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道炎与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关系初探 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HP感染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 1997年~ 2 0 0 0年期间3 0~ 60岁接受胃镜检查病例 ,选择胃粘膜大致正常病例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例 ,分无病变组 (N)、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 [DU (A) ]及疤痕期组 [DU(S) ] ,并各分为HP阳性、HP阴性共六组 ,进行反流性食道炎 (RE)发病率对比研究。结果 :HP阴性的球部溃疡活动期及疤痕期两组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余四组。结论 樊力红 吴静 王养梅 钟亮玉关键词: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道炎 幽门螺杆菌 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 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食管癌、经手术治疗、术后吻合口狭窄 (经胃镜或钡餐检查确定 )并有明显吞咽困难症状者 ,对其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 ;根据症状缓解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 16例 ,治疗后临床症状平均计分为 (1 78± 0 2 1)分 ,较治疗前的 (7 2 1± 0 87)分明显减少 (P <0 0 5 )。 14例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症状评分均 <2分 ;2例基本缓解 ,症状评分均 <4分。全部患者经过治疗后吞咽困难均获得缓解 ,缓解率为 10 0 %。 3例患者扩张后 3~ 6个月复发 ,再次行探条扩张术后症状能有所缓解。结论 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有效等优点。 吴培虹 钟亮玉 吴静关键词:食管肿瘤 内窥镜 探条 ABC-ELISA法测定人唾液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1998年 对138例因上消化道症状做内窥镜检查患者,用ABC-ELISA法测定其唾液幽门螺旋菌抗体(Hp-IgG),同时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作比较。结果表明138例有症状者,唾液Hp-IgG阳性99例,阳性率71. 7%。ABC-ELISA法与三种常规方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认为唾液Hp-IgG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已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廖伟娇 陈柏铭 钟亮玉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 唾液 ELISA 胃疾病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石症研究 2003年 目的应用十二指肠镜微创技术,开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胰疾病.方法采用退刀切开法,切口在乳头11点~1点范围内,切开1~2cm,有胆总管结石者再行取石、碎石术.结果 68例EST全部成功,镜下取净结石66例,2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EST操作简便,治疗效果迅速,确切,并发症低,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胆石症技术. 钟亮玉 吴静 常青 詹红关键词: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石症 疗效观察 EST 双导丝法在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深插管中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双导丝(DTG)法在胆总管深插管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89例患者,诊断为壶腹部肿瘤的患者被剔除。在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先用常规导丝引导切开刀或导管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如导丝3次进入胰管后,则保留胰管导丝,重新从活检钳道插入第2根导丝进行选择性胆总管插管。根据导丝的走行及切开刀或导管抽吸胆汁证实选择性胆总管插管成功。双导丝插管难度评价标准:第2根导丝在1~3次内成功进入胆总管为容易;4—6次内成功为中等难度;7—10次以内成功为难度;如果10次内插管不成功为插管失败。并比较双导丝插管方法或常规插管方法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89例患者中,常规插管方法进行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约为67.4%(60/89)。5例患者(5.6%,5/89)导丝不能进入胆总或者胰管,其余24例(27.0%,24/89)采用DGT法。在DGT法插管中,13例(54.2%,13/24)为容易DGT插管,6例(25.0%,6/24)为中等难度DGT插管,4例(16.7%,4/24)为难度的DGT插管,只有1例(4.1%,1/24)患者虽然经过调整角度导丝仍然进入胰管而改用PSP法。在常规方法进行胆总深插管的患者中,4例(6.7%,4/60)例患者有术后胰腺炎,而DGT法中有2例(8.7%,2/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CP的操作中,DGT法是常规胆总管深插管失败后比较可靠的一种选择胆总管深插管方法。DGT法不会提高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容易掌握,可推荐作为ERCP术常规插管方法。 陈学清 卢俊勇 陈光春 文辉清 钟亮玉 吴培虹 詹红 吴静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炎 CADM1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探讨CADM1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大肠癌细胞系中CADM1基因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系CADM1蛋白表达情况,BSP法和MSP法检测CA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CADM1 m RNA在24%大肠癌细胞系表达缺失,在50%细胞系中CADM1 m RNA表达减少。75%大肠癌细胞系检测到CA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且表达缺失。结论 CADM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该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可作为癌症早期筛选、监测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钟亮玉 蒋永洪 陈科全关键词:启动子甲基化 大肠癌 仰卧体位在ERCP胆总管深插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对比方式,观察了仰卧位ERCP和俯卧位ERCP术条件下进行选择性胆总管深插管的病例,探讨了ERCP术中采用仰卧位胆管深插管的可行性和应用体会。方法选择1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仰卧位ERCP胆总管深插管,用仰卧位ERCP前/后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俯卧位ERCP作对照。比较两组间胆总管深插管的难度、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仰卧位ERCP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约为83.%(15/18例),而俯卧位ERCP为100%(18/18例)。在胆总管深插管的难度上,仰卧组1分者为44.4%(8/18例),2分者为33.3%(6/18例),3分者为5.6%(1/18例),4分者为16.7(3/18例)。在俯卧位组,插管难度1分者为66.7%(12/18例),2分者为27.8%(5/18例),3分者为5.5%(1/18例)。两组对比,在插管难度上,仰卧位组高于俯卧位组(P<0.05)。仰卧组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8.9%(7/18例),而俯卧组中的发生率16.7%(3/18例)。两组相比,仰卧组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俯卧组(P<0.01)。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仰卧位ERCP术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插管难度和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均比俯卧位ERCP高。仰卧位ERCP是ERCP术的一种辅助选择方式,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内镜人员操作。 陈学清 陈光春 詹红 钟亮玉 黄敏菁 苏华 吴培虹 吴静 李明松关键词: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石症 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探讨多种微创治疗手段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留结石。方法运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及术中胆道镜,对8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68例行EST,66例胆管取石成功,14例配合术中胆道镜下取石者,12例取石成功。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石症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该术式可代替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钟亮玉 吴静 常青 詹红关键词:消化内镜 腹腔镜 胆道镜 胆石症 胸腺五肽对急性胰腺炎后期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对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期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56例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控制治疗基础上在治疗后期给予静脉用胸腺五肽治疗,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控制治疗。结果治疗组CD3,CD4及血浆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指标均较前好转,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五肽对急性胰腺炎后期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钟亮玉 王特 吴培虹 陈科全关键词:胸腺五肽 免疫调节 急性胰腺炎 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方法 85例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胃镜下云南白药喷洒及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止血18例,3例无效。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止血15例,10例无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静脉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钟亮玉 王特 吴培虹 陈科全关键词:埃索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