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新
-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抑制内皮祖细胞自噬对在血栓机化再通的实验研究(二)
- 目的:应用适量自噬抑制剂3-MA(3-甲基腺嘌呤)作用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后,移植到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体内,探讨干预后的 EPCs在血栓机化再通中的作用,进而...
- 蔡志新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下肢深静脉血栓
- 文献传递
- 不同剂量尿激酶泵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观察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尿激酶不同剂量对溶栓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认为80万U/d优于60万U/d和40万U/d,100万U/d岀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 姜坤李晓强桑宏飞钱爱民张晔青李承龙朱礼炜于小滨雷锋锐蔡志新
-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溶栓效果安全性发生率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体会。方法 8例患者均经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SISMAD。根据Sakamot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3例。结果 4例保守治疗;4例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1例行腔内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术,2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 SISMAD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尽早CT检查不仅有助诊断及了解病情,而且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血管腔内治疗SISMA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 蔡志新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孟庆友戎建杰段鹏飞于小滨张晔青朱礼炜
- 腔内超声辅助下非血栓性右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血管腔内治疗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辅助下血管腔内治疗非血栓性右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40例非血栓性右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在腔内超声辅助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人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46〜81)岁。按临床表现-病因学因素-病变解剖部位-病因学因素(CEAP)分级:C3级7例,C4级18例,C 5级10例,C6级5例。所有患者接受经皮右股静脉穿刺,血管腔内超声检查及右髂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人术。结果临床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4±12)(4〜58)个月。随访期间,患肢肿胀缓解率88.6%(31/35),疼痛缓解率86.7%(13/15),溃疡治愈率100%(6/6)。支架植人后受压部位血管腔内面积明显扩大[(34.5±11.1)mm2与(129.8±17.2)mm2,P<0.001]。彩色多普勒和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肢静脉顺行造影随访见所有患者支架内血流通畅,3例血管内膜增生导致轻度支架内再狭窄,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50%)。腹部X线平片未见支架明显移位和断裂现象。患肢手术前后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2.4与6.2±2.0,?<0.001);健康调査简表(5[-36)统计提示术后患肢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00)。结论腔内超声辅助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人治疗非血栓性右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良好的中期通畅率。
- 钱爱民蔡志新张实姜坤李承龙桑宏飞李晓强黄庆红
- 关键词:血管腔内超声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血管成形术
- 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分析:附23例报告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总结脾动脉瘤诊疗相关经验,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5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脾动脉瘤患者,共23例。其中开放手术治疗1例,介入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6例。通过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相关资料,评估3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开放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诊断为脾动脉瘤破裂,瘤体直径为75.84 mm,行脾动脉瘤+脾脏切除术。腔内治疗的16例患者平均瘤体直径为(33.72±26.38)mm,其中12例患者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4例患者行支架辅助下脾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显示,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再通、异位栓塞、破裂出血、大面积脾梗死等并发症。保守治疗患者的瘤体直径在随访期间与确诊时无明显差异。结论直径<3 cm、稳定的、无症状的真性动脉瘤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而直径>3 cm、假性动脉瘤、在育龄妇女中发现的脾动脉瘤、瘤体明显增大或伴有相关临床症状时,应积极治疗,降低瘤体破裂的风险。
- 何甜陈昱名蔡志新于小滨张博桑宏飞钱爱民李承龙
- 关键词:脾动脉瘤腔内手术开放手术保守治疗
- miR-126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靶基因的检测
- 2013年
- 目的研究miR-126(microRNA-126)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miR-126新的靶基因。方法采用电转的方法,在EPCs中转染对照寡核苷酸和miR-126的模拟物或抑制物。噻唑蓝(MTr)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ntScan在线分析miR-126的靶基因,并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1)miR-126模拟物在转染后24h对EP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0.01),转染后48和72h,miR-126对EPCs增殖没有影响。(2)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证实miR-126模拟物可以促进EPCs的迁移(P〈0.01),miR-126抑制物抑制EPCs的迁移(P〈0.01)。(3)TargetScan在线软件预测KANK2是miR-126的靶基因。(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26模拟物抑制KANK2的表达,miR-126抑制物促进KANK2的表达。结论miR-126对EPCs的增殖有一过性的促进作用,miR-126可以促进EPCs的迁移能力并靶向KANK2蛋白,抑制KANK2蛋白的表达。
- 孟庆友王文斌蔡志新尚斌李晓强
- 关键词:微RNAS干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运动
- 便携式超声联合CBL在血管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为探索更佳的血管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将便携式超声(portable ultrasound,PU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研究二者结合后的教学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54名住培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US+CBL及单纯CBL的教学方式,比较住培结束后两组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住培结束后,两组理论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测试结果显示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在满意度调查中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US联合CBL的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
- 于小滨黄杏梅蔡志新桑宏飞钱爱民雷锋锐
- 关键词:血管外科住院医师医德培养教学效率
- 布加综合征合并肾静脉瘤同期血管腔内治疗一例
- 2020年
- 患者男,45岁,因“双下肢条索状肿物20年,皮肤破溃4年”人院。患者10多年前曾在外院行曲张静脉手术治疗,术后第2年曲张静脉复现。查体:腹壁浅静脉无迂曲扩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双小腿广泛色素沉着,多个散在小溃瘍形成,小腿中度凹陷性水肿。静脉增强CT:下腔静脉(IVC)肝后段局部隔膜样改变,左肾静脉局部扩张呈瘤样改变(图1)。
- 张实江旭东蔡志新桑宏飞李晓强钱爱民
- 关键词:凹陷性水肿布加综合征皮肤破溃腹壁浅静脉
- Angiojet辅助导管接触性溶栓与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期临床对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比较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辅助导管接触性溶栓(ART+CDT)与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ART+CDT组30例、CDT组61例,比较两组尿激酶总剂量、手术总费用、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术后2年下肢静脉累积通畅率及2年和5年Villalta评分、血栓复发率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评估表。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死亡病例。两组在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手术总费用、住院天数、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及5年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血栓复发率、慢性静脉功能评分表及2年累积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CDT较单纯CDT早期疗效具有明显优势,ART+CDT及CDT中、长期随访均表现较低的PTS发生率、血栓复发率及较高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两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中期疗效没有显著差异。
- 李新庆钱爱民李承龙于小滨张晔青雷锋锐朱礼炜蔡志新桑宏飞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后综合征置管溶栓术
- 3-甲基腺嘌呤调控自噬对大鼠内皮祖细胞促进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mmol/L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mmol/L3-MA作用于EPCs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 (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最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mmol/L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血栓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 胡楠李晓强蔡志新尚斌雷锋锐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静脉血栓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