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宏波

作品数:39 被引量:745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城市
  • 8篇流域
  • 8篇黄河流域
  • 8篇河流域
  • 6篇影响因素
  • 6篇生态
  • 5篇实证
  • 5篇老工业基地
  • 4篇耕地
  • 3篇地理
  • 3篇实证分析
  • 3篇经济增长
  • 2篇地理集中
  • 2篇东北粮食主产...
  • 2篇生态安全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区位
  • 2篇区域经济
  • 2篇人地关系
  • 2篇主产区

机构

  • 32篇河南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江苏师范大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利物浦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甘肃省妇幼保...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作者

  • 39篇赵宏波
  • 14篇苗长虹
  • 5篇马延吉
  • 4篇郑辉
  • 3篇李晓飞
  • 3篇王爽
  • 3篇孙东琪
  • 3篇邵田田
  • 2篇吕可文
  • 2篇仇方道
  • 2篇宋戈
  • 2篇余涤非
  • 1篇龙冬冬
  • 1篇薛冰
  • 1篇李苛
  • 1篇李汝资
  • 1篇刘文新
  • 1篇吴娜琳
  • 1篇李小建
  • 1篇谢潇

传媒

  • 8篇地理科学
  • 3篇经济地理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经济经纬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2017年中...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开放导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格局分析——以长-吉地区为例
2015年
城市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春市与吉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节点分析、可达性分析、联系强度分析与地域系统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长-吉地区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城市等级差异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长春市中心性职能最强。时间特征上,1995—2012年长-吉地区经济联系总量不断增加;空间格局上,经济联系强度呈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双核的"中心-外围"式圈层结构。从提升中心城市职能、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产业关联互动与建立合理城镇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强长-吉地区经济联系的对策。
赵宏波邵田田郑辉
关键词:经济联系强度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GIS手段,定量分析了1989-2008年河南省各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重要的驱动因子。此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赵宏波宋戈孙丽娜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
基于变权-物元分析模型的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安全动态预警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被引量:47
2014年
生态安全预警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E-E-E-S)框架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变权-物元分析模型对1991—2011年吉林省区域生态安全的预警等级进行了测度,并结合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2015年、2020年区域生态安全态势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11年,吉林省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从"巨警"上升为"轻警",指示灯由"红色预警"逐步变为"蓝色预警";(2)2015年,吉林省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属于"轻警",指示灯为"蓝色预警",到2020年,吉林省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属于"无警",指示灯为"绿色预警",但具有向"轻警"变化的态势;(3)制约吉林省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量、城镇化、人均水资源量、GDP增长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等,这些因素应是今后生态环境保护调控的重点,本研究为吉林省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赵宏波马延吉
关键词:物元模型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
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3~2010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长春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需进一步提高;(2)城市流强度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且区域内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3)城市流强度结构特征表现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关系尚不协调;(4)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仍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最后,提出了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增强区域经济联系与提高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对策。
赵宏波张鹏邵田田郑辉王珏
关键词:城市流强度影响因素
大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评估与精准防控对策——以郑州市为例被引量:31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当前世界广泛关注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本次疫情受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郑州市为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与综合加权法等对郑州市疫情的演变趋势、基本特征、空间分布以及风险等级评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郑州市疫情防控措施卓有成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并且在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效果显著。②从疫情传播的基本特征看,病例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年龄上以青年(18~40岁)和中年(41~65岁)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入性感染病例在逐渐减少,家庭聚集性感染和密集接触性感染病例在当前疫情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且病例来源地主要为郑州市区。③疫情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县域层面上,金水区、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以及巩义市的确诊病例较多,市区街道尺度上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三环以内的人口密集地区。④风险等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与管城区等郑州市区,风险等级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密市、新郑市与中牟县等地区。
赵宏波魏甲晨王爽刘雅馨李光慧苗长虹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绩效评价及时空异质性特征
2023年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占流域城市总量半数以上,是流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地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科学评估流域内部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绩效,识别发展短板和重点难点,对于提升流域发展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黄河流域41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指数,利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从发展态势和转型幅度两方面对2013—2019年工业绿色转型情况进行定量测度,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差异,并进一步对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绩效类型划分。研究发现:①当前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态势远未达到有效水平,规模化集聚发展是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从城市类型看成熟型和油气型城市发展态势较好,Moran指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工业绿色发展态势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局部空间集聚的特征较为明显。②2013年以来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幅度较大,技术进步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从城市类型看衰退型和油气类城市转型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城市,Moran指数结果显示工业转型幅度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状态。③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绩效分化趋势较为明显,资源型城市发展态势间差异是造成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工业绿色转型区、发展态势滞后区、转型幅度滞后区以及工业绿色转型滞后区四种类型区。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区工业绿色转型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任嘉敏郭付友赵宏波郑陈柔雨程钰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黄河流域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被引量:100
2014年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吉林省4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EES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从敏感级提高到一般安全级;各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趋于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显著,敏感级和临界安全级由带状趋于分散分布,一般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由分散趋于集中成片分布,安全级分布比较零散,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不稳定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密度、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机耕程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赵宏波马延吉
关键词:耕地生态安全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6
2020年
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2个方面定量化分析中国31省(市)(未包含港澳台数据)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较高,中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低;经济恢复性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恢复性较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②各省(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高,经济维持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在东部沿海区域和沿长江经济带地区,而经济维持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③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第二产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韧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第三产业经济韧性较好。④影响2次经济危机中韧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GDP的解释力较强,但在2次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方向不同。
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张平宇仇方道
关键词:金融危机
河南省绿色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依据河南省1999~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专利授权数量及克强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经济增长和绿色创新的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绿色创新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绿色创新三变量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变量均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赵黎晨李晓飞候璠吕可文赵宏波
关键词:经济增长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大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多尺度耦合协调度——以郑州市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利用POI数据与随机森林模型精准识别2007年和2017年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运用定量模型多尺度分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整体结构特征上,郑州城市内部生态空间数量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加,生活空间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生产空间的数量与所占比例变化波动较大。(2)辖区尺度上,郑州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度不断提高,部分区域呈现出由拮抗时期向协调耦合时期的转化,协调度与耦合度存在一定的空间一致性。(3)街道尺度上,郑州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度平均水平从磨合时期转为协调耦合时期,其空间差异明显减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度平均水平由中度失调转为基本协调,协调度水平明显提升。本文通过对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协调度的多尺度分析,旨在为城市层面不同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赵宏波魏甲晨孙东琪王爽刘雅馨谭俊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