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静

作品数:24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油气
  • 8篇勘探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5篇油气勘探
  • 4篇油气化探
  • 4篇酸解烃
  • 4篇盆地
  • 4篇化探
  • 3篇油气藏
  • 3篇油气渗漏
  • 3篇土壤
  • 3篇气藏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南海北部陆坡
  • 3篇勘探潜力
  • 3篇海域
  • 3篇沉积物
  • 2篇地表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机构

  • 19篇广州海洋地质...
  • 9篇国土资源部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山东省国土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微生物技术有...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4篇赵静
  • 13篇梁前勇
  • 9篇钟广见
  • 6篇赵忠泉
  • 5篇张莉
  • 4篇冯常茂
  • 4篇李芸
  • 4篇熊永强
  • 4篇孙鸣
  • 3篇张宗元
  • 2篇房忱琛
  • 2篇涂广红
  • 2篇易海
  • 2篇杨胜雄
  • 1篇万晓明
  • 1篇廖泽文
  • 1篇薛平
  • 1篇陆文凯
  • 1篇方允鑫
  • 1篇林进清

传媒

  • 5篇地球化学
  • 3篇物探与化探
  • 2篇第六届全国油...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五届全国应...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北侏罗系沙溪庙组固体沥青包裹烃的释放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固体沥青分子结构中可能存在类似于沥青质的吸附包裹现象,其包裹烃组分属于成熟度较低条件下的产物,包含有早期的地球化学信息。选用H2O2/CH3COOH作为氧化体系对其进行轻度化学氧化降解释放其中的包裹烃,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川西北下寺侏罗系沙溪庙组固体沥青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固体沥青可溶组分中烷烃类包括生物标志物基本未检测到,仅残留一些简单的芳烃化合物,很难提供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而其包裹组分中检测到一系列偶碳数正构-1-链烯、正构烷烃和部分异构烷烃以及生物标志物等。包裹组分中Ts/(Ts+Tm)比值为0.26,C29甾烷20S/(20S+20R)比值为0.43,均反映了固体沥青低成熟度的特征;规则甾烷相对含量C29>C27>C28,显示弱的C29优势,其中(C27+C28)占52.1%,C29占47.9%;正构烷烃的分布呈微弱偶碳数优势;固体沥青总碳同位素值为–21.5‰,显示强烈富集13C的特征。分析表明,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对源岩母质有重要贡献,但不能确定是否有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母源可能沉积于弱的还原环境。沙溪庙组固体沥青与该地区其他层位固体沥青、油砂和油苗可能有不同的来源。
程斌廖泽文田彦宽赵静
关键词:固体沥青四川盆地
西沙海槽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当今世界油气增长主要来自深水区,南海北部陆坡发育一系列深水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发育有较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与世界重要深水含油气盆地类似的特征.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一,接受了2000~8...
钟广见冯常茂涂广红赵静赵忠泉金华峰
一种结合土壤△C含量和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
蚀变碳酸盐(△C)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一个常用指标。本项研究中应用特定技术方法,使得仅使用常规的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GC-IR/MS),就能分别测定土壤中的△C的含量及其同位素比值。  实验结...
梁前勇赵静熊永强赵克斌张宗元李芸房忱琛李武孙长青
关键词:油气勘探地球化学技术碳同位素
文献传递
基于降维技术的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降维技术的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上述方法包括:通过间接计算或直接反演获得流体因子,按设定标准选取从获得流体因子中挑选出优选流体因子,并根据所述优选流体因子获得相应的流体因子数据体...
赵忠泉孙鸣骆帅兵钟广见涂广红赵静雷振宇
长排列大容量准三维地震勘查技术在湍流海区的应用
2022年
长排列大容量准三维地震勘查技术指的是通过单一组合震源放炮、单条长电缆接收的传统二维采集方式的高密度采集,在处理中按照三维处理流程,采用五维插值技术进行面元规则化处理,使覆盖次数和不同炮检距覆盖分布较均匀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海洋湍流异常发育的海域,能较好地提高中深层的地震成像效果,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采集和处理关键方法。
钟广见钟广见邓桂林张莉冯常茂邓桂林赵静易海
关键词:湍流油气
高精度地表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济阳凹陷垛石桥地区土壤酸解烃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酸解烃技术是油气化探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常规的油气化探中被普遍应用,然而多解性一直影响其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济阳凹陷垛石桥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改进的酸解烃技术,分析研究区已知背景区和产油气区土壤中的酸解烃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特征,以验证改进酸解烃技术在复杂含油气区块油气化探工作中的有效性,为油气化探提供高精度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垛石桥地区地表土壤酸解烃中甲烷的含量受干扰因素较多,与下伏油气藏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乙烷和丙烷等重烃含量与下伏油气藏的对应关系较好,可以较好地揭示深部油气运移的贡献。另外,该地区土壤酸解烃的组成特征指示其深部油气源以油藏为主,部分为凝析油藏,与实际地质情况较为吻合,表明改进的酸解烃技术可以作为复杂含油气区块指示深部油气藏的有效化探方法。
梁前勇熊永强赵克斌赵静张宗元李芸李武房忱琛孙长青
关键词:地表油气化探
台湾海峡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勘探远景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台湾海峡盆地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沉积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尚缺少直接的钻探资料来证明其油气资源,或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证明该区油气渗漏体系的存在与否。笔者拟通过该区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普查,探索该区油气渗漏体系的存在性及其地表响应特征,为进一步的海域油气详查提供有力证据。结果表明,各项油气化探指标在该区均有一定的地表响应,为低背景场反映,表明研究区下伏地层中存在烃类渗漏现象;通过化探指标有效性遴选及综合异常评价,在九龙江凹陷和晋江凹陷共遴选了7个异常区,且均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是下一步油气详查的优选靶区。
赵静梁前勇张莉钟广见
关键词:油气化探油气渗漏油气远景
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甲烷渗漏及其海底表征被引量:10
2020年
2015年3月"海马"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首次发现活动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此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了3个航次,对"海马"冷泉开展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4个航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初步阐述"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和流体活动等特征。总体而言,"海马"冷泉区地势平缓,气体渗漏现象非常发育,是以CH4为主要气体渗漏形成的活动冷泉区,且气体渗漏活动具有时空迁移性。气体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海马冷泉区的CH4为混合成因气,且以微生物成因为主;"海马"冷泉区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化能自养冷泉生物群落,冷泉区种类丰富,目前已报道了多个冷泉生物新种。这些发现为研究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环境效应、冷泉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和南海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物种迁移贯通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赵静梁前勇尉建功陶军陶军陶军杨胜雄梁金强陆敬安龚跃华方允鑫
关键词:冷泉碳酸盐岩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某调查区酸解烃异常特征及属性判别
地下油气藏中的烃类,通过各种形式向上运移(渗漏),在地表或近地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的响应.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化探)就是寻找烃类物质以及它们的转换产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化学特征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成为确定尚未发现的石油与天然...
赵静梁前勇钟广见
关键词:酸解烃
基于酸解烃判别台湾海峡盆地西部坳陷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属性被引量:1
2018年
台湾海峡盆地西部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前期的研究成果仅局限于地球物理方面的资料,尚缺少地球化学方面的信息来证实。本研究通过对该区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的海底沉积物中酸解烃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含油气系统中烃类渗漏的地表响应,探讨其烃类来源,进而判别下伏油气藏属性特征,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烃类存在两个气体来源,可能与研究区内的两套烃源岩有关,源1以油型气为主,源2则以干气为主。两个气源对研究区内两个凹陷的贡献不同,九龙江凹陷以源1为主,源2对该区存在一定的贡献;而晋江凹陷则主要为源2。
赵静梁前勇张莉钟广见
关键词:油气化探含油气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