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维秀

作品数:57 被引量:178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膀胱
  • 16篇失禁
  • 14篇手术
  • 13篇神经源
  • 13篇脊髓
  • 12篇便失禁
  • 12篇大便失禁
  • 11篇儿童
  • 9篇源性
  • 9篇神经源性
  • 9篇小儿
  • 8篇手术治疗
  • 7篇原性
  • 7篇神经原性
  • 7篇综合征
  • 7篇外科
  • 7篇脊髓栓系
  • 7篇肛门
  • 6篇脊髓发育
  • 6篇脊髓栓系综合...

机构

  • 55篇山东大学第二...
  • 4篇山东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儿童医...
  • 2篇日照市人民医...
  • 2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青岛市第八人...

作者

  • 57篇陈维秀
  • 44篇李金良
  • 43篇陈雨历
  • 21篇孙小兵
  • 20篇孙大庆
  • 17篇王若义
  • 13篇李殿国
  • 12篇林芃
  • 9篇李守林
  • 8篇刘倩
  • 8篇张丽
  • 7篇孙小刚
  • 7篇姜志娥
  • 5篇徐加龙
  • 4篇丁庆光
  • 4篇张敏刚
  • 3篇李艳华
  • 3篇马楠
  • 2篇刘宇
  • 2篇王旭辉

传媒

  • 27篇中华小儿外科...
  • 6篇山东医药
  • 5篇中华泌尿外科...
  • 5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结果96例中获随访83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9例,无明显变化的62例,症状加重者12例。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需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大多数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脊髓栓系松解术仅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速度,术后应定期随访。
林秡陈雨历李金良陈维秀李守林孙大庆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小儿
脊髓发育不良患儿尿路功能的早期评价和处理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评价和干预治疗对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上尿路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收治的脊髓发育不良,尿流动力学显示存在膀胱高压和/或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的75例年龄在1岁以内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其中30例从发现高危因素后即开始应用间歇导尿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组,随访数年,记录上尿路功能、膀胱功能及手术干预情况,与其余没有进行间歇导尿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6年(3.6~9.8年),研究组共30例患儿,在随访期间2例出现上尿路持续性扩张,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膀胱顺应性差,最终5例行膀胱扩大术;对照组除去7例失访,38例中18例上尿路扩张,15例膀胱输尿管反流,23例膀胱顺应性下降,26例行膀胱扩大术,上尿路损害和最终需行膀胱扩大术的病例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神经原性膀胱,病理损害是逐渐加重的,如早期进行尿流动力学评价,针对高危因素早期预防性治疗对保护肾脏和膀胱功能,控制尿失禁,减少膀胱扩大术,被证实是有效的。
陈维秀李金良陈雨历孙小兵
关键词:膀胱脊髓发育不良肾盂积水尿失禁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测特点及临床评价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儿的神经损伤。方法2001年5月~2006年5月对105例TCS患儿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osterior tibial nerve somato-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tudy,PTN-SEP)和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motor conductive veloc- ity,MCV)检测,以及盆底肌肌电图检查。结果TCS患儿皮层电位以及马尾电位潜伏期延长,胭窝处周围电位潜伏期无延长。胫神经MCV异常率34%,58%波幅降低,腓总神经MCV异常率24%,33%波幅降低。盆底肌肌电随着神经损伤程度的加重,由静息状态无自发电位,可见持续收缩电位,小力收缩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时限、多相波升高,大力收缩募集相基本正常,发展到静息状态有自发电位,无或有极少量持续收缩动作电位,小力、大力收缩无动作电位。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判断TCS患儿的神经损害程度及范围,了解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丽陈雨历李金良陈维秀燕凌云孙大庆孙小兵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传导诱发电位
膀胱漏点压升高与小儿上尿路功能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姜志娥陈雨历陈维秀李金良王旭辉
关键词: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发育不良的外科病理生理学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研究脊髓发育不良脊髓神经损害的临床病理生理学特点。方法本组共112例患儿,111例施行椎管内手术;单纯末段脊髓缺失1例,未手术。有脊膜修补史46例。依据112例患儿病史、体检以及MRI、尿流和肛肠动力学检查结果及肌电图(EMG)评价并行脊髓手术治疗。术中观察脊髓形态学改变并按照椎管内病变及其脊髓病理解剖改变将其分为终丝栓系(又分为A、B两亚型)、脊髓粘连、脊髓脂肪瘤、囊性占位、脊髓纵裂、静态病变等6型。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将脊髓损害的病程分为5期,每期给予相应评分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7组脊髓神经损害综合评分的方差分析和临床分期的秩和检验差异都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或0.05)。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患儿年龄与脊髓神经损害间(r=0.55,P<0.001)和栓系组圆锥末端位置与首发症状年龄之间(r=0.44,P<0.001)都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脊髓神经损害是一个由椎管内病变及其脊髓形态学改变引起并进行性加重的动态病理过程。诊治方针应是早期诊断和施行椎管内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临床分期和病理学分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李金良陈雨历陈维秀孙大庆林芃李守林姜志娥
关键词:脊髓发育不良病理生理学手术治疗肌电图
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尿失禁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评价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治疗括约肌功能不全所致儿童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 2 3例 ,年龄 5~ 1 4岁 ,均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和髂腰肌盆底悬吊术 ,1 4例同时行双层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 结果  2 3例术后随访 5~ 32个月 ,平均 1 8个月 ,控尿满意 (昼夜均能保持 3h以上完全干燥 ) 1 3例 ,好转 (部分控尿 ,白天偶有尿失禁或夜间尿床 ) 7例 ,无效 (症状无改善 ) 3例 ,总有效率为 87%。术前最大膀胱容量 (1 51 .5± 72 .8)ml、漏点压 (32 .3± 6 .5)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道压 (38.4± 1 3 .7)cmH2 O、最大关闭压 (2 2 .8± 1 3 .2 )cmH2 O、功能尿道长度 (3 .9± 1 .8)cm ;术后分别为 (2 1 1 .6± 63 .3)ml、(49.8± 1 6 .4)cmH2 O、(50 .8± 1 2 .3)cmH2 O、(32 .9± 1 2 .5)cmH2 O、(5 .6± 2 .0 )cm ,均较术前明显增高 (P<0 .0 1 )。膀胱造影显示膀胱颈漏斗状开放下垂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可增加尿道静息压和动力压 ,改善盆底肌功能 ,提高控尿能力 。
张敏刚陈雨历李金良陈维秀张萍
关键词:膀胱颈盆底肌悬吊术儿童神经源性尿失禁
盆底肌悬吊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体会被引量:4
2003年
林芃陈雨历陈维秀
关键词:康复训练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早期干预效果及其必要性:11例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干预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处理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中位入院日龄为2.6 d(1~5 d)。发现阴囊异常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12 h(1~120 h),均存在不同程度阴囊肿胀或硬肿表现,其中7例伴有皮肤青紫或发红的急性炎症体征,触诊可及睾丸样组织硬结。超声均显示患睾血流异常。11例患儿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阴囊切开探查,其中10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对侧睾丸固定术;另1例生后1 h入院者行患侧睾丸固定术,家属拒绝行对侧睾丸探查术。术中发现12睾扭转,鞘膜外扭转7睾,鞘膜内扭转3睾,另外2睾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正常睾丸组织形态,扭转方向和角度已分辨不清;发生在左侧7例,右侧3例,双侧1例。此双侧病例术前诊断为左侧睾丸扭转,术中探查见左睾扭转坏死,予切除,右睾呈180°扭转,血运良好,予复位后固定;1例发现对侧睾丸发育不良且较游离给予固定。睾丸挽救率为2/12,包括生后发现阴囊异常1 h入院者的1睾以及双侧病例中的右睾。切除的10个患睾病理检查提示睾丸坏死,其中2个可见纤维化及钙化灶。11例患儿均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阴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定期复查超声,保留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萎缩等异常。结论新生儿睾丸扭转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睾丸坏死切除率高,但早期诊断和积极双侧阴囊探查是必要的,是挽救患睾和避免无睾症发生的关键。
陈浩戴育坚孙小刚张振华王春田陈维秀王若义
关键词:精索扭转睾丸固定术
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评价盆底肌训练在肌原性大便失禁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便失禁患儿27例,年龄5~12岁,男17例,女10例,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临床评分均为差,全部病例行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术后3个月16例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后在家中自行盆底肌收缩训练.11例未坚持行盆底肌训练.结果 术前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16.7±4.9)mmHg、(61.6±14.6)mmHg和(2.3±0.7)s,未训练组分别为(15.5±4.1)mmHg、(59.3±13.0)mmHg和(2.2±0.7)s,两组间无明显差别;1年后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35.4±8.7)mmHg、(150.6±17.8)mmHg和(7.2±1.2)s,肛门功能评价优12例,良3例,差1例,未训练组分别为(21.1±3.1)mmHg、(94.7±12.7)mmHg和(4.6±0.8)s,肛门功能评价优3例,良6例,差2例,均好于术前,但训练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未训练组.结论 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可改善肌原性大便失禁的肛门控便功能,但手术后坚持行盆底肌训练对于手术疗效的提高有重要价值.在大便失禁的治疗时不能单纯依赖手术,还要充分重视重建括约肌的功能训练.
孙小兵王若义李殿国张丽李艳华陈维秀李金良陈雨历
关键词:大便失禁肛门括约肌
臀大肌瓣移位治疗大便失禁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在治疗儿童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7~16岁,平均12.4岁。其中,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8例,脊髓拴系综合征13例(骶尾部畸胎瘤5例,脊髓脊膜膨出6例,椎管内囊肿2例),外伤1例。术前行盆底肌电图、结肠传输试验及盆底肌MR检查,手术前后均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有18例术后获得随访。术前盆底肌电图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结肠传输试验示混合型14例,正常型4例;盆底肌MR示16例患儿肛提肌发育不对称或肛提肌不能清楚显示,2例患儿肛提肌未见明显异常;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临床评价结果示18例患儿均表现为完全性大便失禁,术后患儿的临床表现—优0例,良11例,差7例。结论: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患儿既有利于控制排便,又有利于排便,该种术式有利于改善大便失禁。
王若义丁庆光李金良陈维秀刁瑞香郭宝仑周勇
关键词:大便失禁神经源性外科治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