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燚

作品数:89 被引量:2,207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生物学
  • 20篇农业科学
  • 11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5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3篇生态系统
  • 34篇生态
  • 24篇生态系统服务
  • 11篇系统服务功能
  • 9篇生态系统服务...
  • 9篇生态资产
  • 9篇土壤
  • 8篇土壤保持
  • 8篇价值评估
  • 7篇生物多样性
  • 6篇生境
  • 6篇长江
  • 6篇长江流域
  • 5篇水源涵养
  • 4篇大熊猫
  • 4篇植被
  • 4篇生态安全
  • 4篇生态保护
  • 4篇驱动力
  • 4篇自然保护

机构

  • 89篇中国科学院生...
  • 34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世界自然基金...
  • 3篇西安工程大学
  • 3篇海南省环境科...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学研究院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2篇四川省生态环...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作者

  • 89篇肖燚
  • 76篇欧阳志云
  • 32篇郑华
  • 25篇徐卫华
  • 14篇张路
  • 13篇王效科
  • 12篇饶恩明
  • 9篇肖洋
  • 5篇博文静
  • 5篇赵同谦
  • 5篇江凌
  • 4篇朱春全
  • 4篇赵景柱
  • 4篇苗鸿
  • 4篇陈圣宾
  • 4篇肖荣波
  • 4篇江波
  • 3篇杨渺
  • 3篇方瑜
  • 3篇王如松

传媒

  • 51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测绘信息与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Journa...
  • 1篇智库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2篇2019
  • 9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流动性资产核算方法——以四川省各县域水土保持功能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两条规则的制订,制造了生态系统服务市场,评估可交换的生态系统流动性资产(FEP):规定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总量为当地某年GDP的2%;规定当地生态功能当量总值与2000年基准年相比不得降低。并以四川省水土保持功能FEP核算为例,进行了省域尺度及县域尺度上的水土保持FEP核算。计算了FEP在省内的分配,并以2000年为基准,分析了2010年各市县FEP的盈亏。结果表明:2000~2010年10年间,四川省水土保持FEP总量由79.84亿元上升为257.74亿元,总量增加了177.90亿元,平均上涨222.82%,上涨幅度最大的为秦巴山区和大小凉山区域。2010年底,四川省181个县市中有139个县市均实现了功能不下降的强制性要求,基本实现了内部性FEP_(xs)盈余。而内部性FEP_(xs)赤字严重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一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FEP核算可较好反映评估单元内生态服务功能实际购买能力。
杨渺肖燚欧阳志云叶宏艾蕾邓懋涛
关键词:水土保持功能流动性资产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驱动力被引量:66
2018年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复杂,多种社会经济、政策和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使得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分析了2000年至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和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15年间,共有约6.4万km^2的生态系统类型发生变化,城镇增长67.5%,农田缩减7.5%,森林增加2.1%,剧烈的生态系统变化集中于下游,以及中上游的大城市,城镇聚集区以及退耕还林区。生态系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多样性提高。上、中、下游生态系统格局、构成差异较大,15年间,上游和下游森林显著增加,下游城镇显著扩张、农田和湿地显著缩减,上游湿地增加最为显著。城镇化是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首要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率达48.0%,长江下游城镇化的贡献率高达64.5%。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是第二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率为32.8%,在上游高达47.8%。水资源开发和农业开发贡献率分别为8.5%和9.9%,此外,气候变化促使高原湖泊面积增大。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保护优质耕地,禁止重要湿地的开发。
孔令桥张路郑华徐卫华肖燚欧阳志云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驱动力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与分析被引量:22
2017年
冻融侵蚀是我国仅次于水蚀和风蚀的土壤侵蚀类型。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辐射强、气温低的特点,是我国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选择影响冻融侵蚀的5个主要因子: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面积为149.02× 10~4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2.20%;冻融侵蚀敏感区的面积为56.80× 10~4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为27.39× 10~4km^2,占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的48.22%;(2)冻融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喀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区等地区。
王莉雁肖燚江凌欧阳志云
关键词:冻融侵蚀ARCGIS青藏高原
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调节服务价值核算被引量:20
2019年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以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评估为基础,是定量评估生态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考虑生态系统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的情况下,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替代市场法、价格替代法、市场替代法等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方法,通过调节服务资产核算对四川省GEP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四川省水源涵养功能量为1 214.92亿立方米;土壤保持价值中,减少泥沙淤积的功能量为33.4亿吨,减少面源污染的功能量为0.55亿吨;洪水调蓄价值总量为312.9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13.98亿吨,释放氧气15.19亿吨;蒸散发量2 990.25亿立方米.四川省GEP价值为83 064.61亿元.其中水源涵养价值占12.75%,土壤保持价值占4.6%,洪水调蓄价值占1.67%,固碳释氧价值占23.75%,气候调节价值占57.23%.
杨渺杨渺肖燚欧阳志云邓懋涛艾蕾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
岷山地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影响因子连通性及主导因子被引量:5
2008年
岷山地区是大熊猫保护的关键地区。运用图论分析法研究了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岷山地区,12个影响因子66对组合中,47.0%的影响因子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其中89.2%的影响具有增大效应,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大效应,并占主导地位。研究发现,在影响因子关系集中,存在强连通性的子集K={(TD);(RB);(M I);(HPL);(AP);(AD);(SR);(TH);(FC)},这表明近期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公路建设,采矿,高压电线走廊建设,以及传统的农业开发,畜牧业,薪柴采集等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人类活动还会将其他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放大,加剧其对大熊猫生境的不利影响,是影响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的主导因素。研究还表明如果不能对主导因子进行有效的控制,很难有效地保护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研究表明图论分析法是研究大熊猫生境影响因子的一个有效工具,有助于明确影响熊猫生境的主导和关键因子,为制定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肖燚欧阳志云赵景柱黄宝荣朱春全
关键词:大熊猫生境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8年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水库坑塘为主,其次为草本沼泽。在2000—2010年期间,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几乎不变,主要为草本沼泽和水库坑塘之间的转换。(2)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由于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近10年来,渤海沿岸湿地生境质量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呈退化趋势。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应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变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中北部。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的变化热点区内,生物多样性呈改善趋势,说明有效的生态系统转换和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共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肖洋张路张丽云张丽云肖燚郑华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22年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与组成部分,具有不受生态退化问题影响、且生态系统服务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的意义。但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和决策者对生态安全概念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生态安全评价关注点和方法体系也不统一且存在局限,不利于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鉴于此,通过梳理生态安全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脉络,提出以生态系统之整体系统特征为核心基础、并紧密联系人类福祉的生态安全,明确其具有生态系统物质基础层面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两方面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研究。相关评价研究中普遍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或者类似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维度的指标体系及赋权加和的综合方法,这样的基于不同要素的评价,没能突出关系到生态安全的关键系统性特征,没有反映生态安全的动态性,同时也偏离了不同维度特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阐述了以体现生态安全核心内涵的生态退化问题与生态系统服务为关注对象、构建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指标综合方法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根据此评价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展望,包括合理构建与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方法,深入探讨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层面生态安全的联系,重点关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及科学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安全相关预测等方面,以期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应凌霄孔令桥肖燚欧阳志云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被引量:23
2009年
冰川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流域发展提供着巨大的服务功能。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冰川退缩将导致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从1964年至2006年冰川面积变化,并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流域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急剧下降。流域冰川面积从1964年557.1km2退缩到2006年的464.1km2,面积减少了16.7%。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1964年的1228.5×108元下降到2006年的960.1×108元。冰川退缩改变了流域的水资源分布特征,导致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下降。在未来的流域发展规划中,应高度重视冰川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
张宏锋欧阳志云郑华肖燚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冰川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保护成效评估被引量:15
2019年
评估一定时期内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体现区域生态保护的实施成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以黔东南州为案例,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的技术方法,探讨了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于生态保护成效的评估。结果显示,黔东南州201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调节服务价值为2238.78亿元,是当年GDP的7.16倍;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单位面积和人均调节服务价值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县。2000—2010年,黔东南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调节服务价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幅为2.26%;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增幅高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研究表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可以直接反映黔东南州一定时期的生态环境状态和变化,体现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综合实施效果,为黔东南州后续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邹梓颖肖燚欧阳志云宋昌素王克林
新世纪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新态势与对策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 /意义]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快速城镇化、资源高强度开发,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先后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与建设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新时期生态问题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对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分析我国2000—2010年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论]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生态问题开始进入转型期,农业导致的生态问题仍然严重,但开始好转;城市化导致的生态问题加剧,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问题仍然严重,但面积减少与程度下降。城镇化、工业化与资源开发导致的流域生态破坏、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自然海岸线丧失、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加剧。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还尖锐。为了应对生态问题的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应该坚持自然恢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绿色城市化道路,降低城市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流域生态服务功能。
欧阳志云徐卫华肖燚郑华张路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问题生境丧失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