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胜武

作品数:42 被引量:163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皮瓣
  • 8篇血管
  • 6篇创面
  • 5篇缺损
  • 5篇人工真皮
  • 5篇内皮
  • 5篇畸形
  • 4篇血管内皮
  • 4篇皮片
  • 4篇皮片移植
  • 4篇自体
  • 4篇祖细胞
  • 4篇面部
  • 4篇内皮祖细胞
  • 4篇耳廓
  • 3篇血管内皮祖细...
  • 3篇血管新生
  • 3篇异体
  • 3篇软骨
  • 3篇手外伤

机构

  • 22篇福建省立医院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2篇郑胜武
  • 18篇郑清健
  • 17篇林根辉
  • 10篇庄兢
  • 8篇李青峰
  • 8篇丁力
  • 8篇杨宇
  • 6篇刘加宁
  • 5篇昝涛
  • 5篇李玉萍
  • 5篇王会勇
  • 5篇汤璐佳
  • 4篇郑丹宁
  • 4篇张涤生
  • 4篇刘琴秀
  • 3篇沈国雄
  • 3篇姜浩
  • 2篇陈瑜
  • 2篇郑丹宁
  • 2篇谢芸

传媒

  • 8篇中国美容医学
  • 6篇中华整形外科...
  • 5篇中国医疗美容
  • 4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2014中华...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肋软骨进行耳支架成形并移植。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在再造耳廓耳轮外5mm切开达耳后筋膜浅层,向耳甲腔方向分离并掀起耳支架;以弧形人工骨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支架后方,使再造耳的颅耳角角度与健侧耳相同,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耳支架及人工骨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堆包加压固定。结果: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应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及形态。结论:应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进行颅耳角成形术可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可以避免切取过多的肋软骨对胸廓造成损伤。
郑胜武黄雄梅庄兢郑清健
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人工骨
额部阶梯状皮瓣与肌、皮双瓣鼻再造术被引量:47
2004年
目的 改良目前常用的额肌皮瓣鼻再造术 ,克服其形态臃肿 ,再造鼻高度受限等不足 ,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根据新观察到的滑车上动脉于眉上存在一相同走向的皮支的解剖特点 ,设计额部阶梯状皮瓣与肌、皮双瓣 ,前者用于克服肌皮瓣臃肿 ,再造鼻形态欠佳的缺点 ,一次成形鼻各组成结构。后者组成结构肌瓣用于构建鼻中隔结构 ,适用于复杂病例 ,并可增加再造鼻高度。结果  9例患者术中均可见滑车上动脉于眶缘上 1 2~ 1 7cm开始有皮支行于皮下 ,且与对侧有交通支。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其中 1例鼻小柱右侧支架外露 ,经二次手术修复痊愈。鼻各组成结构塑形良好。结论 额部阶梯状肌皮瓣和肌、皮双瓣适用于修复不同程度的鼻缺损 ,再造鼻形态较好 ,可为鼻再造的首选方法。
李青峰雷华顾斌刘凯沈国雄郑丹宁郑胜武
关键词:额部肌皮瓣鼻再造术动脉皮下
鼻缺损修复术中美学亚单位原则的应用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探讨鼻美学亚单位原则在鼻部缺损修复和再造术中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鼻部各亚单位缺损患者共27例,根据鼻美学亚单位分区分为5组,为鼻背、鼻尖、鼻翼小叶、软组织三角以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单位组。根据缺损面积占亚单位的比例,对小于50%的缺损作亚单位局部修复,大于50%的则去除残余组织,行全亚单位重建。其中,游离组织移植(如植皮、耳廓复合组织移植)10例,局部皮瓣4例,额部皮瓣13例,术后随访5—37个月,以修复后的鼻外形和色泽来判断修复和再造效果。结果植皮、局部转移皮瓣14例全部存活;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2例出现表皮发红发暗,半年后皮肤色泽渐趋正常;额部皮瓣鼻再造13例中,有1例出现鼻小柱伤口愈合不佳,鼻假体外露,鼻小柱瘢痕增生挛缩,二期行上唇黏膜瓣带蒂转移修复治愈。27例全部得到随访,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结论运用鼻亚单位原则进行鼻部缺损修复和再造,与传统方法比较,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姜浩李青峰顾斌刘凯沈国雄郑丹宁郑胜武
关键词:美学
不对等Z成形术矫正隐耳畸形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无需植皮的不对等Z成形术矫正隐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对12例患者13只隐耳畸形应用不对等Z成形术,在耳廓上方设计小瓣,在耳后乳突区设计大瓣,同时对畸形的耳廓软骨进行塑形矫正隐耳畸形,无需植皮。结果本组12例13只耳切口均顺利愈合,术后无血肿、感染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隐耳畸形得到矫正,耳廓形态良好,形成的颅耳沟稳定,与对侧耳廓较为对称。结论应用不对等的Z成形术矫正隐耳畸形,无需植皮,操作简单,同时矫正耳软骨畸形,术后耳廓形态良好,不易复发,效果稳定。
郑胜武黄雄梅庄兢郑清健
关键词:耳廓畸形外科皮瓣Z成形术耳软骨
面部瘢痕整形手术后胶布减张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使用免缝胶布对伤口减张制动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面部瘢痕或痣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45例为治疗组,术后5天拆线,拆线当天开始使用免缝胶布。胶布垂直跨越伤口线粘贴,使创缘处于无张力状态。17例为对照组,未使用免缝胶布。术后6个月对瘢痕进行临床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统计分析。结果:62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治疗组37位(82%)、对照组4位(23%)患者瘢痕恢复至成熟期,没有痒或刺痛的主观症状,瘢痕颜色淡、平坦、质地软;治疗组5位(11.1%)、对照组13位(76.5%)患者瘢痕增宽,有痒或刺痛的症状,瘢痕颜色红,突出皮面。结论:免缝胶布可以有效地减轻伤口两侧张力,减少瘢痕增生,是一种瘢痕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
郑丹宁郑胜武李青峰
关键词:瘢痕治疗减张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在手外伤创面二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联合自体皮片移植应用于手外伤创面二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5例手外伤创面需要二期修复的患者,其中手部热压伤2例,电击伤2例,清创缝合后皮肤全层坏死6例,手部撕脱伤导致骨、肌腱外露而一期未能...
郑胜武
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诱导培养基(EGM-2MV)中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诱导分化为EPCs;观察EPCs的生长分化过程,对其形态、表型、功能加以鉴定。结果培养3 d,细胞贴壁较为完全,第4天换液后,细胞呈现克隆样生长,第7~8天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诱导培养第7、10天的贴壁细胞CD34、Flk-1及CDl33染色均呈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的细胞数占贴壁细胞数的75%以上。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培养液中贴壁培养,可以扩增出具有典型特征的EPCs。
郑胜武昝涛丁力郑清健刘加宁杨宇林根辉
关键词:骨髓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细胞鉴定
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54例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患儿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及颜色变化评估疗效,观察患儿精神...
郑胜武
采用闭合切口的鼻中隔软骨移植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鼻中隔软骨游离移植增加鼻小柱的支撑力的方法,来治疗唇裂术后鼻翼塌陷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对28例唇裂术后继发较严重的鼻畸形患者,取中隔软骨约3cm×2cm大小,修剪后将它置于鼻小柱内,后缘与中隔软骨前缘固定,再将患侧大翼软骨抬起,与重建鼻中隔软骨固定。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1年随访,其中25例鼻外观保持与术后拆线时一样,双侧鼻翼高度对称,鼻尖形态好;3例患侧鼻翼略低于健侧,但较其术前也有明显改善,所用患者均对鼻外观满意。结论该术式效果好,且持久,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林根辉庄兢郑胜武郑清健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单侧唇裂鼻畸形
去铁胺促进BMSCs靶向归巢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应用低氧模拟剂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模拟组织缺氧环境,观察其是否能促进BMSCs在大鼠随意皮瓣中的归巢和血管新生。方法分离、培养荧光素酶转基因Lewis大鼠的BMSCs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选用4周龄Lewis雄性大鼠40只,在其背部形成10 cm×3 cm大小矩形皮瓣,然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于大鼠球后静脉丛注射200μL PBS;B、C组同上法分别注射浓度为1×10~6个/mL的FB和BMSCs 200μL;D组同C组方法注射BMSCs后,腹腔注射DFO[100 mg/(kg·d)],连续7 d。术后7 d,观察各组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率,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皮瓣血流情况;术后30 min及1、4、7、14 d采用生物发光成像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术后7 d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情况;利用荧光素酶抗体标记移植的BMSCs,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是否参与损伤组织修复。结果术后7 d各组缺血皮瓣坏死边界已明确,C、D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示,C、D组皮瓣血流值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生物发光成像示BMSCs随时间变化逐渐向缺血缺氧区迁移,最终分布到缺血组织中;术后14 d D组的光子信号明显强于其他组(P<0.05)。CD31免疫荧光染色示,C、D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P<0.05)。C、D组SDF-1、EGF、FGF及Ki67的表达明显强于A、B组,D组强于C组。术后7 d移植的荧光素酶标记BMSCs表达于组织的动脉弹力层、毛细血管处和毛囊处。结论 DFO可以加速BMSCs向随意皮瓣缺氧区域的迁移归巢,加速BMSCs在缺血组织中的分化,同时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
郑胜武杜子婧黄雄梅庄兢林根辉杨宇丁昕昝涛
关键词:去铁胺BMSCS归巢血管新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