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显明

作品数:270 被引量:931H指数:14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成都军区总医院院管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兵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1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领域

  • 230篇医药卫生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09篇骨折
  • 57篇内固定
  • 40篇腰椎
  • 38篇手术
  • 35篇螺钉
  • 34篇椎弓
  • 33篇脊柱
  • 32篇椎弓根
  • 28篇关节
  • 27篇生物力学
  • 24篇股骨
  • 20篇固定器
  • 18篇疗效
  • 18篇内固定器
  • 16篇椎骨
  • 16篇脊柱骨
  • 16篇脊柱骨折
  • 15篇胸腰椎
  • 15篇椎弓根螺钉
  • 13篇固定术

机构

  • 263篇成都军区总医...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成都军区成都...
  • 3篇四川省医疗卫...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成都军区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59...
  • 1篇解放军第59...
  • 1篇解放军第一八...
  • 1篇解放军184...
  • 1篇解放军第三医...
  • 1篇解放军第五十...
  • 1篇重庆市中医院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268篇潘显明
  • 180篇权毅
  • 131篇邓少林
  • 106篇张波
  • 93篇廖冬发
  • 90篇马泽辉
  • 83篇屈波
  • 70篇蒋凯
  • 65篇刘金标
  • 49篇黄钢
  • 49篇范凌
  • 45篇李伟
  • 34篇周劲松
  • 34篇谭映军
  • 33篇邓冰
  • 32篇谢庆云
  • 30篇胡修德
  • 27篇刘达
  • 23篇伍红桦
  • 23篇康夏

传媒

  • 32篇西南国防医药
  • 22篇四川医学
  • 16篇西南军医
  • 13篇中国骨与关节...
  • 13篇四川省医学会...
  • 10篇骨与关节损伤...
  • 9篇第二届海峡两...
  • 8篇中国修复重建...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第十一届全军...
  • 7篇中国现代医学...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6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重庆医学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成都军区医院...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5篇2016
  • 21篇2015
  • 28篇2014
  • 15篇2013
  • 8篇2012
  • 18篇2011
  • 33篇2010
  • 34篇2009
  • 18篇2008
  • 11篇2007
  • 14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 13篇2003
  • 8篇2002
  • 10篇2001
  • 8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5
2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路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单椎间隙融合固定技术治疗的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观察两相邻椎体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椎间植骨融合及钛网位置良好。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两相邻椎体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60),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8,P=0.072)。术后1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术后C级中的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中的11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点,能有效地防止复位丢失,神经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潘显明李伟黄欣邓少林屈波范凌马泽辉蒋凯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
青年战士腕舟状骨骨折17例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战士腕舟状骨骨折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分析17例青年战士腕舟状骨骨折受伤原因、诊治过程。结果:17例患者经相应手术治疗,随访6~24个月,均达到骨折愈合,腕疼痛减轻或消失。结论:Herbert螺钉内固定...
廖冬发潘显明马泽辉权毅张波邓少林
ARRIF治疗不稳定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报告
2004年
谭映军潘显明权毅李延马泽辉张波邓冰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ARRIF
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单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应用单椎间隙融合术治疗的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椎管狭窄率,伤椎椎体高度降低、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术后1w及术后末次随访,伤椎椎体高度降低、椎管狭窄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后1w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9个月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采用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结合椎间骨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创伤较小,固定节段少,能有效防止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李伟潘显明邓少林屈波范凌权毅张波邱小波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
复杂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技术治疗 C1 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 13 例 Tile C1 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 C 型臂 X 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治疗。结果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功, 术后复查 X 线片复位满意。结论外固定架结合 C 型臂 X 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骨盆 C1 型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邓少林权毅付清海廖冬发屈波马泽辉潘显明蒋凯
关键词:骨盆骨折微创外固定架
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目的 探讨Acutrak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岁.术中采用Acutrak无头...
谢美明潘显明范凌黄钢李伟刘金标
关键词:跖骨骨折内固定物螺钉
地震伤骨盆骨折56例初步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地震伤骨盆骨折特点。方法收集我院5.12~5.19因地震所致骨盆骨折患者56例,了解年龄、性别、合并伤情况、骨折分型、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所有骨盆骨折患者中。男女患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在30—49岁年龄段为骨盆骨折高发年龄段,多数患者骨折分型为A型(Tile分型)。结论地震伤骨盆骨折发病率,合并伤情况和骨折分型方面均有其特点。
邓少林潘显明屈波马泽辉黄之杰权毅蒋凯梁锋
关键词:地震伤骨盆骨折
后路侧块螺钉治疗寰枢关节脱位7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路侧块螺钉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和体会。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脱位7例,其中单纯寰枢关节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5例,术后观察其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9.8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移动、断裂和神经损伤;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后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融合率高,是目前治疗寰枢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范凌潘显明权毅邓少林黄刚李伟屈波
关键词:寰椎侧块螺钉寰枢关节脱位
体外冲击波治疗部队伤病员末端病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廖冬发权毅潘显明邓冰马泽辉张波邓少林刘金标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治疗末端病军事人员
胸腰段脊柱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进展
2001年
脊柱损伤经椎弓根内固定自1987年问世以来,近十几年从美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各种新的固定方式不断涌现。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钉棒及钉板两个系统。前一个系统侧重于椎体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后一系统主要用于椎体滑脱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进及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应用的范围逐渐相互交叉扩大。现综述如下。 1 钉棒系统   Dick钉[1,2〕它由5mm的Schantz椎弓根螺钉及7.0mm的棒组成,钉棒通过一个可调的方向关节连接,可矫正脊柱的前凸或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非常便利,长杆的Schantz钉在复位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长的力臂容易复位,器械安装完成后,切断多余的钉杆。这一套装置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O[3~5〕在Dick器械的基础上,Dick及Esees等人研制出一种新A-O固定器械,它仍采用Schanzts椎弓根钉,但是钉棒结合部改为一种坚强的连接,通过万向结内部独特的锯齿状结构,增强了钉棒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将圆棒改为平棒,来控制其轴向旋转。在120例的临床运用中,平均后凸角度矫正达到14°。   CDI[6~10〕最早用于矫正脊柱侧凸,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应用短节段CDI治疗胸腰段骨折获得了满意提效果,此种器械在钉棒结合的基础上,加用了椎板钩及横向牵引装置(DTTS),形成一个坚强框架式的结构,同时钉的尾部分为正后方开口及闭口及侧方开口三种,开口的钉尾有锁定螺丝钉,棒是一种具有宝石粗糙面的金属棒,增加磨擦力,防止钉棒间松动及滑脱。   TSRH[11〕利用椎弓根钉、哈氏棒、鲁氏棒及CDI技术的原理,发展起来了一种坚强的框架式的组合器械,运用三点固定的原理,在椎弓根钉、椎板钩、关节突钩的基础上,加了横突钩,两棒之间有多根横向连接杆,同时增加�
谭映军潘显明梅芳瑞胡修德
关键词:椎体骨折椎弓根内固定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