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爱亮

作品数:35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外科
  • 6篇血管
  • 6篇静脉
  • 5篇手术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外科治疗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管
  • 5篇淋巴管生成
  • 4篇动脉
  • 4篇血管生成
  • 4篇直肠
  • 4篇肿瘤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4篇肠肿瘤
  • 3篇蛋白
  • 3篇动脉瘤
  • 3篇血栓

机构

  • 34篇济宁医学院
  • 6篇山东省肿瘤医...
  • 2篇滨州医学院附...
  • 2篇德州市人民医...
  • 2篇济南大学
  • 2篇临沂市人民医...
  • 2篇泰山医学院附...
  • 2篇青岛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省千佛山...
  • 2篇胜利油田中心...
  • 2篇泰安市中心医...
  • 2篇枣庄市立医院
  • 2篇聊城市人民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滕州市中心人...
  • 2篇潍坊市人民医...
  • 2篇菏泽市立医院
  • 2篇日照市人民医...

作者

  • 35篇王爱亮
  • 16篇刘志强
  • 13篇贾振忠
  • 7篇姜飚
  • 7篇张伟
  • 6篇刘启龙
  • 5篇郭东立
  • 4篇李胜
  • 4篇靳猛
  • 3篇陆信仰
  • 3篇张新
  • 3篇刘国河
  • 3篇霍景山
  • 2篇田明国
  • 2篇崔刚
  • 2篇崔庆
  • 2篇伦增军
  • 2篇张志新
  • 2篇路春雷
  • 2篇惠希增

传媒

  • 8篇济宁医学院学...
  • 6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岛素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胰岛素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分为无功能性和功能性2种,美国临床年发病率约为4/100万人口[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0~60岁居多,男女比例约1.5:1。胰岛素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症状,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是确诊胰岛素瘤的重要依据。其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一旦诊断明确,需尽早行手术,以防长期低血糖导致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张伟王爱亮
关键词:胰岛素瘤外科治疗
十二指肠间质瘤预后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4年11月山东省23家三级甲等医院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20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男101例,女102例。中位年龄55岁。术后1、3、5和10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5.0%、88.0%、82.0%和82.0%,术后1、3、5和10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3.0%、87.0%、81.0%和75.0%。高复发风险病人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存活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89%vs.62%,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RR=5.510,95%CI 1.170~5.719, P<0.05)、核分裂像(RR=6.849,95%CI 1.264~5.124,P<0.05)和肿瘤是否破裂(RR=7.349,95%CI 1.608~18.196, P<0.05)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直径、核分裂像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手术方式5年总体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病人的预后。
胡玉龙李乐平戴勇姜立新王爱亮储宪群李玉明杨道贵路春雷姚林果崔刚林惠忠陈刚崔庆郭洪亮张焕虎伦增军夏立建苏英峰韩国新惠希增魏志新孙作成周岩冰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肿瘤预后伊马替尼
35例深静脉血栓外科治疗体会
2002年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见于左下肢,常表现为广泛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呈紫绀色,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重者股动脉搏动消失,静脉性下肢坏疽。1994年5月~2001年12月,我院利用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33例;超声消融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3例,女22例;男:女为1:1.8;年龄32~78岁,平均53.4岁。左下肢32例,双下肢1例,右下肢2例;发病时间8~24小时15例,72小时16例,168小时2例,2~4个月2例,均为急性发病。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紫绀,股内侧触痛,Homan氏征阳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3例,股动脉搏动消失1例,下肢水疱2例;病因:偏瘫、骨折、产后长期卧床33例,尿崩症1例,原因不明1例。方法及结果:采用彩色B型超声波,明确血栓部位及分型。硬膜外麻醉,于股动脉内侧作略呈伞柄状切口,游离大隐静脉、股静脉、
刘志强王爱亮贾振忠孔欣
关键词:足背动脉超声消融术手术取栓血栓栓塞球囊导管
全文增补中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周围血管外科的应用体会被引量:2
2006年
贾振忠王爱亮孔欣
关键词:血管外科
股青肿的外科治疗
2000年
股青肿又称蓝色静脉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左下肢,典型症状表现为广泛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下肢呈紫绀色,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重者股动脉搏动摸不到,甚至静脉性下肢坏疽。我院1994年5月~1999年12月,利用Fogarty取栓导管取血栓并术中按压腹部脐区,手术治疗20例,效果满意。
贾振忠刘志强王爱亮朱铭霍景山贾浩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下肢股青肿外科治疗血栓形成
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当今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省内外十二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应用自我设计大学生自我伤害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我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管理情绪乐观、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以及童年影响性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情况、人格特征、对自我接纳程度(生活、形象、经济、学习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三菊王红王爱亮姚金慧张晓明
关键词:大学生
腹部CT平扫对急性腹直肌鞘血肿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腹直肌鞘血肿(RSH)的腹部CT平扫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6例急性RSH患者的腹部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6~81岁,平均61.7岁。16例中接受抗凝治疗8例,抗血小板治疗2例。结果 16例腹部CT平扫均正确诊断,共发现18处RSH(其中2例为双侧发病),其中位于上腹部5处、下腹部13处。RSH的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位于腹直肌的背部,部分可跨越腱划,其形态与其发生的位置有关,弓状线以上血肿多较小,弓状线以下血肿多较大。16例中Ⅰ型血肿6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Ⅰ型、Ⅱ型为少~中量出血,Ⅲ型为大量出血。结论腹部CT平扫能够早期明确RSH的诊断和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
孙占国黄书然陈月芹王爱亮贾存玮
关键词:腹直肌鞘血肿
术中超声介导下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分析
2002年
刘志强王爱亮陈东风贾振忠李华张蔚
关键词:超声介导股浅静脉戴戒术
我院基于JCI理念构建医院安全文化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5
2016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降低医疗差错、保障患者安全已成为当今卫生保健的重要挑战之一。国内外的医疗机构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关注患者安全的医院安全文化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措施。医院安全文化是指医院内所有员工对待医疗安全的共同态度、信仰和价值取向。Singer等比0提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流程是首先建立安全的制度流程,通过一线员工落实并内化为习惯,使医疗差错减少,逐渐形成安全氛围,然后通过学习总结持续改进,形成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
王波陈东风王爱亮马玲常丽查玉梅
关键词:安全文化医院内JCI卫生保健
EBVaGC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其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2014年
目的检测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的阳性率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BVaG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小RNA1,从60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筛选出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对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BHRF1、VEGF-C、LYVE-1和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在600例胃癌标本中EBVaGC的阳性率为5.0%,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在30例EBVaGC标本中LMP1呈低表达,与性别、分期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BHRF1、VEGF-C高表达,均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P<0.05);EBVaGC中MVD与性别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TNM分期显著有关(P<0.05);MLVD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BHRF1的表达与MVD无显著关系,而与MLVD有明显差异(P<0.05)。VEGF-C阳性表达的19例EBVaGC组织中,MVD和MLVD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无关。EBVaGC中LMP1的表达率低,BHRF1的表达率高,可能与EBVaGC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可能参与EBVaGC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其高表达间接促进肿瘤细胞沿新生的淋巴管迁徙和转移。
张志新崔凯李胜张伟靳猛王爱亮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