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波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文化
  • 1篇江南文化
  • 1篇笔谈

机构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朱逸宁
  • 1篇耿波
  • 1篇徐雁平
  • 1篇刘士林

传媒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江南文化与江南诗学笔谈被引量:6
2004年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刘士林徐雁平朱逸宁耿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