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身消导颗粒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罗马Ⅳ标准的FD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半包,每日2次;1~6岁,每次1包,每日2次;>6岁,每次1包,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 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临床症状积分、胃电节律和疗效。结果2组患儿治疗前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餐前餐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观察组治疗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2周总有效率为95%,停药随访8周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停药随访8周有效率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身消导颗粒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提高FD患儿疗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李娟李娟赵煜吴颖萍王婧
- 关键词:多潘立酮胃电描记术儿童
- 状态中的临床价值
- 目的:探讨HCMV-pp65抗原检测对于诊断婴儿HCMV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感染感染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选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275例,HCMV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
- 刘风林徐迅王婧张书红司徒爱明赵煜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抗原检测
- 文献传递
- 奥曲肽治疗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初步疗效观察
- 2007年
- 目的:观察奥曲肽治疗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儿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治疗组接受奥曲肽治疗,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洛赛克)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血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曲肽用于治疗儿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优于洛赛克。
- 司徒爱明张书红赵煜王婧付红娜
- 关键词:儿童奥曲肽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食物不耐受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在小儿胃肠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为诊断、预防和治疗由FI引起的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2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组)和32例择期手术患儿及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FI特异性IgG(sIgG)抗体,并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血清sIgG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观察随访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中158例有1-9种血清sIgG水平升高,总阳性率为86.81%;对照组7例血清sIgG呈阳性反应,且均为单一抗体阳性,sIgG阳性程度均为轻度,阳性率为21.88%,二组s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gG水平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158例患儿中,1种sIgG升高者48例(占30.38%),2种及2种以上sIgG升高者110例(占69.62%)。优势敏感食物为牛奶、鸡蛋,sIgG升高例数分别为117例(74.05%)和105例(66.46%),其余依次为巧克力31例、大豆25例、虾21例、小麦20例、米7例、花生5例、猪肉1例。对sIgG阳性程度达+2级及以上患儿采取忌食过敏食物治疗1-3个月,并予回访。其中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回访49例,症状明显改善45例(91.84%),症状改善4例(8.16%),总有效率100%;再发性腹痛回访21例,症状明显改善10例(47.62%),症状有改善6例(28.57%),无效5例(23.81%),总有效率76.19%;胃食管反流病回访12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有效率100%;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回访6例,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33.33%),症状改善2例(33.33%),无效2例(33.33%),总有效率66.67%。结论由IgG介导的FI在某些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食物sIgG,进而了解患儿FI情况,可为一些不明原因的小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及调整饮食治疗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 刘风林李娟王婧赵煜司徒爱明张金婷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统疾病儿童
- HCMV-pp65抗原检测在诊断婴儿HCMV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感染状态中的临床价值
-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中极为普遍。由于HCMV具有潜伏-活化的特性,正常情况下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临床无症状或亚临床感染状态。但当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或减弱时,HCMV的原发感染或潜伏-再激活感染可导...
- 刘风林徐迅王婧张书红司徒爱明赵煜
-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抗原检测
- 文献传递
- 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EG儿童作为研究对象(EG组);同时选取胃镜下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EOS)<10个/高倍视野(HPF),总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的同年龄段急性肠胃炎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IgE水平,胃镜检查其黏膜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RC)检测两组患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的相关因素。结果EG组外周血EOS、EOS%、Ig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G组胃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结节样隆起或增生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EG组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VIP及VPAC1、VPAC2 mRNA是E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VIP、VPAC1及VPAC2是EG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与儿童胃黏膜EG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助于早期诊断。
- 王婧赵煜张书红李妍李静
-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胃黏膜
- 2017—2020年天津市GII型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天津市住院急性胃肠炎患儿中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急性胃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NoV,采用普通RT-PCR方法对阳性样本衣壳蛋白VP1区进行扩增,产物送检测序后基于序列进行分型,并比较感染不同基因型NoV患儿的临床症状差异。结果NoV检出率为26.5%(1703/6432),761份阳性样本获得VP1区测序信息,共得到7种基因型,其中GII.4、GII.3、GII.2、GII.17、GII.1、GII.13和GII.6型分别占55.5%(422/761)、36.7%(279/761)、4.9%(37/761)、0.9%(7/761)、0.8%(6/761)、0.8%(6/761)和0.5%(4/761);GII.4型均为GII.4 Sydney 2012。感染GII.4和GII.其他型的患儿发病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3,P<0.001);感染GII.4型较其他型NoV的患儿更易出现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χ^(2)=8.42,P=0.004;χ^(2)=20.39,P<0.001;χ^(2)=4.99,P=0.025)。结论2017—2020年天津市儿童NoV感染以GII.4和GII.3型为主,且基因型呈多样性,感染GII.4型患儿更易出现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
- 方玉莲王婧王维侯梦珠王露林书祥赵煜
- 关键词: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基因型流行病学儿童
- 遗传性胆红素清除障碍疾病分子机制及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遗传性胆红素清除障碍是一类常染色体缺陷所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该类疾病的检出率不断上升,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可分为Gilbert、Criger-Najjar、Dubin-Johnson综合征及Rotor综合征四个类型,主要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 1A1)基因、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膜转运蛋白(ABCC2)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等突变有关。GS、Dubin-Johnson综合征及Rotor综合征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轻,一般无需进行治疗。CNS临床症状明显且病情严重,CNSⅠ型患者可表现为轻度的黄疸,尿液颜色变深,一般无明显的神经症状。CNSⅡ型患者表现为较为严重的黄疸,部分患者存在胆汁淤积及肝纤维化。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患者预后不够理想。虽然近年来对遗传性胆红素清除障碍的认识有所提升,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诊治仍存在较大困难。为进一步为该类疾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现对胆红素特征、遗传性胆红素清除障碍疾病的分型、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王婧赵煜张书红
- 关键词:分子机制
- 食物不耐受在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发病作用
- 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是由食物特异性IgG介导的食物过敏。FI起病隐匿,常于进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病,涉及多种食物诱发,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变,诊断比较困难。目前研究证实由...
- 刘风林李娟王婧赵煜司徒爱明张金婷
- 文献传递
- 食物不耐受在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发病作用
- 背景近年来许多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胃肠道疾病不能用常见的发病因素解释,并且予以常规治疗不能缓解,而通过饮食控制尚能改善症状。因此对于食物不耐受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小儿胃肠道...
- 刘风林李娟王婧赵煜司徒爱明张金婷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统疾病小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