
-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虚拟现实三维重建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累及语言区及运动区的胶质瘤患者,术前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TI、磁共振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等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影像融合,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等重要结构,模拟操作并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结果:通过进行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脑组织等结构的三维虚拟现实影像重建,可清晰判断纤维束位移与破坏,显示肿瘤与重要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虚拟现实的手术模拟与手术设计,所得三维影像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35例患者中,累及运动区10例,累及语言区14例,同时累及语言区和运动区11例,肿瘤影像学全部切除30例(85.7%),次全部切除5例(14.3%),术后神经功能改善34例(97.1%),1例较术前无改善(2.9%)。13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术后10 d左右恢复;2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后1周评估时神经功能改善,9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改善,1例运动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加重,术后2个月肿瘤再次复发因脑疝死亡。结论: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通过解剖研究以及手术模拟,有助于个体化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 陈素华杨军韩鸿宾韩鸿宾孙建军孙建军马长城林国中和清源林国中韩芸峰吴超
- 关键词:胶质瘤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虚拟现实三维重建
- 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7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因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袖加固重建术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术中行囊肿探查、囊壁部分切除、漏口缩窄、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统计手术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手术改善效果。结果:71例患者共101个Tarlov囊肿,其中起源于左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9个(18.8%)、26个(25.7%)和3个(3.0%),右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4个(13.9%)、33个(32.7%)和6个(5.9%),均行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术后深部感染、皮下积液及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泌尿系感染4例;随访12~43个月(中位数26个月),新发尿潴留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拔除尿管;新发大便无力1例,3个月后好转;新发会阴部感觉异常5例,4例好转。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显著降低[6(4~9)分vs.1(0~5)分,Z=-7.272,P<0.001],JOA评分显著升高[20(16~25)分vs.27(18~29)分,Z=-7.265,P<0.001]。治愈18例(25.4%),显效41例(57.7%),有效8例(11.3%),无效4例(5.6%),总有效率94.4%(67/71)。2个(1.98%)囊肿复发。结论:对于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行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且安全可靠。
- 吴超刘彬谢京城王振宇马长城杨军孙建军陈晓东于涛林国中司雨韩芸峰陈素华尹晓亮马千权郑穆天曾琳
- 关键词:骶管整形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