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娥
-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仰恩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一般工业技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浅析《论语》杂志的文体风格被引量:1
- 2005年
- 《论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刊物。它的出现与风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对期散文的风格和走向。本文通过对《论语》文本的细致阅读,力图对这份内容广泛、风格不一的刊物的文体进行一次大胆和大致的归纳与概括。
- 陈娇娥
- 关键词:《论语》文学
- 拉康式审视下的红字——从《被窃的信》到《红字》
- 2007年
- 霍桑是美国19世纪颇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当代霍桑研究开始指向象征主义研究,并开始大量引用现代及后现代结构主义理论。本文将以拉康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被窃的信》的解构为借鉴,以索绪尔、拉康和德里达的符号学理论为指导,对霍桑的成名作《红字》中的表征——红字,进行解构,并探索此独特表征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即能指"A"的位移所赋予文本的现代感、象征感和节奏感。
- 何畅陈娇娥
- 关键词:霍桑《红字》
- 从《玛丽·巴顿》到《南方与北方》——盖斯凯尔夫人工业题材小说中情感结构的比较与分析被引量:10
- 2006年
- 《玛丽·巴顿》(1848)和《南方与北方》(1855)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以英国北部的工业城市为主要背景,描写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人们的种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因此评论家们习惯上将两部作品归为工业题材小说。其实,由于创作背景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作品体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体验。本文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入手,对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进行比较和研究,从创作背景和叙述视点来分析并探讨盖斯凯尔夫人在不同时期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体验。
- 陈娇娥何畅
- 关键词:情感结构工业小说
- 浅析《论语》由幽默到讽刺的衍变
- 2006年
- 《论语》号称中国的第一部“幽默刊物”,但笔者在阅读该刊时却发现其中有大量的讽刺之文,甚至讽刺成为了该刊的主要笔调。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文学传统方面来分析《论语》的“幽默”发生衍变的背后原因。
- 陈娇娥
- 关键词:《论语》文艺刊物
- 不朽的人的灵魂——解读《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被引量:2
- 2005年
-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表面看来,整个故事充满绝望、暴力与死亡,其实,福克纳更想表达的是人类经受了种种悲剧、打击和磨难后顽强地生存下来的精神———人的灵魂不但没被摧垮而且还会不朽。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第四部分中迪尔西及其形象的探讨和解读对富有怜悯、牺牲和耐劳之心的黑人女仆迪尔西进行了阐述,认为迪尔西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希望。
- 陈娇娥何畅
- 关键词:灵魂不朽
-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被引量:19
- 2006年
-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的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的“缺失”和妥协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小说中时间顺序的“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故事,更是福克纳徘徊于尼采所说的两大历史意识之间困惑的心灵的故事。
- 何畅陈娇娥
- 关键词:福克纳
- “幽默大师”林语堂与《论语》半月刊
- 2008年
-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 陈娇娥
- 关键词:《论语》幽默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 多媒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1年
- 多媒体英语教学带来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应该根据具 体教学情况,尝试多媒体英语课件制作。
- 陈娇娥
-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课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