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辉

作品数:85 被引量:64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20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2篇鱼类
  • 13篇海域
  • 11篇鸢乌贼
  • 10篇大型底栖动物
  • 10篇底栖动物
  • 10篇群落
  • 10篇南沙群岛
  • 10篇浮游
  • 9篇浮游动物
  • 8篇优势种
  • 7篇渔业
  • 7篇物种
  • 6篇物种多样性
  • 6篇南海北部
  • 5篇多样性
  • 5篇同位素
  • 5篇稳定同位素
  • 5篇环境因子
  • 4篇底层鱼
  • 4篇底层鱼类

机构

  • 8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7篇厦门大学
  • 4篇上海水产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教育部
  • 2篇汕头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三亚热带水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生态环境部华...

作者

  • 83篇王雪辉
  • 66篇杜飞雁
  • 32篇邱永松
  • 22篇王亮根
  • 21篇孙典荣
  • 18篇贾晓平
  • 17篇林昭进
  • 17篇宁加佳
  • 16篇李纯厚
  • 16篇李亚芳
  • 13篇谷阳光
  • 10篇王跃中
  • 9篇张鹏
  • 8篇张汉华
  • 5篇黄硕琳
  • 3篇刘必林
  • 3篇黄洪辉
  • 3篇刘维达
  • 3篇杨圣云
  • 3篇吴洽儿

传媒

  • 8篇南方水产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水产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学报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南方水产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2011年中...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入了丰富的营养盐;而季风则控制着营养盐的流动及分布,从而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及洄游等,影响鱼类种群的变化。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以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因素加以拟合(P<0.01),说明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有显著的影响。另外,作者认为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未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能会减少,且渔获量的年间波动幅度可能增大。
王跃中孙典荣林昭进王雪辉贾晓平
关键词:气候因素
南海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差异性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文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测量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耳石微量元素浓度,分析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及与钙(Ca)元素比值的变化,探讨其存在的差异和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耳石主要微量元素为Ca、锶(Sr)、钠(Na)、铁(Fe)、钡(Ba)、锰(Mn)。方差分析表明,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及其性别间耳石微量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除Fe/Ca外,不同耳石区域微量元素浓度与C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核心区Sr/Ca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不同产卵群体和地理区域耳石Sr/Ca无显著差异(P>0.05)。幼体期Sr/Ca与温度呈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可以作为良好的温度指标。Na/Ca先增大后减小,暗区最高,核心区和后核心区Na/Ca在不同产卵群体间差异显著(P<0.01)。Mn/Ca和Ba/Ca先减小后增大,暗区最低,随后分别在边缘区和外围区增大。成体期耳石Ba/Ca与盐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垂直移动的指标。Fe/Ca在不同产卵群体和地理区域中差异显著(P<0.01)。分析认为,Na/Ca和Fe/Ca较为适合研究南海鸢乌贼不同群体的划分,Sr/Ca和Ba/Ca可用于推测鸢乌贼的栖息环境。
刘玉王雪辉杜飞雁杜飞雁张鹏刘必林张鹏
关键词: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0
2013年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廖秀丽李纯厚
关键词:浮游动物优势种
南沙群岛海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pp.)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杜飞雁王亮根王雪辉宁加佳谷阳光李亚芳
关键词:浮游动物环境因子南沙群岛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被引量:30
2011年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映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季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化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
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特征种
底质类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底质是底栖动物直接的栖息环境,提供了可供其附着、捕食及生存的平台和生存空间,对底栖动物的产卵、繁殖等生活史的重要阶段都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底栖动物应对外来扰动的避难所。每种底质都支持着特定的底栖动物群落,底栖动物的物种...
李亚芳杜飞雁谷阳光王雪辉宁加佳王亮根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被引量:72
2010年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李纯厚孙典荣贾晓平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优势种区系特征资源密度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被引量:33
2012年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林昭进孙典荣黄硕琳
关键词:鱼类物种多样性优势种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P/B值),分析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质量(ash free dry mass,AFDM)计,大亚湾4个时段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别为7.44 g·(m2·a)–1、11.34 g·(m2·a)–1、4.91 g·(m2·a)–1和2.93 g·(m2·a)–1,P/B值分别为0.76 a–1、0.86 a–1、0.79 a–1和0.47 a–1,均呈1988—2004年升高、2004—2015年降低的趋势。2)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和P/B值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次级生产力和P/B值呈1988—2004年升高、2004年后降低的趋势;棘皮动物则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3)综合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平面分布图,湾顶西北部和大鹏澳附近海域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海水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刘开珍杜飞雁李亚芳王雪辉陈海刚张景平李纯厚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B值
三亚湾东琩洲和西琩洲春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群落特征
珊瑚礁生态系统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又是海洋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岸礁作为珊瑚礁重要类型之一,其礁坪位于受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环境复杂多变的潮间带区域,对支持和维持岸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
李亚芳杜飞雁吴进锋谷阳光王雪辉宁加佳王亮根
关键词:珊瑚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