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利娟

作品数:13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新生儿
  • 6篇通气
  • 5篇机械通气
  • 4篇肺损伤
  • 3篇颅内
  • 2篇新生儿缺氧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血性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幼兔
  • 2篇头颅
  • 2篇缺血
  • 2篇缺氧
  • 2篇缺氧缺血性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疗效
  • 2篇颅内病变
  • 2篇内出血

机构

  • 1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儿科医...

作者

  • 13篇谢利娟
  • 6篇陈冠仪
  • 6篇朱建幸
  • 6篇陈惠金
  • 5篇朱杰明
  • 5篇朱晓东
  • 5篇李玉华
  • 4篇沈艺
  • 3篇沈晓明
  • 2篇张忠阳
  • 1篇储凇雯
  • 1篇张永平
  • 1篇张忠德
  • 1篇陈菲
  • 1篇吴圣楣

传媒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国外医学(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频振荡通气对胎粪性急性肺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胎粪性急性兔肺损伤模型通过高频振荡通气(HFOV)干预,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变化,探讨HFOV的应用价值和基础理论。方法2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对照组(n=6)、常频组(n=7)、高频组(n=9)和正常组(n=6),机械通气6 h后对兔肺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HFOV组的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及小气道损伤均比常频组轻,各组均未见肺透明膜形成。结论针对胎粪性急性肺损伤,HFOV比常频通气可能更有利减轻肺组织损伤,提示临床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时HFOV可能比常频通气更具优越性。
朱晓东陈菲张忠德谢利娟沈艺朱建幸
关键词:胎粪吸入综合征急性肺损伤高频振荡通气病理学
NF-κB在机械通气和内毒素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幼兔机械通气、内毒素及机械通气复合内毒素肺损伤时,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其对TNF-α和IL-8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普通级幼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MV)、大潮气量组(LVMV)、内毒素组(ENMV)和复合损伤组(EMV)(n=15),检测各时相肺组织NF-κB活性、IκBα含量、TNF-α和IL-8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变化,并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NF-κB活性在NMV较底,ENMV致伤后2 h NF-κB活性达最高,而LVMV通气4 h NF-κB活性达高峰;EMV伤后各时相点NF-κB活性强度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IκBα含量在NMV较高,ENMV致伤后4 h IκBα含量降至最低;出现显著下降的时间早于LVMV;EMV在通气后2、4、6 h的IκBα含量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其它两组(P<0.01)。TNF-α、IL-8 mRNA和蛋白含量在NMV较低,在ENMV和EMV肺组织伤后TNF-α、IL-8 mRNA和蛋白含量峰值早于LVMV,EMV伤后2、4、6 h TNF-α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P<0.01)。结论机械通气和内毒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使NF-κB活化,启动致炎细胞因子的转录,导致肺损伤。机械通气和内毒素先后作用于机体对NF-κB的活化可能有相互反应后效应的加强,加重肺损伤。
谢利娟朱晓东沈艺朱建幸沈晓明
关键词:机械通气内毒素肺损伤核因子-ΚB
NF-κB在幼兔机械通气和内毒素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F-κB在幼兔机械通气、内毒素及机械通气复合内毒素肺损伤中的各自作用特点。方法60只普通级幼兔随机等分为4组,(1)对照组(NMV):未进行机械通气,n=15;(2)大潮气量组(LVMV).潮气量(VT)=24...
谢利娟朱晓东沈艺朱建幸
文献传递
TNF-α和IL-8在幼兔机械通气肺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幼兔机械通气肺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7只健康幼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小潮气量组和大潮气量组,建立给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的动物模型。用RTPCR和ELISA法观察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8)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变化,同时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肺湿/干重(W/D)比值,并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大潮气量组机械通气后肺组织TNFα和IL8的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较小潮气量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通气4h后,TNFα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达高峰;6h明显降低,继TNFα后,IL8在通气6h达高峰。大潮气量组机械通气后MPO含量和肺W/D比值较小潮气量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光镜下,大潮气量组有明显肺组织损伤,小潮气量组则较轻,而对照组无明显损伤表现。结论TNFα和IL8在幼兔机械通气肺损伤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谢利娟朱晓东沈艺朱建幸沈晓明
关键词:机械通气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
新生儿旁矢状区损伤的头颅MRI和CT的诊断特征被引量:1
2001年
陈惠金谢利娟陈冠仪朱杰明李玉华
关键词: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诊断影像学表现
机械通气所致肺生物学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4年
机械通气是危重儿呼吸衰竭时主要的抢救技术 ,但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也造成患儿各种并发症并影响预后。最近研究认为肺生物学损伤是引起机械通气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从细胞和分子学基础来进一步研究机械通气致肺生物学损伤的发生机制 ,使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防治不仅采取适当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减少机械损伤 ,更要从限制或调整炎症反应着手 ,从而避免肺生物学损伤 。
谢利娟朱建幸沈晓明
关键词:肺疾病炎症介导素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三种影像学诊断特性比较被引量:18
2001年
目的 比较头颅超声 (US)、CT及磁共振成像 (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诊断特性。方法 对 2 0例新生儿HIBD和 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US、CT及MRI同步对照检查。结果 头颅US、CT、MRI对诊断新生儿HIBD的正确诊断率及阳性率分别为 89%和80 %、94 %和 90 %、91%和 85 %,三者的阴性率均为 10 0 %。US对早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能清晰地诊断以往US和CT未能诊断的旁矢状区损伤。借助MRI诊断 ,旁矢状区损伤在CT中的表现也得以辨认。三种影像诊断方法对脑水肿、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脑动脉梗死及晚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基本相似。结论 US、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具特点 ,临床应合理选择 ,互补诊断 ,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张忠阳李玉华朱杰明
关键词:脑缺血脑缺氧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CT及MRI的诊断特性比较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近年来 ,MRI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迄今为止 ,国内尚未开展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影像诊断手段的系统对照研究。MRI对新生儿各种颅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研究如何 ?CT、B超和MRI比较三者谁优 ?临床又如何互补应用 ?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应用头颅超声、CT及MR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同步对照检查 ,比较 3种影像方法的诊断特性。方法 对 36例患儿在头颅超声检查的同时进行头部CT、MRI检查。结果 超声对颅内出血尤室管膜下出血 (SEH)和脑室内出血 (IVH)的分辨率明显强于CT和MRI。CT和MRI则对硬脑膜下出血 (SDH)和蛛网膜下出血 (SAH)以及对颅内病变分布范围的整体显示显著优于超声。尤MRI能清晰诊断超声和CT难以诊断的脑实质点状出血。结论 超声、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出血而各具特点 ,各有利弊 ,临床应合宜选择 ,互补诊断 ,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李玉华朱杰明张永平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MRI蛛网膜
新生儿颅内病变头颅B超、CT及磁共振诊断特性比较被引量:4
2003年
为了比较头颅B超 (US)、CT和磁共振 (MRI)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特性 ,应用头颅US、CT及MRI对新生儿颅内病变进行同步对照检查。结果 :US对室管膜下囊肿 (SEC)和脑内钙化的分辨率明显强于CT和MRI。US和MRI显示颅内出血或HIE后遗症的囊腔性病变较CT为好 ,尤MRI能清晰显示囊腔壁结构。US、CT和MRI对脑室增大、脑积水、脑实质萎缩以及脑发育不良等病变的分辨率基本相似 ,但US对脑皮质萎缩的诊断特异性较差 ,对颅内病变分布范围的整体显示不如CT和MRI,但对脑室增大的动态观察则方便易行。提示US、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具特点 ,各有利弊 ,临床应选择合适的方法 ,互补诊断 。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李玉华张忠阳朱杰明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病变头颅B超CT磁共振诊断
新生婴儿脑动脉梗塞的B超、CT和MRI表现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脑动脉梗塞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特点.方法 1998年12月至2000年2月期间,对入住上海新华医院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及小婴儿同时进行头颅B超、CT和MRI检查,并酌情复查.结果 5例足月小婴儿被诊断为脑动脉梗塞,其中重度窒息2例,轻度窒息1例,均在新生儿期后0.5~3个月因惊厥收住院.脑动脉梗塞部位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所分布区域,以左侧中动脉梗塞较为常见.B超可清晰诊断脑动脉梗塞的早期(强回声)和晚期(低回声),但未能诊断大脑后动脉梗塞;CT和MRI对整体颅脑病变的显示优于B超,但对脑动脉梗塞的早、晚期则均呈现相同的低密度或T1低信号.结论 B超、CT和MRI均可诊断脑动脉梗塞,其中B超可床边检查,对颅脑中央部位的病变分辨力高,应为新生儿颅内病变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陈惠金谢利娟陈冠仪李玉华朱杰明
关键词:CTMRI婴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