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锋

作品数:23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春秋
  • 9篇笔法
  • 7篇春秋笔法
  • 4篇文学
  • 2篇叙事
  • 2篇帐簿
  • 2篇文化
  • 2篇文体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春秋》笔法
  • 2篇辨正
  • 1篇代文
  • 1篇雕龙
  • 1篇信史
  • 1篇修辞
  • 1篇修辞研究
  • 1篇虚实
  • 1篇虚实观
  • 1篇叙事分析

机构

  • 23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3篇肖锋

传媒

  • 3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江海学刊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北方论丛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阴山学刊
  • 1篇萍乡高等专科...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三明学院学报
  • 1篇中国文化产业...
  • 1篇首届全国文艺...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被引量:3
2016年
微信时代,恶搞古代文人、微信签名中使用古人诗词、微信中结合时代特点换用古代诗词、用文言写成的微信、将网络用语翻译成古诗词是古代文学泛化的具体表现,微信中古代文学的传播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微信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集中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上,其主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投稿等方式来呈现。朋友圈微信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熟人、点对点的传播为主,因此这就决定了在朋友圈创作古代文学作品很难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公众号通过原创平台的搭建,可以让众多诗词爱好者的作品通过平台进行传播,呈现出互联网+诗词的全新创作传播模式。通过手机和微信,诗词的写作不再神秘,而成为人人均可参与,人人均是诗人、词人的新文化现象,这种新出现的"微诗词"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改变了当代诗词创作写作的"生态"。未来古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将更多依赖于公众号。
肖锋
关键词:古代文学
经史互济:论贺复征的选本批评观
2024年
明代的文学总集,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为代表,它们堪称明代文学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一方面延续了明初以来“文章以体制为先”及“条分缕析”的辨体观;另一方面,他则以实际的选文辨体操作反驳了吴讷、徐师曾等人崇古抑今的观点,让辨体观具有折衷主义的色彩。这是一条更为复杂与综合的文体学术路径:借辨体之精细指向“体以济史”,以选文之荟萃指向“文以济史”,最终以“经史互济”的方式使《文章辨体汇选》达到致用的目的。“经史互济”的选本批评观最终呈现为“尊经重史”的治学态度,实现了重义理与重文学的统一,从而呈现出独属于晚明文人的“文体自觉”意识。
肖锋杜莹
关键词:文体选本
试论“春秋笔法”的研究范围被引量:1
2010年
经笔、史笔、文笔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呈现形态,而传统经学的终结和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为"春秋笔法"向哲学、语言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延伸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于是外笔就同经笔、史笔、文笔等内笔一起组成了"春秋笔法"的研究范围。
肖锋
关键词:春秋笔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被引量:9
2013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是由"物质"到"非物质"的过程,也可视为由"有形"到"无形"的过程。现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两大认知倾向:一是"非物质"倾向;二是"泛物质化"倾向。文化遗产的"物质性"首先来自对文化遗产本身所具备的"非物质"因素的认识,该认识颠覆了传统上认为文化遗产首先体现为"物质性"的认知;而认为"非物质"是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提升到文化遗产的本体论认识高度,有助于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中的"泛物质化"倾向。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间建立非遗的"非物质间性"将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肖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性非物质性
文本、历史和经学的融合--文化诗学视域中的“春秋笔法”
考察近30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文化诗学”作为一种跨文本、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出现并非一种偶然,而是当下文学理论(尤其是古代文论)在面对纷繁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对策性选择。文化诗学视域中的“春秋笔法”研究将“...
肖锋
关键词:文化诗学春秋笔法视域融合中国文学
围观文化——抖音短视频第三视角叙事分析
2020年
从抖音围观主体、围观方式、围观对象、围观内涵四个方面分析其围观特质,依据抖音自有的叙事特征把第三视角视频分为单一第三视角、第一二视角与第三视角的同框、多重视角构成的视频三类,阐释了抖音第三视角视频作为“全知视角下的有限视角”及画面与声音等元素对叙事学视角理论的影响。
肖锋吴佳丽
关键词:围观
“春秋”名义与王道精神之彰显被引量:1
2009年
从考察"春秋"的名义出发可知,"春秋"之名最能体现王道之思想,"春秋"之名称能够在历史的衍变中继承下来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经过选择之后的必然。
肖锋
从“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被引量:1
2008年
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春秋笔法"诸项别称,如"春秋书法"、"书例"、"释例"、"义例"、"义法"、"春秋凡例"、"笔削"等的一一考察,认为这些名称在实质上都有共通之处,"春秋书法"是等同"春秋笔法"的,"春秋大义"经过历代的阐释和发挥,其名称逐渐走向一致,"春秋笔法"的称谓亦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称谓成为了一致共识。
肖锋
关键词:春秋笔法
叙事时间的魅力——解析《挪威的森林》被引量:7
2009年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是在一种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下来进行叙述的,本文试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析,以阐释其独特的叙事时间魅力。
肖锋
关键词:叙事时间《挪威的森林》叙事魅力
“春秋笔法”与“断烂朝报”、“流水帐簿”关系之辨正
一'断烂朝报'之说缘起《春秋》记录了鲁国242年的历史,但是全文却仅有1万6千字左右,可以想见其记事之简略和残缺,遂有'断烂朝报'和'流水帐簿'之称。把《春秋》当作'断烂朝报'的说法出自宋代王安石,最早记载王安石'断烂朝...
肖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