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好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定言命令
  • 2篇第三者
  • 2篇哲学
  • 2篇谓词
  • 2篇相容论
  • 2篇康德哲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法则
  • 1篇行动者
  • 1篇休谟
  • 1篇意愿
  • 1篇因果关系
  • 1篇因果关系理论
  • 1篇实存
  • 1篇实体性
  • 1篇叔本华
  • 1篇数学
  • 1篇同一性
  • 1篇片断
  • 1篇品格

机构

  • 13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5篇胡好
  • 1篇张莉
  • 1篇张莉

传媒

  • 4篇道德与文明
  • 2篇哲学研究
  • 2篇现代哲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世界哲学
  • 1篇德国哲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德定言命令关系的辩证模式解读被引量:1
2021年
定言命令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康德学界极为关心的问题。我们曾经提出主客模式的解读,主张定言命令虽然在主观上有差异,但客观上是同一的。但这一解读未能解决定言命令的同一性难题。董滨宇新近提出的闭环结构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它自身有难以解决的困难。最终我们提出辩证模式,认为普遍法则公式、目的公式和自律公式不过是同一个定言命令的三个环节,它们从空洞的形式一步步丰富,到自律公式这里达到完备规定。这种解读在解决定言命令的同一性难题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外部一致性,因而是一种更具优势的新解读。
胡好唐思浩
康德自然科学命题的第三者是什么?被引量:2
2019年
康德的自然科学命题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即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的候选项有四个,分别是:时间图型、可能的经验、范畴和统觉的综合统一,但后三个都不是第三者。第三者只有时间图型。时间图型不仅是连接范畴和知觉的第三者,而且是连接先天综合判断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两个第三者是一回事,因为连接范畴和知觉的结果就是构成先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是学界相对忽视的部分。本文提出“三个步骤”的解读,指出在后天综合判断的形成过程中,既需要将范畴添加到知觉上,又需要将不同的知觉连接起来,因而它的第三者是时间图型和经验。
胡好
关键词:第三者先天综合判断
论康德的第一类比被引量:1
2015年
康德的第一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一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一个论证,它一方面捍卫了第一类比的论证目标,另一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一类比的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胡好
关键词:实体性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被引量:14
2019年
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由以下命题构成:1.存在等于实存;2.实存是综合命题的谓词;3.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是实在谓词;4.存在不是实在谓词;5.所以,存在既是实在谓词,又不是实在谓词。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目前学界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否定命题1,认为存在不同于实存;另一种是否定命题3,认为实在谓词是分析命题的谓词。然而,它们都难以成立,因为存在和实存在充当谓词时是一回事,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本文同样否定命题3,但通过区分实在谓词和现实谓词来解决。实在谓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现实谓词是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因而并非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都是实在谓词。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而是现实谓词。
胡好
关键词:实存
论叔本华对康德因果关系理论的反驳被引量:1
2018年
康德因果关系理论的目标是确保因果关系范畴的实在性,论证的核心前提是因果关系范畴是客观相继的根据。叔本华对此提出了两个反驳:第一,康德无法区分主观相继和客观相继;第二,因果关系范畴不是客观相继的根据。如果叔本华的反驳成功,则康德因果关系理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其实,这两个反驳都不成功。首先,无论从含义和规定根据还是从判定标准看,康德都已将主观相继和客观相继明确地区分开;其次,第二个反驳对康德的主张存在三重误解,尤其是误把被因果关系范畴规定的事件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当作康德的主张。事实上,康德主张被因果关系范畴规定的知觉未必客观相继,相关的质疑也不成功,所以,康德的因果关系理论依然是成立的。
胡好
关键词:叔本华因果关系
论康德对自由的捍卫被引量:2
2012年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是康德自由问题的出发点,它揭示出纯粹理性在超出知性范围寻求无条件者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正是这种奇怪的现象惊醒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使他将考察的重心转移到理性自身的批判上,借助于先验观念论来消除理性的这种矛盾。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中,自由一极的存在方式分为思辨领域的可能存在与实践领域的现实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总结出捍卫自由的解决大纲,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与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经验性的品格和理知品格是自由的可能性论证的前提,理性的事实是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的前提。思辨领域的表达式为:即便自然因果性为真,也可能存在自由。在实践领域,由于自由是道德律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律自身作为理性的事实,具有无可置疑的实在性,这就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由于在实践领域演绎的自由与思辨领域悬拟的自由是同一个理念,因而思辨领域可能的自由就被断定下来,确实存在。至此,自由才在自然因果性的图景中得到捍卫。
胡好
康德哲学中的抉意自由被引量:6
2013年
康德的交互论导致了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抉意自由概念。他律行动具有两可的自由,抉意的选择能力使得他律行动成为自由的,由此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得以解决。对于《道德形而上学》中某处文本造成的冲突,可以诉诸严格意义和宽泛意义的自由的区分加以调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现象,两可的自由提供了解释空间,它实质上是不自由的。从不同的视角,抉意自由可分为理性的自由与两可的自由、严格意义的自由和宽泛意义的自由、一贯的自由和片断的自由。
胡好
自杀可以被允许吗被引量:1
2017年
自杀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允许,首先需要对自杀进行界定。满足三个条件才算自杀,其中最难判断的是求死意愿。它又包括三个条件:其一,意愿是自己发动的;其二,行为者的死亡跟最终目的有因果关系;其三,他相信自己的死对最终目的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需要探讨自杀不能被允许的理由。先反驳自杀最有力的辩护——生命自主权,然后通过普遍化检验正面论证自杀是不被允许的,随后回应一种可能的质疑:既然自杀不被允许,为何对以利他为动机的自杀大加褒扬。最后,我们承认上述结论存在例外,通过三个条件划定了例外情形的范围。
胡好张莉
关键词:自杀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被引量:6
2020年
围绕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文探讨如下三个问题:康德心目中的本体论证明是什么;他如何批判;“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其批判中起什么作用。首先,康德将本体论证明重构为有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和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其次,他对此提出三轮反驳,其中重要的是第二轮的综合性反驳和第三轮的确知性反驳。综合性反驳主张上帝存在是主观综合命题,不具有必然性;确知性反驳认为断言上帝存在会犯范畴的先验运用的错误。所有这些反驳都可以归结到观念与现实的区分上。本体论证明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可能的观念当作现实的对象。最后,“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康德的批判中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胡好
对比解释难题会威胁到行动者因果性理论吗?
2018年
对比解释难题中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是动机选择、时机选择和纯粹机遇问题。其论证主要分为两步,一是通过"给不出相关的对比解释"表明某个行为是随机的,二是由随机性推出该行为本身的失控和不自由。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一步,相对忽视了第二步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反对第二点,主张即使"我"对某个动机、某个时刻或者某种概率的行动的选择是随机的,那也不意味着"我"对它们完全失去了控制,因为这些动机、时刻和客观概率的行动都在"我"掌控之内。所以,对比解释难题没有威胁到行动者因果性理论,行动者对行动仍然保持着控制。
胡好张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