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鹤鸣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结肠
  • 8篇结肠炎
  • 8篇溃疡
  • 8篇溃疡性
  • 8篇溃疡性结肠炎
  • 7篇溃疡性结肠炎...
  • 5篇注射
  • 5篇注射液
  • 5篇红花
  • 5篇红花注射液
  • 3篇细胞
  • 3篇甘草酸二铵
  • 2篇细胞生长
  • 2篇细胞生长因子
  • 2篇纤维细胞
  • 2篇纤维细胞生长...
  • 2篇碱性成纤维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7篇潍坊医学院
  • 5篇潍坊医学院附...
  • 2篇青岛大学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原皓
  • 9篇王鹤鸣
  • 8篇赵雪曼
  • 3篇何小姣
  • 3篇卢燕
  • 3篇韩雪
  • 3篇白秀慧
  • 2篇原子英
  • 2篇董文华
  • 1篇崔慎茹
  • 1篇李学兴
  • 1篇冯海霞
  • 1篇李时光

传媒

  • 5篇潍坊医学院学...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4,bFGF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 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IL-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从抗炎及黏膜修复方面阐明ACE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UC模型.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TNBS组26只.造模第3天随机处死TNBS组大鼠6只,观察造模效果.将TNBS组剩余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于第3天起给予ACE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第13天,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大鼠,收集标本,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大鼠结肠黏膜中IL-4,bFG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均升高,而实验组比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IL-4表达显著降低,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实验组bFGF表达显著升高,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ACE对UC大鼠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IL-4,bFGF的表达来抗炎及促进黏膜的修复.
卢燕原皓何小姣白秀慧赵雪曼王鹤鸣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红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ICT)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结肠组织中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ICT组和正常对照组(n均为10)。用TNBS灌肠复制大鼠UC模型,用ICT干预治疗,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及大肠组织学损伤以判断疗效;用免疫组化法检测UC大鼠结肠黏膜EGF和TGF-β1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GF 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从而探讨其治疗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ICT组的DAI及组织学损伤显著改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CT组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GF,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ICT组结肠组织中EGF及其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ICT对TNBS所致大鼠UC具有一定疗效,ICT可以增加EGF,TGF-β1的表达,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
赵雪曼王鹤鸣赵文花原皓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EGFTGF-Β1
红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红花注射液(ICT)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结肠黏膜中粘蛋白(MUC2)、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与红花组10只。采用TNBS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红花组同时给予ICT干预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10d后,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观察大鼠结肠黏膜中MUC2,IL-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均升高,而实验组比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UC2表达显著降低,而红花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IL-6表达显著升高,而红花组又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ICT对UC大鼠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MUC2及下调IL-6的表达,增强肠黏膜屏障作用.减轻类症反应。
王鹤鸣原皓赵雪曼董文华韩雪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MUC2IL-6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UC大鼠模型IL-1β,TGF-β1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 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对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产生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与TNBS组(26只).TNBS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建模,造模第3天,随机处死TNBS组大鼠6只观察造模效果.将TNBS组剩余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ACE组,每组10只,ACE组给予ACE干预治疗10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和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鼠结肠黏膜IL-1β,TGF-β1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结肠黏膜IL-1β及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组DAI、结肠大体形态、组织学损伤显著改善(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组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E组和模型对照组TGF-β1表达显著增高,而ACE组TGF-β1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E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疗效;TGF-β1参与了UC炎症损伤及转归过程,ACE通过降低IL-1β和TGF-β1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白秀慧原皓卢燕何小姣王鹤鸣赵雪曼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转化生长因子-Β1
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肠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继而从细胞凋亡方面来探讨甘草酸二铵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复制大鼠UC模型。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甘草酸二铵组,每组10只。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IHC)检测大鼠肠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甘草酸二铵组的DAI评分分别为0.3±0.8,7.2±0.1,3.2±0.7;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为0.9±0.4,6.8±0.7,3.3±0.5;Fas阳性率分别为6.81±2.20,16.62±2.20,10.23±3.20;FasL阳性率分别为6.02±3.20,17.11±3.10,11.02士3.10;与模型组相比,甘草酸二铵组Fas/FasL的表达显著降低,经one—way ANOVA及SNK—q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对TNBS/乙醇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良好,通过下调Fas/FasL的表达减少上皮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崔慎茹原皓李时光白秀慧何小姣卢燕王鹤鸣赵雪曼冯海霞
关键词:结肠炎甘草酸二铵FASFASL
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3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对大鼠结肠组织M30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继而从细胞凋亡方面探讨DG治疗大鼠UC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DG组,每组10只.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10d后收集结肠标本,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结肠黏膜中M30及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G组、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7.06±0.80vs0.32±0.14;6.03±0.61vs0.19±0.16;5.84±0.53vs0.22±0.11,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DG治疗组能显著改善UC症状(3.33±0.27vs7.06±0.80;3.29±0.36vs6.03±0.61;2.98±0.24vs5.84±0.53,P<0.05).模型组大鼠M30及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5.76±0.66vs0.42±0.18;26.62±4.20vs10.81±2.20;17.11±3.12vs6.02±1.02,P<0.01);与模型组相比,DG治疗组M30及Fas/Fas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2.24±0.48vs5.76±0.66;17.23±3.20vs26.62±4.20;11.02±2.12vs17.11±3.12,P<0.05).结论:DG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较好的疗效,DG通过下调Fas/FasL的表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其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的机制之一.
原皓王鹤鸣赵雪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甘草酸二铵FASFASLM30
甘草酸二铵联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对比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联合红花注射液(safflower solution,SS)与单用DG的疗效及对促炎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抗炎药DG联合改善微循环的SS治疗UC的价值.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DG+SS)、DG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实验组、模型组、DG组大鼠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组每天给予40 mg/kg DG加400 mg/kg SS腹腔注射干预治疗,DG组每天给予40 mg/kg DG治疗,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 d后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及结肠组织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结肠IL-8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实验组(DG+SS)、模型组和DG组的DAI评分分别为1.4±0.3、2.4±0.2、3.8±0.4和7.6±0.9;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为1.5±0.4、2.4±0.4、3.7±0.6和6.3±1.1;IL-8阳性率分别为15.7%±3.7%、20.8%±4.7%、34.7%±4.9%和56.4%±6.9%.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与DG组的DAI和组织学表现显著改善,IL-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实验组又比DG组效果好(P<0.05),经one-way ANOVA及SNK-q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G联合SS对大鼠UC的疗效及对促炎因子IL-8表达的抑制作用均好于DG单独的作用,提示抗炎联合改善微循环是一种较单用抗炎药物治疗UC的更有效的方法,更有效地抑制IL-8的生成及改善微循环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原皓王鹤鸣韩雪
关键词:甘草酸二铵红花注射液
红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4和IL-1β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injection of carthamus tinctorius,ICT)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通过观察ICT对大鼠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各10只,其中实验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用TNBS灌肠,以复制UC模型,同时实验组给予ICT干预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剖取大鼠8cm结肠,进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将标本进行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损伤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结肠IL-4和IL-1β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UC大鼠的DAI、结肠黏膜的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损伤明显改善(均P<0.05),实验组IL-4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及实验组IL-1β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实验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ICT对TNBS法诱导的大鼠UC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4的释放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而起作用.
原皓赵雪曼王鹤鸣原子英赵文花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红花注射液白介素1Β白介素4
红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fflower solution,S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对大鼠结肠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红花组,每组10只.用TNBS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红花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SS2mL/(kg·d)干预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10d后,收集标本.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VEGF、bF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红花组、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能显著改善UC症状(P<0.05).模型组大鼠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S能够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损伤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有效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
原皓李学兴王鹤鸣原子英赵雪曼韩雪董文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红花注射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