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0.42,140.40±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 陈文胜孙正义王翠芳夏亚一汪玉良
-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原位杂交
- 心肌切断联合撕开法治疗心肌桥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心肌切断联合撕开法治疗心肌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29例行肌桥松解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6.02±14.44)岁。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切开组(11例)和撕开组(18例)。切开组行传统肌桥松解法,用小圆刀沿冠状动脉走行方向纵行切开肌桥。撕开组行心肌切断联合撕开法,纵行切开肌桥浅部,联合深部组织撕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支血管损伤和术中心室破裂情况。术后门诊随访0.5~1.0年,观察术后心绞痛临床症状、心肌缺血表现和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结果与撕开组比较,切开组行心肌桥松解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出血量多,分支血管损伤患者比例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心室破裂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在心绞痛症状、复发心肌桥和心肌缺血患者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纵行切开肌桥的手术方式,心肌切断联合撕开法治疗心肌桥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毛勇陈文胜韦亚林关新强张燕春吴向阳
- 关键词:心肌桥临床疗效
- TEE引导下外科封堵卵圆孔未闭合并三房心1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患者男,56岁,3个月前因脑梗死就诊,经颅彩色多普勒发泡实验阳性,TTE明确卵圆孔未闭。拟行TEE引导下卵圆孔封堵术,术中TEE示卵圆孔未闭,直径3 mm;左心房内探及隔膜,一端连接于卵圆窝上缘(图1A),另一端连接于左心耳上方(图1B),中间连接左心房前后壁,将左心房分为副房和真房,副房接受4条肺静脉血流,真房连接卵圆孔未闭、左心耳和二尖瓣口,隔膜孔(真、副房交通口)最大径约28 mm,血流速度150 cm/s;提示:三房心,临床分类为A2型(Lam's改良分型)。于TEE引导下行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术中以右侧股静脉为穿刺点,置入股静脉鞘管,在TEE引导下送入加硬导丝,通过卵圆孔至左心房内,沿导丝将9号鞘管送至左心房,以18号卵圆孔伞进行封堵;释放左、右侧伞盘后发现左心房侧伞盘贴壁不良,形态似葫芦状,反复推拉试验仍不能贴壁,且隔膜孔血流增多,流速200 cm/s。
- 韦亚林吴向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三房心房间隔穿刺
- 主动脉窦部急性血栓1例
- 2019年
-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余,加重3 d'入院。查体:双肺查体未见异常,心界扩大,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腹软,无压痛,无肢体偏瘫和肌力减退。患者既往无吸烟史、糖尿病和结蒂组织病史。入院后化验示:血、尿、便常规,凝血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伴ST-T继发性改变,左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间收缩;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呈靴型心改变.
- 韦亚林吴向阳陈文胜
- 关键词:急性血栓
- 慢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制备慢性脊髓压迫中、重度及减压后3、7、14d模型,以正常大鼠作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压迫段压迫邻近(距压迫边缘5mm)段脊髓组织TGF-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用改变Tarlov评分和斜坡实验观察大鼠慢性脊髓压迫及减压后神经功能的相关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TGF-β1。慢性脊髓压迫中、重度及减压后3、7d出现大量的TGF-β1阳性细胞;脊髓重度压迫组TGF-β1表达强度达高峰,阳性细胞的灰度为120.33±10.97。脊髓重度压迫组TGF-β1mRNA表达阳性细胞的灰度为86.51±11.75。减压14d组TGF-β1阳性细胞偶见。脊髓的神经功能于中、重度压迫组显著下降,减压后逐渐恢复。结论大鼠慢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TGF-β1表达显著增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陈文胜孙正义王栓科
- 关键词:慢性脊髓损伤慢性脊髓压迫原位杂交技术正常大鼠减压后脊髓组织
- 冠状动脉心肌桥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心肌桥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3例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记录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非MACE组(n=23)和MACE组(n=20),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心肌桥狭窄程度、长度、厚度情况,结果吸烟、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基础心率、心肌桥狭窄程度和厚度在两组间存在着差异(均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饮酒和心肌桥狭窄程度是预测心肌桥并发MACE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1、10.1和5.4,且上述OR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可引发不良心脏事件,且吸烟、饮酒和心肌桥狭窄程度是心肌桥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
- 韦亚林吴向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
- 关键词:心肌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72例,年龄37~83(58.03±8.90)岁。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共234例,术后新发房颤36例(15.4%),其中男性房颤发生率为16.1%,女性为12.5%。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105例,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9例(37.1%),其中男性房颤发生率为40.7%,女性为25.0%。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OPCABG(37.1%vs.15.4%,P<0.05),但两组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最高年龄段为≥60岁(18.9%和45.8%),明显高于<45岁患者(P<0.05)。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的高发时间均为术后第2 d(即术后24~48 h),发作后持续1 d(24 h)的比例最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983,P=0.036)、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心动过速(OR=17.682,P=0.002)、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OR=0.152,P=0.042)、左房前后径(OR=17.614,P<0.001)和术前射血分数(OR=7.094,P=0.011)是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而糖尿病(OR=11.631,P=0.020)、合并其它心脏畸形(OR=29.023,P=0.002)、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OR=0.047,P=0.001)和术后CKMB(OR=3.672,P=0.040)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于OPCABG,且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这两种术式的新发房颤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不同。
- 韦亚林陈福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毛勇周亚雄罗伟张小鹏吴向阳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科手术
- 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 2013年
- 目的:比较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0年12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纳入比较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RCTs共计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相比,在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性(OR=0.30,95%CI(0.12,0.8),P=0.01);在心肌肌钙蛋白I术毕(MD=?35.98,95%CI(?57.69,?14.27),P=0.001);在心肌肌钙蛋白I术后24h(MD=?16.97,95%CI(?26.80,?7.14),P=0.0007);在肌酸激酶同工酶术毕(MD=?3.61,95%CI(?5.00,?2.21),P<0.00001);在肌酸激酶同工酶术后24h(MD=?12.77,95%CI(?23.26,?2.27),P=0.02);在肌酸激酶同工酶术后48h(MD=?4.97,95%CI(?9.38,?0.57),P=0.0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脏自动复跳率(OR=0.73,95%CI(0.26,2.08),P=0.56);在心肌肌钙蛋白I术后48h(MD=?2.06,95%CI(?4.20,0.08),P=0.0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血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但鉴于纳入研究质量不高,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 王石雄李宁荫曹云华高秉仁吴向阳柳德斌陈文胜赵启明
- 关键词:停搏液未成熟心肌META分析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房颤可能的预后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合并心脏其他畸形、收缩压,术前肌酐、尿酸、射血分数(EF)、左房前后径和肺动脉压力,术后血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6.109,P=0.019),频发房早或房速(OR=9.915,P=0.017),肌酐增高(男性>106μmol/L,女性>97μmol/L)(OR=18.798,P=0.019),左房前后径增大(男性>38.7 mm,女性>36.8 mm)(OR=17.894,P=0.000)和EF减低(EF<55%)(OR=11.505,P=0.004)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频发房早或房速、肌酐增高、左房增大和EF减低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
- 韦亚林陈福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毛勇周亚雄罗伟吴向阳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