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市安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北京市城镇357例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镇初三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追行心理疏导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57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 总体的阳性率为23.2%(≥2),总均分、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中国常模具有显著的差异,人际关系和偏执两因子高于常模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男女学生比较各因子均无差异。结论初三毕业生面对中考的压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给予重视,家长、老师应调整好心态,帮助孩子度过“中考”这一人生之关键时期。
- 高素文王丽娟刘宝新蔡成华
- 关键词:初三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常模比较
-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者感觉门控P50与威斯康星分类测试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者的感觉门控与执行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美国EGI256导联高密度脑电仪器对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北京市安康医院35例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组)和3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组)测量感觉门控P50变化,同时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测量其执行功能,分析其相关性,并随访3个月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暴力组在基线时和治疗3个月时S2-P50波幅大(P〈0.05)[基线时:暴力组(1.8±1.1)μv,正常组(0.9±0.6)μV;治疗3个月时:暴力组(1.9±1.6)μV],S2/S1比值大,s1-s2差值及100×(1-S2/S1)值小(均P〈0.05)。(2)基线时和治疗3个月时,两组均在学习到学会(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时(t=0.585,P=-0.561),治疗3个月时(t=-0.021,P=0.983)],其余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S2/S1、S1-S2与WCST指标在基线时和治疗3个月时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在未用药时及治疗3个月时均存在感觉门控和执行功能的损害。感觉门控和执行功能二者无相关性,提示其可能从不同方面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变化。
- 王红星甄文凤马辛窦勤生陈君蔡成华
- 关键词: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
-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男女对照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通过比较强制隔离戒毒(简称"强戒")人员的性别差异,从而提出对强制隔离戒毒者预防及强戒的分期分类管理。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戒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性别分组分别对总体强戒人员及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强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χ~2=143.37,95.84,54.25;P=0.000)方面,女性强戒人员年龄多在30岁以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无业者居多;在吸食毒品种类、吸食方式、吸毒史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37.43,10.79,23.83;P=0.000),女性强戒人员多吸食新型毒品,以烫吸的方式吸食毒品,吸毒史多在1~3年。新型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χ~2=122.90,29.46,42.36;P=0.000)方面,女性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年龄20岁以下的较多,高中及中专的人员较男性多,以无业者居多;新型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吸食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χ~2=1.65,P=0.44),在吸毒史上有统计学差异(χ~2=17.27,P=0.001),女性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吸毒史比男性短。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χ~2=17.85,40.29,38.16;P=0.000)方面,女性传统毒品强戒人员年龄40岁以下的较多,高中及中专的人员较男性多,以无业者居多。在吸毒方式、吸毒史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人口学特征上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强戒人员年龄多在30岁以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无业者居多。女性是新型毒品的受害者,吸毒时间早;收戒的传统毒品依赖者男女处于一个文化层次,但是女性的吸毒年龄要比男性年轻,女性�
- 蔡成华高素文王丽娟孔燕
-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新型毒品男女
- 初次戒毒男女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比较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 :了解初次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的应付方式特点和社会支持状况的性别差异 ,为戒毒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 10 0例初次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测查 ,并做不同性别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男女海洛因依赖者在应付方式上无差异 ;在社会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上存在差异 (P <0 0 5 ) ;社会支持的“总分”、“支持的利用度”与男性的应付方式“求助”和“幻想”相关 ;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女性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化”、“自责”、“退避”相关。结论 :初次戒毒男女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差异。对初次戒毒者应根据男女应付方式的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对女性要加强社会支持。
- 王丽娟蔡成华
- 关键词:社会支持海洛因依赖者戒毒者测查戒毒工作
- 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比较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的异同,从而提出对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对策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分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在强戒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占29.0%,2009年占24.0%,2010年占36.0%,2011年占47.0%,2012年占46.0%,2013年占62.0%,2014年占66.0%,2015年占84.0%。可以看出百分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年;在年龄组成与职业构成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χ2=143.38,181.94,P=0.000),两者在20岁以下,21-30岁及41-50岁之间年龄段有显著差异(χ2=21.15,133.14,17.92,P=0.000);总体两者均为40岁以下人员为主体(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例分别为72.7%,64.5%)。职业上虽然两者均以无业者为最多(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7.2%),但在个体工商者、固定工作者、农民等有固定收入上差距显著(χ2=57.26,13.07,126.48,P=0.000),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以有固定职业者居多;户籍所在地方面: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中外地人口多(χ2=45.311,P=0.000);文化程度上两者有统计学的差异(χ2=95.84,P=0.000),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吸毒方式及吸毒史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43.93,244.25,P=0.000),两组强戒人员吸毒均以烫吸为主(99.0%,69.1%),但是新型合成毒品极少数使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吸毒时间比传统毒品要短,吸毒史以三年以下为主。结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年龄、文�
- 蔡成华王丽娟孔燕
-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
- 2001~2010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变化趋势
- 2014年
- 目的:了解10年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取全国12家安康医院,采用自制违法行为精神障碍患者调查表,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入院的3205例违法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结构以及案件性质进行调查,并分析比较10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10年期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发生的年龄(F =0.68,P =0.73)、性别(Pearson χ2=15.9,P =0.07)、婚姻状况(Pearson χ2=20.67,P =0.30)、疾病诊断结构(P ﹥0.05)、案件性质(P ﹥0.05)在各年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违法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初中以下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以及精神分裂症(74.7%)为违法主体。结论:2001~2010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 林祥吉史天涛蔡成华潘烨杨会李新英韩宝东赵金
- 关键词:违法行为
- 海洛因依赖者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按照甲襞微循环规范化综合定量评价标准 ,对354例海洛因依赖者及280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分别为2.19±s1.33,0.72±s0.80,0.80±s1.00和3.72±s2.15 ,均高于对照组(P<0.01) ,综合判断异常率80.23 % ,与对照组 (40.00 %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海洛因可导致人体微循环障碍 。
- 率银良田金华蔡成华金俊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海洛因依赖甲襞微循环
- 男性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减少吸毒及增加戒毒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在北京市安康医院住院的自愿戒毒者50例(尿检阳性,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II-R海洛因依赖者的诊断标准,至少3名家属或朋友证明其无药物滥用、依赖及精神病史)与其伴诊的同伴50例进行测查。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在运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5.0±2.5)、被动攻击(5.1±1.0)、幻想(6.6±1.8)、分裂(5.2±1.0)、退缩(12.4±4.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49~3.508,P=0.000~0.027);海洛因依赖组在成熟的防御机制(4.9±0.7)、升华(5.2±1.1)、幽默(4.1±1.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0.297,2.100,0.836;P=0.7676,0.038,0.405);两组的中间型防御机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海洛因依赖组的掩饰因子(6.4±1.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7.171,P<0.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善于运用掩饰。
- 蔡成华王丽娟
- 关键词:防御机制问卷
- 具有凶杀行为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了解具有凶杀行为的偏执型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具有凶杀行为的偏执型分裂症患者41例(凶杀组)、非凶杀行为的偏执型分裂症65例(病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测查比较。结果:凶杀组、病例对照组的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9±0.9,5.0±1.0/3.9±0.6,F=27.04,P=0.000),投射、被动攻击、分裂、退缩、躯体化六个条目评分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病例对照组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5.0±1.1/4.5±0.8,P<0.05),反作用形成、同一化条目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5.0±1.4/4.1±1.4,4.9±2.6/3.3±2.0,P<0.01);凶杀组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被动攻击、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的反作用形成评分高于病例对照组(5.5±0.9/5.0±1.2,5.6±0.9/5.0±1.4,P<0.01)。结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凶杀偏执型分裂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被动攻击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的反作用形成。
- 王丽娟蔡成华高素文
- 关键词:正常人心理防御机制凶杀行为
- 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对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康复期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接受12周的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出院后随访一年,并对两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评定。结果研究组有43名完成随访、对照组有44名完成随访。1与入组时比较,住院期间研究组PANSS减分除第2周末外,其它各时间点(4周、8周、12周末)减分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2出院时与随访第12月末评定差值的比较,研究组的PANSS总分、MOAS、SDSS减分值分别为(3.16±2.13)分、(0.42±0.34)分、(4.04±2.13)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研究组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vs.25.0%,2.3%vs.11.4%,P均<0.05);4研究组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vs.15.9%,P<0.01)。结论重返社会程式训练对控制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以及减少攻击行为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王桂丽潘烨蔡成华林祥吉李新英杨会纪青松史天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程式训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