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红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源
  • 2篇血小板源性
  • 2篇血小板源性生...
  • 2篇血小板源性生...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生长因子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腺肿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碳
  • 2篇甲状腺
  • 2篇肠癌
  • 2篇大肠
  • 2篇大肠癌
  • 1篇单体型

机构

  • 5篇黑龙江省医院

作者

  • 5篇陈晓红
  • 3篇毛晓光
  • 3篇常得丰
  • 2篇朱大勇
  • 2篇王燕锋
  • 2篇杨志伟
  • 2篇王燕颖
  • 2篇徐忠庆
  • 1篇宋海彬
  • 1篇孙雅梅
  • 1篇李建国
  • 1篇黄静

传媒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的应用。方法:阅读国内外文献,分析甲状腺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关系,发现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给于分析总结。结果: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作为淋巴示踪剂,相比传统手术,不仅可以减少甲状旁腺、喉返神经损伤等副损伤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精确、彻底的清扫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开发应用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将其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中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常得丰徐忠庆陈晓红
关键词:甲状腺癌纳米碳颈部淋巴结清扫
纳米碳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示踪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对35例T1-2 N0 M0的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给于注射纳米碳混悬注射液0.4-0.6ml分4-6点均匀注射到乳腺癌周围组织上,30分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术中寻找到距离乳腺最近的黑染淋巴结定为前哨淋巴结,其余为非前哨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成功检查前哨淋巴结32例,检出前哨淋巴结60枚,检出率91.4%,准确率85.7%。结论:应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准确的预测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状态,达到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并且示踪效果不受肿瘤临床分期、年龄、原发肿瘤位置以及注射部位的影响。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可以选择性进行淋巴结清扫,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宋海彬陈晓红毛晓光朱大勇常得丰李建国
关键词:乳腺肿瘤纳米碳前哨淋巴结
浅析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对其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行单侧甲状腺手术17例,双侧甲状腺手术5例。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22例患者中乳头状肿瘤14例、滤泡状腺肿瘤5例、未分化肿瘤2例、髓样肿瘤1例,手术时间1.4~2.5h,平均手术时间(1.6±0.4)h。患者在术后无甲状腺损伤、甲状腺危象及饮水呛咳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甲状腺肿瘤是在临床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可引发甲亢的发生,并存在一定恶变的可能,应该尽早进行手术切除。
常得丰徐忠庆黄静陈晓红孙雅梅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88例大肠癌组织和50例正常大肠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检测PDGF-D-858A/C和+ 3166C/G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PDGF-D基因-858A/C位点多态性在大肠癌组和正常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DGF-D基因+3166C/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DGF-D基因+3166C/G位点中,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G +GG)可增加总体大肠癌发病风险,未发现-858A/C位点与大肠癌的发生显著相关.PDGF-D基因-858A/C和+3166C/G两个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利用这2个位点构建单体型,发现单体型CG在大肠癌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频率(OR=3.2,95% CI:1.3 ~8.3,P<0.05).结论 PDGF-D+3166C/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有关,其中+3166 G等位基因可能是大肠癌的遗传易感基因,PDGF-D基因CG单体型是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杨志伟王燕锋朱大勇陈晓红毛晓光王燕颖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单体型大肠癌
PDGF-D、MPO与CD1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粒细胞相关抗原(CD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8例大肠癌组织、72例大肠腺瘤组织及5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PDGF-D、MPO及CD15的表达情况。结果:PDGF-D、MPO、CD1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3%、63.64%、61.36%。PDGF-D、MPO在正常组、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三者之间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5在正常组、大肠腺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正常组与大肠腺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DGF-D、MPO、CD15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31%、75.00%,73.08%;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52.78%,47.22%,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DGF-D、MPO、CD1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组织分化程度均无相关(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GF-D及MPO在大肠癌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大肠癌中CD15与PDGF-D、MPO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DGF-D、MPO与CD15在大肠癌中的高表达,提示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大肠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杨志伟谭湘毛晓光王燕锋陈晓红王燕颖
关键词:大肠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