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亚兵

作品数:134 被引量:1,007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4篇肝炎
  • 74篇乙型
  • 70篇乙型肝炎
  • 60篇病毒
  • 46篇肝炎病毒
  • 42篇乙型肝炎病毒
  • 39篇慢性
  • 27篇慢性乙型
  • 24篇慢性乙型肝炎
  • 22篇基因
  • 20篇细胞
  • 11篇干扰素
  • 10篇抗原
  • 10篇肝癌
  • 9篇乙型肝炎患者
  • 9篇重型
  • 9篇慢性乙型肝炎...
  • 9篇肝炎患者
  • 9篇HBV
  • 7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67篇南方医科大学...
  • 5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8篇南方医科大学
  • 12篇深圳市第三人...
  • 2篇解放军第26...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解放军第5医...
  • 1篇英德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东莞市黄江医...
  • 1篇武汉市汉口医...
  • 1篇广州市达瑞生...

作者

  • 133篇郭亚兵
  • 75篇侯金林
  • 49篇骆抗先
  • 26篇冯筱榕
  • 22篇彭劼
  • 15篇姜荣龙
  • 15篇朱幼芙
  • 13篇王战会
  • 12篇戴炜
  • 12篇周福元
  • 12篇卢桥生
  • 11篇章廉
  • 10篇彭劼
  • 9篇陈永鹏
  • 9篇杨洁
  • 8篇阎丽
  • 8篇孙剑
  • 8篇陈金军
  • 8篇戴琳
  • 7篇富宁

传媒

  • 17篇中华肝脏病杂...
  • 16篇第一军医大学...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中华传染病杂...
  • 6篇解放军医学杂...
  • 6篇肝脏
  • 6篇实用肝脏病杂...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国病毒学
  • 2篇医学教育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肝博士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13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 6篇2003
  • 12篇2002
  • 17篇2001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cAg特异性Th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了解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有限稀释法,建立CHB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HBcAg特异性Th细胞克隆,并对所获得细胞克隆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自肝组织分离的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92.5%为CD4+表型,以Th1为主;而来源于外周血的T细胞克隆主要以Th0 为主,并与HBeAg是否阳性无关。仅15% (6/40)的T细胞克隆呈现明显的HBcAg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在肝组织及外周血占主导地位的Th细胞极化群的不同,较高比例的Th1细胞在肝组织炎症局部的聚集,提示在HBV的免疫发病机制中,Th1细胞可能起重要作用。
姜荣龙冯筱榕郭亚兵卢桥生侯金林章廉骆抗先富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病理HBCAG
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并应用HCV基因分型技术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H),调查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HCV5'端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区(C区)设计特异性捕获探针及生物素标记引物,建立HCV基因分型的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应用本技术对1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CV基因型和亚型检测,同时对其中38份标本中的HCV进行RT-PCR扩增、测序、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HCV基因型和亚型,以评价反向点杂交法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15份血清标本中,反向点杂交法HCV基因型及亚型检出率为96.5%(111/115),15份阴性对照全部为阴性。111例检出基因型的标本中1b型63例(56.8%)、2a型9例(8.1%)、3a型4例(3.6%)、3b型6例(5.4%)、6a型28例(25.2%)、1b/2a混合型1例(0.9%)。经测序分型确定此法检测准确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HCV基因型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准确可靠、简便经济、高效,适用于临床检测。广东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以1b型为主,呈现出1b型比例下降,3a、6a型比例升高的趋势。
魏君锋张太松黄辉红曾艳丽张帆王俊洁周斌吴英松刘叔文侯金林郭亚兵周元平
关键词:反向点杂交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基因亚型
医用臭氧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41
2008年
郭亚兵
关键词:医用臭氧臭氧浓度病毒病臭氧治疗
人β2微球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稳定、高效表达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人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技术,从Raji细胞株获得β2m的基因序列;将其与改建后的质粒pBV220连接,转染大肠杆菌BL21,经42℃诱导后,以SDS-PAGE鉴定阳性表达克隆,产物经过柱纯化。结果获得了编码成熟β2m的全长cDNA和高效、稳定表达人β2m的大肠杆菌克隆。结论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β2m基因的高效表达,为制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四聚复合物系统奠定了基础。
周最明郭亚兵王战会骆抗先侯金林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基因表达大肠杆菌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樊和斌郭亚兵杨洁侯金林王战会朱幼芙秦劲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链反应丙氨酸转氨酶肝组织学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初步建立被引量:37
1999年
目的初步建立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株全基因参照序列。方法测定7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基因组全序列,结合已有的2株HBV中国株全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及对齐比较,确定基因型和参照序列。结果血清型adr4例,adw3例;2例基因型为B型,余均为C型。各序列间X基因差异最大。该参照序列与国外参照序列仅有22个位点的差异。结论拟定了中国HBVC基因型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建立不同地区的HBV毒株参照序列尚待进一步收集各地区HBV全基因序列。
郭亚兵侯金林戴炜骆抗先P. KARAYIANNIS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创建医院社区一体化"金字塔"肝癌筛查模式,实现肝癌早筛早诊早治被引量:6
2021年
肝细胞癌(HCC)的综合管理是一个全程、动态和个体化的过程。如何科学地确定肝癌高危/极高危人群、制定分层的监测方案,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提高HCC总体生存率的关键环节。基于HCC风险预测模型、极早期预警标志物和早期筛查工具,精准识别高危/极高危人群,并将其运用于医院和社区筛查,构建医院社区一体化的"金字塔"HCC筛查模式,对HCC高危人群及患者实行跨学科科学管理和治疗,最终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
郝新樊蓉郭亚兵侯金林
关键词:肝细胞癌早期筛查
FibroScan弹性值测定在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FibroScan弹性值测定(简称FS)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45例,收集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凝血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入院第2 d行FS和腹部B超检查,并计算患者B超评分、CTP评分和MELD积分。观察终点3个月,按预后良好和不良分为A、B 2组,比较2组间各项检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偏相关分析提示FS值与预后呈密切正相关;双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与FS值、肝衰竭分期、凝血功能等相关关系显著;2组间比较FS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S值与B超、CTP和MELD积分均呈正相关,对预后诊断价值较高,FS值测定影响较大的指标是INR、AST和TBIL。结论:FS值测定对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受转氨酶和黄疸水平的影响。
张琪戴琳陈永鹏彭劼冯筱榕郭亚兵侯金林
关键词:HBV感染肝衰竭预后
Th1/Th2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被引量:21
2000年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M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0/Th1/Th2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1、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莫能菌素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2.3%-18.6%的CD4~+T细胞为Th1细胞,0.9%-9.2%为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CD4~+T细胞中,以Th0细胞居多:而Th1细胞则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明显增多,在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Th1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炎症活动呈静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则较为恒定,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h1细胞与炎症活动呈正相关,Th2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联。
姜荣龙卢桥生郭亚兵侯金林冯筱榕章廉骆抗先富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TH1/TH2细胞IL-4IFN-Γ
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部分缺失对其活性及X蛋白转式激活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 2 0 / 2 1bp缺失 (nt 174 8/ 174 7~nt 176 7)的核心启动子(CP)的活性及CP部分缺失对X蛋白转式激活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HBVCPnt16 0 1~ 186 0区段克隆到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报告基因表达载体 (pCAT3 Basic)上 ,构建重组pCAT3质粒 (2 0d pCAT3、2 1d pCAT3、wt pCAT3)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CP活性。将wt pCAT3与野毒株型或CP 2 0 / 2 1bp部分缺失的含 1.2拷贝HBV全基因重组质粒 (P3.8Ⅰ、2 0d P3.8Ⅰ、2 1d P3.8Ⅰ )共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X蛋白的转式激活作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量。结果 PCR扩增和双酶切初步筛选的克隆株 ,经测序最终鉴定重组质粒克隆成功。重组pCAT3质粒转染HepG2细胞表明 ,CP缺失的重组表达载体 (2 0d pCAT3、2 1d pCAT3)较野毒株型CP的重组表达载体 (wt pCAT3)产生的CAT量明显下降 ,均仅为后者的14 .2 % ;共转染试验表明 ,wt pCAT3可被P3.8Ⅰ产生的完整X蛋白转式激活 ,而分别不能或仅能较弱地被共转染的 2 0d P3.8Ⅰ、2 1d P3.8Ⅰ产生的截短的X蛋白所改变。结论 HBV 2 0 / 2 1bp缺失的CP活性较野毒株型CP活性显著下降 ;CP2 0 / 2 1bp缺失株的X蛋白难以发挥转式激活作用。
彭劼骆抗先郭亚兵侯金林陈金军
关键词:X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