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涛

作品数:9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气凝胶
  • 5篇多孔
  • 5篇纳米
  • 5篇纳米多孔
  • 5篇传热
  • 4篇多孔材料
  • 4篇纳米多孔材料
  • 4篇孔材料
  • 4篇固相
  • 4篇辐射传热
  • 1篇电池
  • 1篇多孔介质
  • 1篇数值模拟
  • 1篇速率
  • 1篇强化换热
  • 1篇纵向涡
  • 1篇纵向涡发生器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碳
  • 1篇涡发生器

机构

  • 9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谢涛
  • 9篇何雅玲
  • 2篇何超
  • 1篇楚攀
  • 1篇席奂
  • 1篇姚森
  • 1篇吴明
  • 1篇陶文铨
  • 1篇刘清

传媒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保温材料与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传热计算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本文研究并建立了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传热计算模型.针对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的分形结构特征,结合规则交叉球杆结构,提出了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的分形交叉球杆结构模型,并以此结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热导率分形计算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尺寸效应对气相、固相传热方式的影响.对气凝胶中添加的遮光剂、增强纤维等微米典型结构,以Mie辐射散射理论为基础,结合Rossland扩散近似模型,考虑了辐射传热对热量传递的增强作用;同时结合经典的两相系统等效热导率计算公式,获得复合材料的辐射导热耦合热导率计算模型.本文从纳米尺度的气凝胶多孔材料传热模型到微米尺度的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传热模型,建立了完整的气凝胶纳米多孔复合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模型与多个文献中气凝胶材料热导率实验数值进行比较,获得了满意的结果,验证了模型应用于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预测计算方面的有效性.
谢涛何雅玲吴明何超
关键词:传热
随机结构多孔介质等效热导率数值计算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对二维颗粒弥散多孔介质的辐射导热耦合等效热导率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首先采用随机生成结构方法(Random generate-growth method,RGGM)生成实际多孔材料的复杂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坐标法及有限容积法求解了复杂结构内部辐射导热耦合换热,进而计算得到材料的等效热导率。根据建立的材料随机结构模型及等效热导率数值计算模型,分别研究了衰减系数、弥散相体积分数、温度等因素对材料等效热导率的影响,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反映出模型用于预测实际多孔材料等效热导率的有效性。
谢涛何雅玲陶文铨
微生物碳捕获电池阴极室CO_2捕获速率的计算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对含有Botryococcus Braunii UTEX 572的微生物碳捕获电池阴极室内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 radiation,PAR)分布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法(Discrete Ordinate Method,DOM)求解一维稳态辐射传递方程(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RTE),使用SMARTS(the Simple Model for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of Sunshine)模式对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在所建模型基础上,对400~800 nm波长范围的阴极室内PAR分布情况进行计算,并结合Botry-ococcusBraunii UTEX 572的生长动力学对CO_2的局部吸收速率进行研究。同时对不同散射处理方法,气泡含量以及藻类浓度对CO_2捕获速率的影响进行对比,为改善光在微生物碳捕获燃料电池阴极室的分布和阴极室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姚森何雅玲谢涛席奂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离散坐标法
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传热计算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5年
对新型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在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介绍了(1)纳米尺度下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气相/固相/辐射等不同传热模式的传热特点;(2)气凝胶纳米尺度多孔网络中的气相传热、固相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的理论计算、数值预测以及经验关联等不同计算模型的特点及建立方法;(3)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以及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4)以前期开展的研究工作为例,具体说明了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从纳米尺度到微米尺度的传热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整体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的建立方法;(5)对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中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对于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其纳米尺度下的气固接触界面等特殊区域的耦合传热机理研究还不完善,复杂结构的纳米颗粒的固相热导率以及整体热导率计算模型也不够准确.因而采取适用于纳米尺度下的传热计算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阐明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内部的热量传递机理,建立更准确的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传热计算模型,探索不同影响因素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开展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性能预测及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帮助.
何雅玲谢涛
关键词:辐射传热
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传热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2016年
对新型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在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介绍了(1)纳米尺度下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气相/固相/辐射等不同传热模式的传热特点;(2)气凝胶纳米尺度多孔网络中的气相传热、固相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的理论计算、数值预测以及经验关联等不同计算模型的特点及建立方法;(3)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以及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
何雅玲谢涛
关键词: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辐射传热
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传热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2015年
对新型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在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介绍了(1)纳米尺度下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气相/固相/辐射等不同传热模式的传热特点;(2)气凝胶纳米尺度多孔网络中的气相传热、固相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的理论计算、数值预测以及经验关联等不同计算模型的特点及建立方法;(3)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以及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
何雅玲谢涛
关键词: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辐射传热
纵向涡发生器在管翅式换热器中的应用及优化被引量:41
2012年
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在较大幅度提升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同时,较小幅度地增加其流动阻力。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对管翅式换热器传热流动的影响;并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关键参数(攻角,数目,摆放位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的攻角为15°,采用3对矩形小翼时,管翅式换热器的空气侧换热能力的提升幅度超过了其流动阻力增加的幅度,与未采用强化措施的换热器相比,其空气侧传热系数提升了71.3%~87.6%,相应的流动阻力增加了54.4%~72%;空气侧的换热能力随着纵向涡发生器数目的增加而逐渐变大,但空气侧的局部换热能力在第5根换热管之后几乎不受涡发生器数目的影响;与纵向涡发生器的顺排布置相比,纵向涡发生器以交错叉排的方式布置时,可以在保证强化换热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换热器流道内的流动阻力。
何雅玲楚攀谢涛
关键词:管翅式换热器纵向涡强化换热数值模拟
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传热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2015年
对新型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在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介绍了(1)纳米尺度下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气相/固相/辐射等不同传热模式的传热特点;(2)气凝胶纳米尺度多孔网络中的气相传热、固相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的理论计算、数值预测以及经验关联等不同计算模型的特点及建立方法;(3)气凝胶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以及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等效热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
何雅玲谢涛
关键词:气凝胶纳米多孔材料辐射传热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纤维增强气凝胶复合材料等效热导率求解被引量:9
2013年
对于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等效热导率,以往主要通过提出简化结构之后利用等效电路方法进行理论求解。本文提出一种纤维结构的计算机随机生成方法,生成了不同的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等效结构单元;采用三维格子Boltzmann模型求解该等效结构的温度场,并计算了复合材料常温下的等效热导率。本文数值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及相关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的等效热导率。
何超何雅玲谢涛刘清
关键词:SIO2气凝胶格子BOLTZMANN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