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乳腺
  • 9篇乳腺癌
  • 9篇腺癌
  • 3篇乳腺癌患者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3篇癌患者
  • 2篇血管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免疫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胸腺
  • 1篇胸腺肽
  • 1篇胸腺肽Α

机构

  • 7篇上海市杨浦区...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胡赟宏
  • 5篇崔嵘嵘
  • 4篇叶古祥
  • 3篇苏光启
  • 3篇林晓燕
  • 3篇王铮元
  • 2篇许诚
  • 2篇林晓燕
  • 1篇许诚
  • 1篇宋和平
  • 1篇左小明
  • 1篇颜晓敏
  • 1篇王世伟

传媒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上海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意义。方法前瞻性对40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试验组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不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0.0%与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10.99,P=0.003)。结论对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提高生活质量,不增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
颜晓敏胡赟宏崔嵘嵘
关键词: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同时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被引量:2
2011年
0引言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乳腺癌已成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我院于2009年5月收治1例原发性乳腺癌同时合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74岁。因"右胸疼痛1月余"就诊。初为隐痛后逐渐加重。无发热,无咳嗽咳痰。体检: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皮肤、
林晓燕胡赟宏崔嵘嵘左小明
关键词: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
乳腺癌几种常用检查手段的临床评价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评价几种常用的乳腺癌检查手段的临床价值。方法 比较几种常用的乳腺癌检查方法 ,如触诊、乳腺X线摄片、B超和近红外线扫描。结果 乳房触诊是乳腺癌检出的阳性率最高的方法。结论 乳房触诊是我国提高乳腺癌早期发现率最有效的手段。
胡赟宏苏光启叶古祥
关键词:乳腺癌B超检查X线平片近红外线扫描
胸腺肽α1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6例来自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进行检测,比较其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差别。将8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胸腺肽α1治疗(注射组);另一组未接受胸腺肽α1治疗(未注射组)。结果乳腺癌患者CD4、CD8、NK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均低于乳腺良性瘤患者(P<0.01);注射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未注射组(P<0.05)。结论使用胸腺肽α1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
崔嵘嵘林晓燕胡赟宏王铮元许诚
关键词:T淋巴细胞乳腺癌细胞免疫
胃大部切除术应用吻合器的并发症被引量:4
1991年
我院外科自1978年9月至1988年12月在胃大部切除术中采用国产 GF-1型管状吻合器和 XF60/90型消化道缝合器重建胃肠道,已施行487例1258次吻合、缝合,现将术后发生的与吻合器直接有关的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自1978年9月至1988年底,我院外科共作远侧胃大部切除术731例。
叶古祥胡赟宏茅凯黎王世伟
关键词:胃切除吻合器并发症
全文增补中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9
2016年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4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NLR和PLR与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绘制NLR和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同期行良性乳腺手术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共15例患者死亡,19例发生复发转移。病例组术前外周血NLR、PL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理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2.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4%和86.5%,ROC曲线下面积0.738〔95%CI(0.657,0.818)〕;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123.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和58.4%,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0.563,0.738)〕。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生存情况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PLR可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但NLR和PLR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胡赟宏王铮元崔嵘嵘许诚林晓燕
关键词:乳腺肿瘤复发预后
去甲斑蝥素对人乳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0
2007年
背景与目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具有抑瘤作用,本文研究它对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ci membrane,CAM)移植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①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明胶海绵载体置于两条前卵黄静脉间血管的CAM上,将不同剂量的NCTD加在载体上,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记录载体周围血管分支点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②建立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移植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NCTD20μl[72、36、18μg/(胚.d)],以生理盐水对照,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结果:NCTD对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具抑制作用,72、36、18、9μg NCTD组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77.7%、62.9%、50.6%及33.0%,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移植肿瘤可诱发血管生成,NCTD能明显抑制MCF-7鸡胚移植肿瘤血管生成,72、36、18μg NCTD对移植瘤诱导的血管抑制率分别为66.2%、39.3%和22.8%。结论:NCTD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能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移植肿瘤的血管生成。其抗肿瘤作用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林晓燕宋和平胡赟宏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
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评价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 3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2 2例良恶性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血清CA15 3和CEA的测定。结果 良性疾病和未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 3( >30U/ml)和CEA( >15ng/ml)的阳性率较低 ,已有转移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 3的敏感性为 75 % ,CEA的敏感性为 33% ,CA15 3值升高要比临床诊断早。结论 血清CA15 3和CEA对乳腺癌的敏感性不明显。血清CA15 3和CEA的值同时持续升高或保持阳性 ,应当考虑诊断乳腺癌有转移或复发。CA15 3比其他监测指标敏感性高。
胡赟宏苏光启叶古祥
关键词:乳腺癌癌胚抗原
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乳腺癌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乳腺恶性肿瘤 77例和良性肿块 12例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VEGF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MVD。结果乳腺癌和良性肿块患者血清VEGF无显著性差异 ;有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血清VEGF有显著性差异。乳腺癌与良性肿块MVD差异有显著性 ;有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MVD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VD确实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而MVD测定必需组织病理标本 ,不能反复测定。监测血清VEGF不仅可预测有无淋巴结转移 ,而且便于术后监测随访。
胡赟宏苏光启叶古祥
关键词:乳腺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EZH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EZH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蛋白在40例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63例乳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及31例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乳腺增生-乳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分别为22.58%、52.38%、75.00%。EZH2与患者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关系(p<0.01)。结论 EZH2蛋白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尤其是在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显著提高,提示EZH2的过表达与乳腺癌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
胡赟宏林晓燕崔嵘嵘王铮元许诚
关键词:乳腺癌EZH2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