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鲁宁

作品数:54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济南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18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6篇哲学
  • 11篇幸福观
  • 10篇主义
  • 8篇人民
  • 8篇辩证
  • 6篇幸福论
  • 6篇社会主义
  • 5篇政治
  • 5篇政治工作
  • 5篇思想政治
  • 5篇思想政治工作
  • 5篇衔接
  • 5篇马克思主义
  • 4篇道德
  • 4篇德育
  • 4篇哲学探讨
  • 4篇伦理
  • 4篇伦理学
  • 3篇德育衔接
  • 3篇哲学基础

机构

  • 51篇济南社会科学...
  • 2篇济南市图书馆
  • 1篇济南职业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中国民主同盟

作者

  • 53篇王鲁宁
  • 2篇陈文玲
  • 1篇王世贵
  • 1篇樊瑞平
  • 1篇孟庆仁
  • 1篇杨承惠
  • 1篇包心鉴
  • 1篇李海青
  • 1篇刘伟
  • 1篇吕德永
  • 1篇马永庆
  • 1篇安明

传媒

  • 11篇中共济南市委...
  • 5篇毛泽东思想研...
  • 5篇理论界
  • 4篇伦理与文明
  • 3篇发展论坛
  • 2篇江西行政学院...
  • 2篇中共济南市委...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理论探索
  • 1篇江苏海洋大学...
  • 1篇新课程研究(...
  • 1篇哲学分析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 1篇价值论与伦理...
  • 1篇黄海学术论坛
  • 1篇“经济社会发...
  • 1篇济南市水资源...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人民的现实幸福论”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成果探析
2020年
"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它具体而系统地考察"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活动特定的主体、客体、终极目标、特殊规律、基本阶段、条件及途径等问题。马克思"人民的现实幸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幸福"思想是对马克思"人民的现实幸福"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是一种后"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其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内在的根本价值要求。实践化是马克思"人民的现实幸福论"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实践观及其实践哲学是其根本前提和间接性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人民的现实幸福论"中国化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的基本方法,处理好其中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或阶段目标的辩证关系,将"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作为其根本性目标和中心任务。
王鲁宁
关键词: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及现实性阐释——从“人民的现实幸福”概念到“人民幸福”的理论体系
2016年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研究,必然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及其中国化等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人民现实幸福论是一个由最初的“人民现实幸福概念”到人类解放和人类幸福终极目标而逐渐生成的过程,对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人民幸福”理论定位于马克思幸福观体系中,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人民幸福”论的根本标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的人民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人民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也是对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当代建构及现实意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向度。“中国梦”的理论创新主要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人民幸福本位”大众化的实质内涵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共享,即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取得的政治文明、人文关怀、社会成果的愉悦共享。
王鲁宁
德育衔接方法的类别划分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德育衔接方法论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被引量:1
2008年
目前我们在学校德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对其中包含的"德育过程的阶段衔接"即德育衔接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研究还很少,很不适应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关于德育衔接方法类别划分之理论依据的探讨.它直接涉及到如何正确制定德育衔接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的若干深层次理论问题。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角度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德育衔接的根本方法、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它们区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不同的本质层次。
王鲁宁杨承惠
关键词:辩证关系
论“中国梦”对“以人为本”幸福观的重要发挥被引量:1
2014年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很大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国梦"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和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本的幸福观和"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后者是前者的充分体现和重要发挥。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所阐释的幸福理念具有特定的实践基础,都反映了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和影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民幸福本位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以人民的现实幸福为本"的人民幸福本位论的升华,而"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延伸和大众化。"中国梦"不仅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以人为本"的"本",而且把"人民幸福"也作为"以人为本"的"本"。
王鲁宁
关键词:人民幸福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关于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方法论探讨被引量:5
2009年
目前一般关于大、中、小学德育不衔接问题之解决方法的研究,较多的是属于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证性研究。我们对德育衔接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是比较逊色的,还没有从方法论角度对制定德育衔接具体方法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德育衔接科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德育衔接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它所要涉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就解决大、中、小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
关键词:青少年方法论
生态优美:人民幸福实现的基本条件——关于生态文明与人的幸福关系的一种思考
<正>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国策,并且从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上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
王鲁宁
文献传递
中国儒家的“德福一致”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探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思想视角
2018年
中国儒家道德与幸福一致的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是一座需要深入挖掘的宝库。“孔颜之乐”“仁者无忧”是儒家“德福一致”思想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命题。儒家的德性幸福观与儒家价值观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儒家的“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展开并体现于儒家的“德福一致”具体观念及与之相涉的关系问题中。“义以为上”等价值观可以视为构建儒家德性幸福观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儒家“义以为上”价值观的基本命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为儒家幸福观主要命题的“孔颜之乐”,正是作为儒家“义以为上”价值观基本命题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内涵的延伸和体现。
王鲁宁
关键词:孔颜之乐义以为上德福一致儒家价值观
关于解决公务员非廉洁行政问题的思考
1999年
公务员的非廉洁行为是一种权力腐败。公务员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其新特征,实质上是行政管理中公与私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矛盾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角色与私人角色的内在冲突。公务员的角色冲突必然引起公务员个人与国家行政组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为公务员非廉洁行为本质内涵的重要内容。公务员非廉洁行为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表层原因和根本原因两大类,根本原因是由三个矛盾构成。解决公务员非廉洁行政问题,需要对其产生的五个表层原因和三个根本原因,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具体对策。
王鲁宁
关键词:公务员
济南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与对策措施探讨
2011年
所谓"济南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济南市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相结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普及,着眼于济南市经济社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济南市民生等实际问题解决的现实指导,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让当代这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济南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注意提升济南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济南化的发展。这是对"济南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本质内涵的一种较为具体而完整的表述。
王鲁宁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视角被引量:8
2014年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王鲁宁李海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