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垚

作品数:1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主题

  • 5篇点灯
  • 5篇诗家
  • 5篇唐代
  • 4篇杨家将
  • 4篇诗歌
  • 3篇唐代诗歌
  • 3篇美学
  • 3篇美学内涵
  • 2篇文化特征
  • 2篇接受史
  • 1篇道德主题
  • 1篇奠基之作
  • 1篇新论
  • 1篇约定俗成
  • 1篇韵外之致
  • 1篇中国美学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内涵
  • 1篇声律
  • 1篇诗人

机构

  • 13篇吉林大学
  • 11篇内蒙古民族大...

作者

  • 13篇聂垚
  • 10篇沈文凡
  • 1篇王树海

传媒

  • 4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杨家将”创作文献接受史考论
'杨家将'文学作品经历了近千年积淀,从早期的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戏曲,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成为俗文学代表作。各个时代的'杨家将'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表现出时代性、专有性...
沈文凡聂垚
关键词:接受史
排律诗体文献学之建构与变革——沈文凡教授《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述评被引量:1
2012年
《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以历代排律体诗歌文献为文本基础,以"‘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为理论支点,对排律体诗歌"源头—发展—成熟—传播—接受"的历史衍变轨迹作了全面的文献辑考、诗体学阐述以及传播接受学研究。《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的问世,打破了一直以来学界在排律体诗歌研究方面的沉寂局面,填补了我国排律诗体文献学研究的空白,拓宽了中国诗体学研究领域的视野,给排律诗体学、排律文献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排律体诗歌兼备"诗体学"和"声律学"特征,《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挖掘、缉考、归纳了历代排律诗体文献,揭示、总结了排律诗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可谓中国排律诗体学研究的奠基、开山之作。
王树海聂垚
关键词:排律文献学诗体声律
唐代诗人婚俗观类释——以韩国南羲采《龟磵诗话》为参照
2012年
我国古代婚俗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嫁娶礼仪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来看,古代婚俗文化有其独特研究价值,对于溯源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动态,及其礼制、风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婚俗习惯和生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聂垚沈文凡
关键词:婚俗文化唐代诗人约定俗成历史阶段封建礼教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作者李圭景,问世于1850年,十一卷,1392则,每则皆有一个主题宗旨,并由题名概括。《诗家点灯》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文化的随笔体诗话著作,继承了我国传统诗话体裁“论述诗歌兼及其人其事”的写作特征...
聂垚
关键词:唐宋诗歌
文献传递
以韩国李圭景《诗家点灯》所辑文献为中心的范成大研究
2012年
范成大诗歌作品历来以"新清妩媚、奔逸俊伟"著称。与此类传统观点不同,韩国诗人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辑录了多篇石湖诗歌作品,认为石湖诗作的艺术风格倾向于"醇淡中有至味",是"宋诗中可模楷者"。以石湖单篇诗歌作品为案例,由诗歌文字的细微差异,比照研究了《诗家点灯》与《石湖集》所辑诗作的异同,并指出石湖诗歌作品的主要创作风格和人生理想是以"疏野"和"沉著"为核心的。石湖"疏野"、"沉著"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亦是由其诗歌作品中意象层面归结而出的。
聂垚沈文凡
关键词:诗学文献范成大
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美学内涵辩证——以韩国李圭景《诗家点灯》所缉文献为中心展开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主张:'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舜典》)[1](P19);'思无邪'(《论语·为政》)[2](P9);'温柔敦厚'(《礼记·经解》)[3](P645),这...
沈文凡聂垚
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美学内涵辩证——以韩国李圭景《诗家点灯》所缉文献为中心展开
2012年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中《无味中有味可意诗》篇辑选了我国明、清时期数首清淡雅致、颇具禅韵的诗歌,这些诗继承了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的创作思想,从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动机角度审视,这些诗真诚而自然地流露和表现了创作者本人的胸襟、性情和人生。本文以《无味中有味可意诗》篇为文献基础,将唐代"无为而有味"诗歌创作思想体系归结为"四个意境"进行阐释:一是"忘其形迹,与天地为一"的逍遥意境;二是"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三是"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四是"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从道家出世哲学和佛家净空思想出发,展开对唐代诗歌"道禅并行、相渗相彰"的美学精神内涵和审美选择层面的辨析并举例论证其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沈文凡聂垚
关键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
千百年来,“杨家将”故事一直广泛流传并被人民群众所喜爱。从最初的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流传甚广的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传统的地方戏,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作家创...
聂垚
关键词:杨家将文化特征
文献传递
“杨家将”娱乐审美与伦理道德主题的分化与合流
2010年
"杨家将"文学作品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群体的想象、加工、改编,有很多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流传下来。从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戏曲,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者在整体构思、立意谋篇、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伦理主题、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艺术特征和创作倾向;作品的叙事结构(空间结构、事件结构、因果结构、观众心理结构)从单线型逐渐发展为多线、递进、扇形、结网型;故事中"杨家将"家族英雄群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单薄到饱满,表现出虚实结合、美善相济的审美特征,呈现出渐次推进、逐渐变异、累积放大的演变历程。纵观"杨家将"文学作品的整体流变,是沿着"娱乐审美——道德教化——审美+伦理"轨迹而展开的,此即"杨家将"作品流变过程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内涵。
沈文凡聂垚
关键词:审美内涵文化特征伦理主题
唐代文体相互关系研究的奠基之作——《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述评
2013年
20世纪初,王国维倡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学界由此偏向于"尊体"文学文体学研究,学者多着眼于文体自身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界限,而文体之间横向的交流互动和交融联系,则较少受到关注。《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从"辨体"和"破体"的全新视角,揭示了唐诗与其他文体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交流,乃至相互竞争的关系,并作了准确、客观的定位和研究,充分展现了文体生态的丰富性和相互间的促进与依存关系,全面阐释了唐代文学兴盛的真正原由。全书以唐代诗歌及其他文体的具体作品为文本基础,立论有据,推理严谨,阐释精确,开拓和更新了断代文学文体学研究视阈,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文体学研究巨著。
沈文凡聂垚
关键词:唐诗互动交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