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杏安

作品数:81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2篇生物学
  • 12篇农业科学
  • 9篇化学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6篇理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分子
  • 11篇杀虫
  • 11篇分子印迹
  • 10篇苦参
  • 10篇苦参碱
  • 9篇印迹聚合物
  • 9篇水稻
  • 9篇藜芦
  • 9篇喜树碱
  • 9篇分子印迹聚合...
  • 9篇白藜芦醇
  • 8篇杀虫活性
  • 7篇课程
  • 7篇槐果碱
  • 7篇活性
  • 7篇教学
  • 6篇弱碱
  • 6篇四倍体
  • 6篇同源
  • 6篇同源四倍体

机构

  • 68篇仲恺农业工程...
  • 17篇华南农业大学
  • 8篇广州南洋理工...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纽斯葆广赛(...
  • 2篇毕节市中药研...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银讯光...

作者

  • 81篇程杏安
  • 61篇蒋旭红
  • 35篇刘展眉
  • 10篇舒绪刚
  • 9篇吴波
  • 8篇刘向东
  • 6篇胡美英
  • 5篇何金华
  • 3篇胡洪超
  • 2篇尹国强
  • 2篇许丹宁
  • 2篇黄江华
  • 2篇秦湘静
  • 2篇李辉
  • 2篇李亚娟
  • 2篇郝卫宁
  • 2篇阎杰
  • 2篇黄素青
  • 2篇张淑明
  • 2篇周晓武

传媒

  • 5篇仲恺农业工程...
  • 4篇广东化工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生命的化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中国酿造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精细化工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12篇2021
  • 11篇2020
  • 5篇2019
  • 12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毕节地区刺梨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产地间多糖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优化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刺梨多糖的工艺条件,探究不同产地与品种间的刺梨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 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法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以该工艺对毕节地区不同产地与品种的刺梨样品进行多糖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acid)diammoniumsalt,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比较各样品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刺梨多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5h,料液比1:60 (g/mL);其最佳提取率为11.88%。对37个产地的3个品种间多糖含量分析可知,野生品种的多糖含量整体更高,为40.87%,纳雍县的多糖含量整体最高,为41.40%,刺梨多糖含量与海拔高度间未见规律性变化。各刺梨多糖对DPPH·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明显小于对ABTS+·的IC_(50),抗氧化活性未见与海拔高度存在直接相关。结论 优化后的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提取工艺高效可行,各产地间多种刺梨品种多糖含量的高低呈现出一定的品种倾向性与区域偏向性,其多糖抗氧化活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为刺梨在地区间的精准栽培及选种育种提供参考,为刺梨资源在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刘欣李俊杰邹启文蒋旭红陈雪曼陈锦松程杏安成忠均李恒谦
关键词:刺梨多糖抗氧化活性
浅谈大学化学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2022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亟须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文章针对化学应化专业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下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六种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即注重学生理念指导及引导相结合、注重教学与线上平台相结合、注重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注重教学与前沿及应用研究相结合、注重教学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注重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等,以期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化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李侨光程杏安杨富杰阎杰
关键词:化学化工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喜树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计算机模拟及性能被引量:4
2021年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Gaussian 03模拟喜树碱(CPT)分别与ɑ-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酰胺(AM)的复合物预组装构型,结果表明CPT与MAA形成的复合物更稳定。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CPT为模板分子,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MAA为功能单体,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CPT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以吸附量及形貌为指标,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以 30 mL甲醇/氯仿(8:2)为溶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15时,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大小均匀,平均粒径约为0.3 μm。所得聚合物通过等温、选择性吸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CPT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α和β值分别为2.49,3.09,吸附量为58.00 μmol/g。
蒋旭红张汉辉周昱喆东方云刘展眉许旋程杏安
关键词:喜树碱分子印迹聚合物计算机模拟
苦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提取纯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苦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提取纯化方法。本发明将超声、有机溶剂提取和多种分离技术进行科学综合应用,总结获得所述常规提取纯化方法中的有机结合点,利用合理浓度的乙醇超声初提取,然后经过大孔树脂有效提取苦参中的...
程杏安蒋旭红刘展眉林贤伟舒绪刚叶静敏
文献传递
适用于木犀草素分离纯化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木犀草素分离纯化的装置。包括层析柱、储液装置、接收容器、固定架、加压装置,储液装置和层析柱分别固定于固定架;储液装置上部设有开口,下部设有出口,其上部开口在使用时连接加压装置,储液装置的下部的出...
程杏安刘展眉蒋旭红林贤伟叶静敏
茶皂素与鱼藤酮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皂素与鱼藤酮的杀虫组合物。所述杀虫组合物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0.10~50%的茶皂素、0.01~30%的鱼藤酮和20~95%的助剂。所述混配农药制剂可以制备成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悬浮剂、悬浮乳剂或...
胡美英郝卫宁李辉程杏安
僵蚕七种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以B16-F10小鼠黑素瘤细胞和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为模型,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法(MIT)对僵蚕(Bombyx batryticatus)内证实存在的7种化学成分(麦角甾醇、β-谷甾醇、棕榈酸、赤藓醇、甘露醇、胡萝卜苷和尿嘧啶)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β-谷甾醇和棕榈酸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0.13 mmol/L以上处理浓度的麦角甾醇和β-谷甾醇以及0.25 mmol/L以上处理浓度的棕榈酸抑制活性最明显,高浓度的β-谷甾醇(0.5 mmol/L以上)对B16-F10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A375.赤藓醇、甘露醇、胡萝卜苷和尿嘧啶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由此初步认为僵蚕内化合物麦角甾醇、β-谷甾醇和棕榈酸在其抗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僵蚕可作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药材.
程杏安蒋旭红刘展眉黄素青周静韵
关键词:肿瘤细胞抗肿瘤活性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氢氧化钠预处理甘蔗渣的酶解条件被引量:3
2022年
为确定氢氧化钠预处理甘蔗渣的最佳酶解条件,该研究选择经2%Na OH于121℃下处理1 h后的甘蔗渣为酶解对象,以预处理甘蔗渣的总可发酵糖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建立了总可发酵糖得率与纤维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转速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结果影响的3个因素主次顺序为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转速,其中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与酶解时间和酶解转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1 FPU/g底物,酶解时间96 h,酶解转速180 r/min。此优化条件下,甘蔗渣总可发酵糖得率为55.37%。
吕晓静吴跃华蒋旭红程杏安李江涛
关键词:氢氧化钠预处理甘蔗渣酶解条件响应面法
荔枝多酚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荔枝多酚微胶囊,提高荔枝多酚的稳定性。选取微胶囊包埋率为优化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温度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氯化钙质量分数3%,壳聚糖质量分数2.0%,包埋时间1 h,荔枝多酚质量分数0.8%,所得荔枝多酚微胶囊粒径均一,包埋率为95.74%;该微胶囊在模拟肠液(pH6.86)中具有良好的靶向释放性,3 h后多酚释放率为19.66%,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20.30%;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荔枝多酚微胶囊较未包埋的荔枝多酚具有较高的多酚保留率,提高了2.09%~3.34%,表明荔枝多酚的微胶囊化可有效提高荔枝多酚的温度稳定性。
张汉辉程杏安李俊杰黄相东方云刘欣刘展眉蒋旭红
关键词:复合凝聚法微胶囊稳定性
疫情下《天然产物化学》在线课程教学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以及工作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对该课程在疫情下的在线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提高学生兴趣,增强互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吴跃华吕晓静蒋旭红程杏安
关键词:在线课程教学方法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