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桂荣

作品数:141 被引量:51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45篇专利
  • 2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41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3篇基因
  • 30篇棉铃
  • 30篇棉铃虫
  • 22篇昆虫
  • 20篇气味受体
  • 18篇蛋白
  • 18篇盲蝽
  • 17篇克隆
  • 16篇绿盲蝽
  • 15篇害虫
  • 11篇嗅觉
  • 10篇受体
  • 10篇基因克隆
  • 8篇性信息素
  • 8篇飞虱
  • 7篇引诱
  • 6篇食蚜蝇
  • 6篇气味结合蛋白
  • 6篇小菜蛾
  • 6篇棉花

机构

  • 13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5篇王桂荣
  • 51篇刘杨
  • 28篇郭予元
  • 27篇吴孔明
  • 18篇王冰
  • 17篇杨婷
  • 13篇梁革梅
  • 12篇张永军
  • 11篇林克剑
  • 8篇苏宏华
  • 7篇李峰奇
  • 6篇赵新成
  • 6篇杨斌
  • 5篇李飞
  • 4篇束长龙
  • 4篇宋福平
  • 4篇耿丽丽
  • 4篇刘方舟
  • 4篇付婷
  • 4篇刘永磊

传媒

  • 24篇昆虫学报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植物保护
  • 4篇应用昆虫学报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环境昆虫学报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3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科学基金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棉花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0篇2022
  • 5篇2021
  • 12篇2020
  • 7篇2019
  • 16篇2018
  • 8篇2017
  • 15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害虫的遗传与行为调控被引量:10
2012年
本文综述了昆虫的行为遗传机制、昆虫的发育与变态、昆虫对主要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害虫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和多营养级信息网及其对昆虫行为调控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害虫治理要从杀灭防治转变为行为调控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认为未来的研究将围绕害虫暴发成灾的遗传与行为机理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害虫发育变态、行为遗传,及其对关键生态因子和食物网内信号物质适应机制,揭示影响害虫发生的内外关键因素,寻找基于基因和生态调控行为治理害虫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有效开展害虫治理、减少化学农药做出贡献。
魏佳宁王宪辉孙玉诚鲁敏张永军王桂荣徐卫华康乐
关键词:环境因子化学通讯
郭予元院士在棉花-害虫-天敌化学通讯研究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年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我国棉花产业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控制策略,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标害虫抗性机制,解析了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使得大灾之年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对促进我国农业昆虫学基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其中,对棉花-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开创了棉铃虫治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通讯间关键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棉铃虫及其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行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棉花虫害诱导关键挥发物生物合成机制的探索,及基于三级营养关系设计昆虫行为调控剂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为阐明棉铃虫及夜蛾科昆虫、中红侧沟茧蜂等膜翅目天敌寻找寄主的化学通讯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设计害虫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单双张帅于惠林王桂荣张永军
关键词:棉花中红侧沟茧蜂化学通讯
棉铃虫嗅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2023年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世界上重要的多食性农业害虫,主要依赖嗅觉寻找寄主、识别配偶以及选择产卵位点,以实现生存和繁衍。研究表明触角和下唇须是棉铃虫重要的外周嗅觉器官,其上分布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等重要的嗅觉感器,表达了包括气味结合蛋白、气味受体、离子型受体等上百种气味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脑内触角叶及与触角叶神经元连接的蕈形体冠、侧角、外侧前脑等为棉铃虫嗅觉中枢系统。通过利用电生理和染色标记技术明确了棉铃虫性信息素和二氧化碳感受相关的受体、嗅觉感受神经元和其他类型的触角叶神经元。这些关于棉铃虫外周和中枢嗅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嗅觉器官感受寄主植物、有毒食物和天敌等气味分子的功能图谱以及研究不同嗅觉神经元在突触联系水平上对气味信息进行处理和编码的神经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的嗅觉行为调控机制和开发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刘晓岚尚冬雅赵新成王桂荣
关键词:棉铃虫触角感器触角叶
顺-9-二十三烯在提高大茴香醛引诱食蚜蝇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顺‑9‑二十三烯在提高大茴香醛引诱食蚜蝇中的应用。
王冰王桂荣刘文彪白鹏华
文献传递
昆虫嗅觉受体功能研究方法的探讨
昆虫触角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嗅觉受体在感受外界环境中气味分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味受体的功能鉴定是昆虫感受环境中大量挥发性的气味信号,包括感受食物信号,天敌信号以及交配信号等,并对其进一步整合加工过程的第一步。
王冰刘杨王桂荣
关键词:嗅觉受体电生理
苜蓿盲蝽气味分子结合蛋白AlinOBP2结合特性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昆虫具有灵敏的嗅觉系统,能够特异性地识别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来进行寻找配偶、定位寄主植物和产卵位点.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在昆虫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表达和纯化了一个新的苜蓿盲蝽气味分子结合蛋白AlinOBP2,采用qRT-PCR方法解析了AlinOBP2基因的表达谱,结果表明AlinOBP2绝大部分在触角中表达,且在雌雄触角中的表达量相当,在头部也有少量的表达.以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13种棉花挥发物与AlinOBP2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均不能和AlinOBP2有效结合,暗示AlinOBP2在苜蓿盲蝽寻找配偶过程中不发挥作用.在13种棉花挥发物中,庚酸乙酯和AlinOBP2的结合能力最强,结合常数为9.22μmol/L.二甲基萘、3-己酮、乙酸叶醇酯、乙酸壬酯、香芹醇5种化合物和AlinOBP2结合能力一般,结合常数分别为15.49,17.31,21.53,18.86和13.47μmol/L.据此推测,AlinOBP2可能为普通气味结合蛋白,能够选择性地结合某些棉花挥发物并参与苜蓿盲蝽识别普通气味过程.
谷少华王桂荣张永军吴孔明郭予元
关键词:苜蓿盲蝽
绿盲蝽气味受体基因AlucOR40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触角中克隆气味受体基因Aluc OR40,研究该气味受体基因在绿盲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然后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为理解绿盲蝽的嗅觉识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绿盲蝽成虫触角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克隆得到气味受体基因Aluc OR40的全长序列。用半定量RT-PCR研究该基因在雌雄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爪蟾卵母细胞体外表达该基因,并结合双电极电压钳检测了该气味受体对60种气味分子包括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和植物挥发物的反应。然后,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羽化后3 d的绿盲蝽成虫对Aluc OR40的气味配体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克隆了Aluc OR40(Gen Bank登录号:KU886190)。Aluc OR40编码398个氨基酸,蛋白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N末端位于胞内,C端位于细胞外,符合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半定量RT-PCR的结果显示,Aluc OR40在触角中特异表达,且在雄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雌虫。双电极电压钳记录结果显示,Aluc OR40只对反-2-己烯醇一种气味分子具有特异反应。EAG实验结果表明,羽化后3 d的绿盲蝽雌雄虫都对反-2-己烯醇有反应,且雄虫触角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雌虫。【结论】结果提示Aluc OR40参与了绿盲蝽对反-2-己烯醇的识别过程,推测其在绿盲蝽交配过程中雄虫对雌虫的识别中发挥作用。
张志翔张美萍王桂荣刘杨
关键词:绿盲蝽气味受体半定量RT-PCR触角电位
甜菜夜蛾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1和SNMP2的克隆和定位
嗅觉系统在昆虫的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它通过多种蛋白的参与调控昆虫的取食、交配和产卵等过程。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是一类在昆虫中特异表达的膜蛋白,属于C...
刘程程刘杨王桂荣
关键词:QRT-PCR原位杂交甜菜夜蛾
小菜蛾三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克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触角中3个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3个气味受体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进而推测这3个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菜蛾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小菜蛾的转录组数据信息,通过对高质量序列的拼接组装、基因鉴定和功能注释,并通过Blastx基于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预测小菜蛾的气味受体候选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克隆得到3条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利用半定量RT-PCR研究其在雌、雄成虫9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根据预测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得到3条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xylOR16、PxylOR17和PxylOR18(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17601—KF717603)。PxylOR16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218 bp,编码406个氨基酸;PxylOR17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200 bp,编码400个氨基酸;PxylOR18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191 bp,编码397个氨基酸。选择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家蚕(Bombyx mori)、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气味受体,以及已报道的小菜蛾的6条性信息素受体与1条非典型气味受体与本实验克隆得到的3个气味受体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气味受体基因与非典型气味受体和性信息素受体同源性低,而与其他的普通气味受体聚类在一起,且PxylOR16、PxylOR17和PxylOR18彼此同源性较低。半定量的结果显示,3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均在触角中表达量最大,在其他嗅觉感器,如喙、下唇须和头部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另外,PxylOR17在雌蛾生殖器中,PxylOR18在雌蛾腹中也有一定表达。但3种气味受体基因在雌、雄蛾的胸、足和翅等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鉴定和克隆了3个小菜蛾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小菜蛾不同组织�
孔畅仪王桂荣刘杨严善春
关键词:小菜蛾触角气味受体基因克隆半定量RT-PCR
害虫嗅觉编码机制及应用
王桂荣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