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良斌

作品数:48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哲学宗教
  • 14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霍耐特
  • 8篇政治
  • 8篇主义
  • 7篇黑格尔
  • 6篇哲学
  • 4篇叙事
  • 4篇解放政治
  • 4篇共同体
  • 3篇信任
  • 3篇政治经济学
  • 3篇社会主义
  • 3篇资本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经济学
  • 3篇城市
  • 3篇承认政治
  • 2篇演进
  • 2篇意蕴
  • 2篇哲学视域
  • 2篇政治经济

机构

  • 45篇东南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6篇陈良斌
  • 2篇江德兴
  • 2篇许苏明
  • 1篇张程
  • 1篇吴荣顺
  • 1篇盛凌振

传媒

  • 4篇国外理论动态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东岳论丛
  • 2篇学海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缘空间视域下的承认政治被引量:7
2014年
在空间的场域下,边缘压迫会致使"卑贱意识"与"贱民"产生,其症结在于边缘空间中的种族、民族、性别、群体及其文化价值无法获得应有的承认。从福柯开始,到多元文化主义,再到后现代激进地理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差异性空间的方式来贯彻"为承认而斗争"的战斗口号,以期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空间格局来实现对同一性霸权的替代。但以差异政治凸现出的承认叙事,其缺陷在于不仅忽略了形成边缘压迫的物质基础与历史过程,而且也回避了个体行动的建构性责任,从而抽掉了为承认而斗争的真实基础,最终造成了一种价值与现实之间的错位。针对由此而造成的边缘革命困境,西方左派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但都陷入了革命主体的"空场"和行动的"裂隙"之中。我们的立场在于,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从根本上扬弃西方意义上的边缘决定论,将边缘空间的承认话语转变为一种突破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的历史实践,从而将对同一性霸权的斗争体现为一种现实的生动。
陈良斌
关键词:承认政治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组织的合作信任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信任是企业组织合作的基础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组织要形成合作信任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培育和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需要跳出传统封闭化的思路全面走向网络化的思维模式。在社会网络的全新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企业组织间信任产生和生成的分析,找到影响信任生成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依赖程度的合作关系,分别提出有效的信任培育机制。
陈良斌江德兴吴荣顺
关键词:社会网络
空间哲学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样本意蕴及其想象力被引量:2
2017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道路的一个重大转型就是从时间版本升级为空间版本,通过不平衡地理发展的方式在空间上实现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延缓危机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所断言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作为"地方"版本的中国道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替代西方道路的案例中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样本价值,同时在应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去全球化"趋势上,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为突破西方道路的统治和探索第三世界不发达地区的自身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借鉴和丰富的"地方想象力"。
陈良斌
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双重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视角被引量:1
2018年
纵观城市发展史,城市化总是处于不平衡发展进程中,其内蕴的双重逻辑使得城市发展呈现为一种二律背反式的复杂样态:一方面,差异(多样性)逻辑为城市带来了人口与要素的集聚、流动与创新,推动了城市繁荣;另一方面,极化逻辑却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之下,引发诸多"城市病",将城市引向衰败的歧途。城市化发展必须科学识别不平衡发展的实质,扬长避短,复归"人是目的"这一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律,以抵消城市极化发展的逻辑困境,通过创新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差异空间"提供直接的现实样本。
陈良斌
关键词:城市化
数字孪生城市的治理变革与路径优化
2024年
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现阶段探索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型模式,其本质是利用智能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的物理城市进行精准复刻,借助克隆的孪生城市进行模拟、预测和干预城市的运营和治理,其主要优势在于造就了一种系统智能化和干预智能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智能,形成了“全景映射”“极致可视”“虚实融合”“即时交互”的智能治理结构。数字孪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催生新一轮城市治理革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发展困境、虚拟现实融合困境与现实治理协调困境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调数字孪生城市的底层逻辑是对城市属人性本质的不断深化,只有让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才能让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果真正转化为不断改善的生活品质。
陈良斌
关键词:智慧城市虚实融合
思想史视域下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地理发展探微被引量:3
2013年
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地理发展是一条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底蕴的批判理论线索,哈维等左翼思想家致力在空间视域下揭示该问题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性。事实上,不平衡地理发展概念存在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将其界定为资本积累的被动结果,到"第二国际"时代卢森堡等人把它扩展到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殖民斗争,再到"第三世界"革命浪潮中直接将其转化为不发达地区反抗西方中心霸权的重要武器,最后到激进地理学将它视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进而上升到揭开资本主义幸存之时空本质的高度。今天,不平衡地理发展不再是描述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多样性和空间差异的问题,它的焦点是资本是如何制造出现代社会中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确切的意义上,不平衡地理发展概念从空间视角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切实促进了西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并有效推动了整个激进左派的再激进化进程。
陈良斌
关键词:资本积累
马克思的承认概念解读:从《巴黎手稿》到《大纲》被引量:2
2018年
黑格尔的承认概念旨在解决自由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问题,借助承认中介,自由通过财产权及其内在环节(占有、交换与劳动)走向一种现实化的可能。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抱负则在于无产阶级解放,围绕着解放及其现实化的目标,在批判黑格尔和国民经济学的同时,马克思主张扬弃私有财产,实现生产交往基础上的真正的承认,同时对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及其承认现象予以激烈批判。进入《大纲》的写作之后,马克思意识到《巴黎手稿》及其《穆勒评注》所持的异化逻辑停留在表象的价值评判上,不能历史地解开异化承认的症结,只有通过资本的逻辑,尤其是资本与劳动的"小流通"等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抓住异化承认生成问题及其本质,从而在根本上揭示工人阶级解放及其承认的现实化必须建立在彻底打破资本统治的基础上。
陈良斌
关键词:黑格尔异化资本
社会批判叙事的复兴与重构——关于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马克思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
2011年
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的精髓。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始终是在宏大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现实关照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并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话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断发起深刻的批判,他们以现代性反思作为批判叙事的话语基点,以重构的"异化"作为批判叙事的工具,以意识形态向度的批判作为批判叙事的旨趣,以日常生活视阈的拓展作为批判叙事的解构和发展,从而全面复兴与重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叙事。
张程许苏明陈良斌
关键词:现代性反思
信任生成与信任危机的再认识——基于演进维度下信任系统的剖析被引量:5
2006年
信任是一个以历史时序为线索的动态演进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于人性的信任、基于互动的信任和基于设计的信任构成。信任危机是指社会信任出现普遍的弱化甚至缺失的状态。从信任的源头出发,基于演进的维度来认识、剖析信任与信任危机的生成,并以此来寻求对信任危机的有效解决途径。
陈良斌
关键词:信任危机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关切:“原则高度”与实践智慧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生态理念的系统创新和范式转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定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范式转换,“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治理逻辑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同时,借助新时代十年来生态实践智慧的广泛总结与全面贯彻,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而在历史性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将马克思“原则高度”的革命转化为现实的生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现实镜鉴,为推动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提供有效助力。
黄雨晴陈良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