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清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哲学
  • 6篇政治哲学
  • 6篇社会
  • 5篇私人
  • 5篇公共性
  • 4篇市民
  • 4篇主义
  • 4篇罗尔斯
  • 3篇政治
  • 3篇市民社会
  • 3篇唯物
  • 3篇唯物史观
  • 3篇民社
  • 2篇意识形态
  • 2篇社会性
  • 2篇教材体系
  • 2篇教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原初状态

机构

  • 25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25篇谭清华
  • 4篇郭湛
  • 2篇吉昌华
  • 1篇杨兴业

传媒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哲学研究
  • 3篇教学与研究
  • 2篇理论探讨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学海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马克思主义理...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8
  • 1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比较视角被引量:8
2013年
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使得"公共性"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是马克思曾经主张过而后又扬弃的一种思想,而阿伦特的公共性主张与马克思的思想因为都关涉人的生存危机,因而具有更多的"亲近性"。但是,马克思寻求的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所要求的社会解放,即把社会从资本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联合体之间共享自由发展的社会。这种主体间的相互共享性即公共性。马克思所主张的公共性,从根本上说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自由和共享发展的公共的社会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广大无产者形成公共的阶级意识,从而组织成为无产阶级来意识和行动。无产阶级政治的前提就是无产者通过公共的阶级意识形成政治的无产阶级。
谭清华
关键词:公共性社会解放阶级意识
超越私人:马克思的公人思想及其规范意义探究
2014年
私人和公人都是指个体的人,是个体的人在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体现。马克思把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称为私人,把以平等政治权利为核心的个人称为公人。私人是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而公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体现了人与人之抽象统一。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不够彻底。这种不彻底既体现在人作为私人和公人的分裂上,也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把私人视为人的真正状态、从而使得公人服从于私人,公人只具有抽象的普遍性。马克思把公人视为人的真正状态,但是这种公人却不是局限于政治领域的抽象的人,而是深入到经济社会领域的相互共享的人。如果说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原型是私人,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原型便应该是公人。马克思的公人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
谭清华
关键词:私人人权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被引量:8
2008年
社会自我批判包含了对社会认识的批判和对社会存在这个"原本"的批判。社会自我批判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是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认识及其存在展开的最为自觉和科学的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有利于科学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从而为改造社会存在提供理论和思想的武器,有利于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谭清华郭湛
关键词:社会认识社会存在
哲学语境中的公共性:概念、问题与理论被引量:11
2013年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谭清华
关键词:公共性批判性
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现实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吴晓明教授商榷
2022年
吴晓明教授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实两个角度对当前国内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不仅反映了吴文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现实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关系的诸多误解,而且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吴文对作为规范理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属性的拒斥。然而,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规范理论,不仅符合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是厘清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与马克思的伦理学等相关或相近学科区分开来的关键,同时也能更好地明确和凸显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意义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谭清华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理念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公共性理念是罗尔斯在其政治哲学中引进的重要理念。罗尔斯不但运用理性公共性论证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公平正义原则,而且运用公共理性将政治的公平正义观念具体化为一种理性约束,从而限制公民之间就宪法和基本正义问题的公共讨论,确保公民之间能够在相互竞争的完备性学说中形成重叠共识。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理念对于处理当前中国利益分化和观念分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宪法原则的公共性,应该培养理性公共性和公共理性的政治素养,因为这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道德要求。
谭清华
关键词:政治哲学公共性
市民社会批判意识下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再阐释
2022年
学界往往对马克思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命题作出纯粹的哲学阐释,而忽视了这一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或革命立场。缺少后者的支撑,这一命题难以自圆其说。早期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经历了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到市民社会批判等发展。市民社会批判这个问题意识不仅表征了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也体现了其在价值立场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正是在这个问题意识和立场下,马克思揭示了“哲学家们”囿于市民社会形成的问题意识无法正确地提出和回答问题,即从来没有超出对世界的解释。而立足于该问题意识和立场形成的新唯物主义则超越了市民社会及其问题意识,不仅对世界作出更为本源和科学的解释,而且由于它本身蕴涵着改变世界的理念以及发现了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即无产阶级,同时也是对世界的改变。
谭清华
何谓“真正的人”——对马克思“公人”范畴的阐释
2016年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地提出了"公人"这一范畴,并将其视为"真正的人"。在马克思那里,"公人"不仅是符合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的人,而且也是人的应然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研究"公人"有助于超越资本主义现实及其意识形态在人的认识上的局限,深化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谭清华
关键词:私人
从政治的人到市民社会的人——政治哲学中人之理念的“革命”
2016年
政治哲学在对"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社会"的哲学论证中往往需要引进一种关于"人是什么"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在不同的政治哲学中表现也有所不同。在政治哲学史上,传统政治哲学主要是把人视为公共的政治的人,而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尤其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却主要把人视为利己的市民社会的人。从政治的人向市民社会的人的转换,这是近代政治哲学关于人之理念的一场"革命",对政治哲学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谭清华
关键词:政治哲学
“大力反腐,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教案被引量:2
2020年
一、教学说明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必须将"严"字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谭清华
关键词:反腐败斗争教学说明自我革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