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岭
-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苦参素胶囊合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临床疗效的影响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胶囊口服对抗HBV及护肝作用的影响。方法:根据肝功能有无异常分层,并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联合治疗组57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一日一次,苦参素胶囊200mg,一日三次;单用组55例,...
- 王岭张均倡李春涛李野平申高洪
- 关键词: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文献传递
- 拉米夫定联合扶正解毒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扶正解毒颗粒口服对抗HBV及护肝作用的影响。方法根据肝功能有无异常分层,并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58例,口服拉米夫定和扶正解毒颗粒;对照组55例,口服拉米夫定,两组连续治疗1年。结果(1)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的YMDD变异率较对照组低,但P>0.05;(2)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的e系统的抗原抗体转换率较对照组高(P<0.05);(3)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复常率均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拉米夫定联合扶正解毒颗粒口服可以提高HBV-DNA、HBeAg的阴转率,提高HBe系统的抗原抗体转换率,促进肝功能恢复。
- 王岭张均倡李春涛李野平申高洪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中西医结合疗法扶正解毒颗粒拉米夫定
- 23例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23例经过肝脏大体形态学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3例研究对象的肝组织Ishak组织学评分及与其中医诊断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证候分布特点为:肝气郁结(60.87%),湿热蕴结(21.74%),水湿内阻(13.04%),瘀血阻络(4.35%)。②从Ishak炎症坏死的评分值(反映炎症坏死的情况)看,分级A、分级B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C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D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总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③分期总评分值在瘀血阻络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无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无证可辨。结论:在该23例患者中,我们初步发现:①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较低,而湿热蕴结型的炎症程度评分相对偏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 李野平熊倩张均倡王新华王岭谭志健何军明凌云彪李国焕李金菊胡萌俞家福张志魁付新录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候评分系统
-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经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诊断但根据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可以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以丰富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2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资料及其与肝...
- 王岭付新录张均倡李野平王新华熊倩李国焕李金菊俞家福张志魁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候
- 以肝脏大体形态学联合组织学变化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从肝脏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为分析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对7例中西医治疗前后行二次肝脏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中药(4例)、西药(1例)及中西药结合(2例)治疗对肝脏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①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方面:1例小结节肝脏表面结节基本消失,6例结节形态未见明显变化;②在组织学改变方面: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变方面,中西药结合治疗后纤维化程度减轻最明显,其次为中药,西药治疗无变化;在反映肝脏受损的炎症程度及范围方面,中西药结合治疗可见减轻,中药、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变化;在肝脏受损的坏死程度方面,西药治疗后坏死程度减轻最明显,其次为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结论①经过积极适当的治疗,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大体结节形态可争取不变化或延缓进展,甚至部分可以有逆转;②三种治疗方法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各有所长:中西药结合治疗在抗纤维化和抗炎方面效果较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为优,西药治疗在抗炎方面可能较中药治疗效果为好,而中药治疗的抗肝纤维化效果较明显。
- 李野平王岭张均倡王新华谭志健何军明凌云彪李国焕李金菊熊倩俞家福张志魁付新录秦传英刘勇王超
- 关键词:组织学肝硬化
-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分析经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诊断为肝硬化,但根据肝硬化诊断"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即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以丰富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诊断资料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各证候具体分布为:肝气郁结型10例(40.0%),湿热蕴结型8例(32.0%),标准外证型6例(24.0%),水湿内阻型1例(4.0%),无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及无证可辨者。(2)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合计80.0%)。肝气郁结型中G1占70.0%,G2占20.0%,G3占10.0%,G4、G0各占0%;湿热蕴结型中G1占50.0%,G3为25.0%,G2、G4各占12.5%,G0为0%。(3)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72.0%为S4,28.0%未达到S4(即组织形态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肝气郁结型中S4占80.0%,S3占20.0%;湿热蕴结型中S4占75.0%,S3占25.0%。(4)此期25例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在本研究中,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大体形态改变以小结节为主;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约占28.0%)。
- 张均倡王岭王新华李野平谭志健何军明凌云彪熊倩李国焕李金菊俞家福张志魁付新录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候病理学
- 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与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探讨
- 目的:以肝硬化形态学病理诊断的金标准为基础,对其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的探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及辩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腹腔镜或腹腔开腹手术的方法,直接对肝脏进行肝硬化形态学诊断 (小节结型、...
- 王新华张均倡王岭张朴蒋晓松李野平李春涛李国焕
- 关键词:中医证候肝硬化形态学诊断
- 文献传递
- 脂肪肝患者使用YB—ZG肝病治疗仪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在脂肪肝治疗中联合使用YB—ZG肝病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YB—ZG肝病治疗仪治疗,每次日一次,每次30min,...
- 王岭张均倡夏瑾瑜程良斌陆定波刘仲丽熊振芳
- 关键词:脂肪肝肝病治疗仪随机对照试验
- 文献传递
- 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以肝硬化形态学病理诊断的金标准为基础,对其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的探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方法,直接对肝脏进行肝硬化形态学诊断(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橘皮样变);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诊断(主证、证候要素)。结果:本组腹腔镜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中,①临床诊断符合率为45.16%;②中医主证中肝气郁结占19.35%(主要见于小结节型)、脾虚湿盛占12.90%、湿热内蕴占32.26%(可见于各型)、肝肾阴虚占9.68%、脾肾阳虚为0、血瘀证占25.81%(主要见于大结节型);③中医证候要素中,郁、瘀各型中均多见,湿、热稍少,但也可见于各型中,虚证主要出现于久病者(尤其是阳虚、阴虚),更相对集中于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结论:①橘皮样变、小结节型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漏诊率较高;②“瘀”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入肝硬化的阶段(开始有形态学改变);“郁”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心理负担有关,也可能是肝硬化病理状态的反映;“湿”、“热”与疾病的活动、进展有关;“虚证”表明疾病已久;③治疗上应注重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日久应兼顾肝肾之阴或脾肾之阳。
- 王岭张均倡张朴蒋晓松李春涛李野平
- 关键词:中医证候肝硬化形态学诊断
-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究按临床诊断标准尚不够条件但根据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以充实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①肝脏大体形态改变在各证候要素中具体分布为:瘀(76.0%)>郁(72.0%)>脾虚(60.0%)>湿(48.0%)>热(36.0%)>阴虚(4.0%)>阳虚(0%)=其他证候要素(0%)=无证可辨(0%);②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瘀以G1、G2为主(G1占52.6%,G2占31.6%),郁以G1为主(占61.1%);③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即组织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在证候要素瘀中S4占78.9%,在证候要素郁中S4占72.2%;④此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本研究中,①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瘀、郁为主,G1、G2为其主要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评分,S4为其主要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亦见部分未达到S4,小结节为其主要大体形态改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8.0%)。
- 王岭李野平张均倡王新华熊倩李国焕李金菊俞家福张志魁付新录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证候组织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