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3篇异丙酚
  • 3篇靶控
  • 3篇靶控输注
  • 3篇丙酚
  • 2篇异丙酚靶控
  • 2篇异丙酚靶控输...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镜
  • 2篇支气管镜检
  • 2篇支气管镜检查
  • 2篇手控
  • 2篇手控输注
  • 2篇手术
  • 2篇气管
  • 2篇气管镜
  • 2篇纤维支气管
  • 2篇纤维支气管镜
  • 2篇纤维支气管镜...
  • 2篇纤维支气管镜...

机构

  • 5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6篇董国良
  • 3篇胡德
  • 2篇李煊
  • 2篇金晓燕
  • 2篇钱刚
  • 1篇冯霞
  • 1篇王玉嘉
  • 1篇杭燕南
  • 1篇朱年
  • 1篇胡智勇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2004中华...

年份

  • 5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工流产手术麻醉进展
本文介绍了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研究的进展,无痛人流麻醉选择以短效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复合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少的镇痛药为主的静脉麻醉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靶控输注(TCI)和双频脑电指数(BIS)反馈,建立闭环或开环控制...
董国良
关键词:人工流产静脉麻醉无痛流产麻醉药物异丙酚
文献传递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时的比较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检查时用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麻醉的区别。方法:行纤支镜检查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0mg/kg静脉推注后,丙泊酚靶控输注(PTCI,T组)连接TCI-I型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1·min-1维持,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M组)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1·5~2·0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纤支镜插管顺利(23例对17例),插管失败率低。T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哒唑仑、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液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胡德李煊董国良金晓燕
关键词:丙泊酚靶控输注手控输注纤维支气管镜
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的麻醉方法。方法:行Fb检查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mg/kg静脉注射后,T组(丙泊酚靶控输注PTCI)连接TE-311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min)维持,M组n=20(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0.3~0.5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T组MAP和HR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胡德李煊董国良金晓燕
关键词:咪唑安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丙泊酚芬太尼静脉注射后手控输注
复合麻醉中应用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临床研究
2005年
董国良胡德王玉嘉胡智勇钱刚朱年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复合麻醉多巴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
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和曲马多在门诊无痛肠镜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靶控输注是智能化连续控制输注系统,能帮助麻醉医师精确调控静脉麻醉深度.本研究旨在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和曲马多后的麻醉效能,及其对消化疾病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董国良钱刚冯霞
关键词: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曲马多无痛肠镜门诊麻醉效能
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人工持续输注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持续输注(CI)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用药剂量以及对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TCI组和CI组。TCI组设定初始靶浓度为2.0μg/ml,随后根据手术进程调节靶浓度,扩宫口时将靶浓度升至6.0μg/ml,以后降至4.5μg/ml,术毕前调至2.0~3.0μg/ml;CI组设定初始剂量为2.0~2.5mg/ml,而后微泵维持(7.0ml·kg-1·h-1),术中根据患者体动反应追加药量;两组均在手术结束时停止给药。记录两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用药量以及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TCI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长于CI组(P<0.05),但苏醒时间明显短于CI组(P<0.05)。两组用药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I组血压、心率下降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TCI组(P<0.05)。两组均有SPO2<90%的患者,CI组往往发生在诱导和追加药量时,而TCI组则发生在扩宫颈口后。结论对于宫腔镜手术而言,TCI法较CI法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马馨霞董国良李海冰杭燕南
关键词:异丙酚靶控输注宫腔镜手术麻醉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