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胤
- 作品数:38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记诵”被引量:4
- 2017年
- 近年来传统文化颇有复兴之势,表见于大众传媒,则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遂使“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其背景,则是21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各种体制内或体制外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然而,从“读经班”,吟诵申“非遗”,到身着汉服读《弟子规》,其间又不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形。与“国学”或古典诗词的知识内容相伴,“记诵”“吟诵”“诵读”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复活,获得了较多关切,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理应凭借专业研究的积累,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而发言的前提,则是要对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记诵”现象有所研究。
- 陆胤
- 关键词:中国诗词文学传统记诵传统教育方式
- 从“记诵”到“讲授”?——清末文教转型中的“读书革命”被引量:10
- 2018年
- 借鉴西方阅读史研究的"读书革命"之说,本文将呈现清末民初读书人初学启蒙从"记诵"到"讲授"的转型,并揭示这一"转型"本身所包含的后设视角。论文将首先返回清末读书现场,评价记诵之学在传统读书法中的位置;继而进入世纪之交关于文教改革的言论场,揭示在科学教育观念启悟下,"记诵"如何负面化,甚至被看作整个"中学"弊端的源头,沦为"西学讲授"的对立面;最后检视在近代学制、分科之学、分段教授法导入以后,新式"教授法"和教学空间如何影响于读书实践。从"记诵"转向"讲授",最初更可能是趋新者受"域外之眼"启发而拟想的一种"建构"。二者之间对立关系的确认,将中国传统蒙学和西方近代教育的复杂状况都严重地简单化和片面化了。但在维新舆论鼓动下,清末新学制的实施和新式教科书、教授法的出版,将之坐实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 陆胤
- 关键词:记诵讲授教授法
- 清末新教育中的古诗歌被引量:1
- 2021年
- 清末改创学制,一度在中小学堂设立"读古诗歌"课程,却并不将其纳入文学科目,而是附于修身科,以"有益风化"为宗旨。学制附载《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提倡吟咏而限制创作,在对接西洋乐教的同时,更直接受到宋明以来理学诗教观念的影响。由此产生若干种诗歌教科书:或严格遵照学章,取法于理学背景下以伦常纲纪为指归的诗选,体裁限于谣谚、乐府、古体诗;或延续晚近童蒙诗课惯例,仍从五七言律绝入门,借鉴评选家的"说诗"口气,呈现近世诗教"开益性灵"的另一侧面。分别对这两种倾向的诗歌教科书进行溯源和阐释,揭示新学制下诗歌教育的多元取材,或可更准确地理解词章之学在近代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反思晚清以降新式文学教育的得失。
- 陆胤
- 关键词:清末新教育癸卯学制
- 清末西洋修辞学的引进与近代文章学的翻新被引量:8
- 2015年
- 晚清以降新型文学教育的发端,不仅受到西洋文学观念的直接刺激,亦得益于语法、修辞学等周边学科知识的引进。清末有一批日本明治时期著译的修辞学教科书得到译介或援用,其初衷却是教授文章作法,或者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专门",因而也大量涉及传统文章学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著作材料来源的考索,可以揭示出清末引进西洋修辞学框架的文章学意义。清末,修辞学多被视为"文法"或"文学"的一部分。借由这种学科混淆状态,西洋修辞学带来的叙事、记事、议论、解释等"构思"分类,得以与中国固有的"文章辨体"传统相对接,为近代文章学(尤其是文章分类)充实新内容。
- 陆胤
- 关键词:修辞学文法文学教育
- 师承与专门:北大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方向、渊源和风格
- 2018年
- 本文在学术史视野下,以1950年代以来北大中文系、特别是"近代文学"专业方向的传承为例,说明师道传承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古典"师承"在现代大学流衍为导师制,成为塑造学科专门的一种制度形式;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中文系"四老"所奠定的文学史研究格局正是在"师承"与"专门"的张力中形成,其中季镇淮以下"近代文学"研究方向的传承,逐渐形成文史结合、注重人物研究的路数,更凸显专业缝隙之间"师承"延续的重要意义。
- 陆胤
- 关键词:师承导师制近代文学研究
- 清季民初的“政治与文学” 《国风》、《庸言》诗文栏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国风》、《庸言》等政论性期刊的诗文栏目,表征着清季民初政治生态中的文学存在。《国风·文苑》以赵熙等人为主要作者,是清季立宪运动中梁启超一派与中枢言官协力的表现,其时“新政治”与“古文学”尚能默契配合。民国肇造,《庸言》代《国风》而起,其“诗文录”充满“亡国之音”,反映了易代之际士人用舍行藏的多样选择;而诗文栏目与期刊其他部分的关系,则由协调变为抵触,透露出栏目主办者眼光从政治本位到文学本位的转换。
- 陆胤
- 关键词:古文学诗文清季民初文学本位立宪运动
- “实用”与“虚文”之间--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
- 2022年
- 晚清西学涌入,伴随着学堂教育和铅石印出版机构的繁兴,涌现了一批新编尺牍教本。先是在教科书体例和英文尺牍范本启发下,尺牍被新式文学教育接纳,成为蒙学读本和国文教科书的一部分;继而出现了专门的“尺牍教科书”,并带来了学生尺牍、女子尺牍、白话尺牍等新类型。这些新编教本无不将关注点放在尺牍程式的传授上。作为一种“应用文”,尺牍适应了近代以来日趋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但伦常秩序与身份礼俗的震荡,也使尺牍程式在“实用”与“虚文”之间的张力逐渐凸显,最终导出了改良尺牍的方案。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旧程式与新内容、新语体,仍有一段共存时期。
- 陆胤
- 关键词:尺牍
- 语文教学宜注重“声教”
- 2021年
- 古人有“声入心通”之说,中国传统教育从发端之时就非常注重声音的作用。《周礼》记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讽”“诵”两项就是指记背(“倍文曰讽”)和吟诵(“以声节之曰诵”)。古代经典在流传过程中被赋予音乐性,既辅助了文本记忆,更有助于辞章审美意识的感发。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诗词歌赋等韵文自不待言,即便是散体的史传和古文,古人也常常按照一定的旋律来吟咏,从中体会“词气之缓急,韵味之厚薄”。
- 陆胤
-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语文教学诗词歌赋大司乐《周礼》审美意识
- 工具书阅览室里的游荡者的漫想
- 2008年
- 到北大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作无目的之"游荡",有时竟也能达成些许意料之外的目的。也许最重要的区别还不在于纸质或电子媒介的不同,而是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知识累积的成果?纸质工具书比较容易引导读者回到阅读和游荡的状态,而数据库功能则时时引诱我们用最快最直接的办法,来达到学术目标,不及其余。说到底,可能还是究竟为什么而读书的老问题。
- 陆胤
- 关键词:数据库工具书
- 从“同文”到“国文”--戊戌前后张之洞系统对日本经验的迎拒被引量:6
- 2012年
- 清季戊戌前后,在日本朝野兴亚论者的鼓动下,并受康、梁一派译书论影响,湖广总督张之洞曾颇以提倡"东学"、"东文"自任。但随后康、梁流亡日本的现实,却迫使武昌督府对来自日本的新学理、新语汇持谨慎态度。张之洞系统对"东学"、"东文"的前迎后拒,颇值得玩味。清末所谓"东学"的内涵至为繁杂:既包括以日本为中介的西方科学知识、民权思想,亦不排除张之洞、梁鼎芬等"清流"出身者看重的"伦理"、"汉学"、"汉文"。在癸卯年参与重订学制时,张之洞强调"读经"及"中国文学"课程,表面上是抵拒"日本文体";与此同时,却通过对明治日本"国文学"、"国语"、"读书"等科的创造性转化,以"文体"问题为媒介,设想了一种文化引进模式,亦即代替"和文汉读"式的直接搬用,即便麻烦也要用义理化的"国文"来传达功利化的"新学"。
- 陆胤
- 关键词:张之洞东学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