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凯
- 作品数:73 被引量:30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和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0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DH患者3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TED组和Micro组,各19例,分别行PTED和Micro.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椎间高度变化.结果 不同时间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8.996、214.279,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住院时间、出血量均少于Micro组(P<0.05).PTED组不同时间的D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0,P=0.854);Micro组不同时间的D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P=0.854).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腰椎动力位X线活动度>10°者3例,其中PTED组1例,Micro组2例,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进一步加重.结论 PTED和Micro治疗LDH的效果均良好,是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作为治疗LDH的选择方案.PTED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
- 郁凯杨忠李爱民李响朱本清张殿英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9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ra,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 张晓萌郁凯王艳华杨剑赵晓涛居家宝张殿英
- 关键词:髋骨折骨折固定术内固定器术后并发症
-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间隙药物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药物肩峰下间隙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门诊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资料。为确保研究的随机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糖皮质激素组患者注射曲安奈德40mg,非甾体抗炎药(NSAID)组患者注射氯诺昔康8mg,每例患者注射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肩外展度数]的评估。对于有多个时间点数据的连续性结局(UCLA评分和外展度数),首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满足条件后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有5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其中41例获得完全随访。糖皮质激素组22例,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44.7±9.5)岁(范围:35-68岁),病变累及优势肩13例,注射超过1次4例;NSAID组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37.2±10.1)岁(范围:27-63岁),病变累及优势肩10例,注射超过1次1例。所有患者均于5min内完成注射。糖皮质激素组和NSAID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1)VAS:与注射前[5.0(4.0-6.0)和5.0(4.0-6.0)]相比,治疗组在注射后60min[1.0(1.0-2.0)和I.0(1.0-2.0)]、6周[1.5(1.0-2.0)和1.0(1.0-2.0)]随访时疼痛明显减轻(X。47.293、41.173和45.174、40.113P值均〈0.01)。(2)UCLA评分:与注射前(20.5±1.8和21.0±2.3)相比,两组在6周(30.2±2.5和30.5±3.0)随访时UCL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9.727,t=19.218,P〈0.01:MD=9.579.t=11.467,P〈0.01)。两组UCLA评分改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
- 郁凯张殿英杨剑刘敏杨杰谭利
- 关键词:肩撞击综合征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超声引导
- 基于杠杆重建平衡理论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
- 2022年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适合年轻且运动量较大患者的手术方式,保留股骨近端骨量并维持自然的生物力学特性,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替代手术方案获得广泛关注。回顾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发展历程和临床现状,发现其在特定患者中能获得良好的长期假体生存率和术后关节功能,但手术适应证窄、技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金属对金属界面的潜在并发症等问题使其难以推广。本文从杠杆重建平衡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应力改变,发现传统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主要关注髋关节病变表面的修复,却忽视了股骨近端杠杆和支点的生物力学重建。基于该理论设计的新型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有望通过仿生重建的方式解决当前的困境,使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成为骨科医师在临床中的常备技术方案。
- 丁镇涛王艳华郁凯张晓萌张立佳陈小锋熊晨姬云张殿英
- 关键词:髋关节表面置换应力遮挡生物力学
- 中国台湾省35~74岁健检人群慢性肾病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构建中国台湾省35~74岁健检人群慢性肾病(CKD)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6~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省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19 987人,将其中基线未患CKD者18 275人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外部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拟合优度,并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去除基线患者后CKD5年发病率为5.24%(958/18275)。纳入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肌酐水平7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约为0.734(95%CI:0.714~0.754),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AUC=0.768(95%CI:0.734~0.801)。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占14.1%)和高危(占5.4%)的个体5年内发生CKD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2.0倍和4.8倍。结论利用中国台湾省美兆健检纵向数据建立的CKD 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效应与信度均较高,且简单实用,对于今后CKD风险个体评价及群体监测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孙凤郁凯陶庆梅陶秋山杨兴华曹纯铿詹思延
- 关键词:慢性肾病纵向数据
- 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是一项基于离散或堆积成型原理的新型数字化成型制造技术,可根据零件特点,将设计构思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电子模型,直接、快速、精确地转变为实物原型。通过材料的精确堆积,快速生产原型,具有快速灵活、适合任何形状的优点[1],而这也正是个性化要求的相关临床医疗领域所需要的。骨科是临床应用金属植入物最多的学科,由于人骨骼的不规则性,常常遇到植入物与患区骨骼不匹配,须临时对植入物进行塑型,这不但对植入物造成了磨损,而且难以获得满意的形状,导致植入物与患区匹配不佳,既延长了手术时间,又影响手术效果[2]。若术前能针对性定制金属植入物,不仅使植入物与患区获得良好的匹配,而且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 王小龙郁凯张殿英
- 关键词:运动器官内固定物骨科无菌性松动内置物置钉
- 关节镜下喙锁和肩锁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 2022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喙锁+肩锁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确诊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37.2±10.1)岁,平均受伤时间(13.4±3.5)个月,累及优势侧肩关节7例,均行关节镜下喙锁+肩锁韧带重建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随访(术后1、3、6、12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结果14例确诊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为Rockwood Ⅲ型)进入研究并完成手术,12例获得完全随访,平均随访(26.3±8.6)个月(12~36个月)。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5.667±0.414)分、(5.583±0.288)分、(4.583±0.229)分、(2.833±0.271)分、(0.538±0.193)分,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均显示疼痛减轻,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疼痛减轻的程度与术前相比(VAS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UCLA评分分别为(19.083±0.468)分、(18.583±0.434)分、(21.000±0.628)分、(25.750±0.579)分、(32.750±0.509)分,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UCL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UCLA评分改善的程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喙锁+肩锁韧带重建可以用较小的创伤达到帮助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的目的。
- 张亚军党育杨剑张刘会谭利杨忠郁凯
- 关键词:关节镜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肩锁韧带
- 雷公藤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文章系统评价了雷公藤(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情况。以“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toxicity”,“side effect”,“adverse”,“safety”,“tolerability”为关键词在CMCC,CBMDisc,CNKI,VIP,万方,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8个数据库(均从最早至2013年5月25日)中,系统检索了雷公藤用药者发生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随访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采用Meta Analyst软件进行了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并按照年龄、用药方式、观察时间和就诊科室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49篇文献,拆分后形成54个研究纳入分析,因率的Meta分析各研究之间总是存在较大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总的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平均每1 000人发生61次。针对3个主要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加权合并的发生率分别为5.6%(95%CI,4.3%~7.3%),1.7%(95%CI,0.5%~5.0%),1.8%(95%CI,1.0%~3.1%)。54个研究中,45个为高质量研究,敏感性分析显示高质量研究合并后与总的合并值接近。由结果可知,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防治。
- 李志霞马冬梅杨兴华孙凤郁凯詹思延
- 关键词:雷公藤发生率META分析
- 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周围SUMO表达规律的研究
- 杨忠张殿英郁凯李爱民李响
- 后路经椎弓根脊椎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短期疗效观察
- 李爱民李响任树贵张殿英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