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平
- 作品数:49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自然存在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情况
- 2005年
- 朱晓岚潘小平
- 关键词:YMDD变异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国外学者
- 拉米夫定耐药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与YMDD变异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者 YMDD变异类型、变异率及与体内病毒水平的关系。方法 :荧光定量 PCR检测拉米夫定耐药者血清 HBV-DNA浓度 ,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 YMDD变异情况。结果 :5 2例拉米夫定耐药者 YMDD变异检测结果 ,其中有 2 4例发生 YMDD变异 ,占 46.1 5 % ,并且 YMDD(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 )基序发生三种变异 ,第一种类型为 YVDD变异 ,共有 1 1例 (变异率 2 1 .1 5 % ) ,即核苷酸 A741→ G变异 ;第二种类型为 YIDD变异 ,共有 1 1例(变异率 2 1 .1 5 % ) ,即核苷酸 G743→ T变异 ,其中有 1例核苷酸 G743→ C变异也引起 YIDD变异 ;第三种类型为 YLDD变异 ,共有 2例 (变异率 3 .85 % ) ,即核苷酸 A741→ T变异。 YMDD野生型血清病毒浓度为 7.0× 1 0 6± 1 .3× 1 0 6 copies/ ml,YVDD、YIDD、YLDD变异型病毒浓度分别为 7.5×1 0 6 ± 1 .5× 1 0 6 copies/ ml、7.6× 1 0 6 ± 1 .7× 1 0 6 copies/ ml、6.9× 1 0 6 ± 1 .3× 1 0 6 copies/ ml;经 t检验 ,YMDD变异型与 YMDD野生型血清病毒浓度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除已报道的拉米夫定耐药者 YMDD基序发生 YVDD和 YIDD变异外 ,还存在 YLDD变异 ;拉米夫定耐药者体内乙肝病毒水平与发生
- 潘小平陈智陈峰刘克洲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YMDD变异荧光定量PCR耐药
- 胸腺肽α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
- 2004年
- 目的 研制胸腺肽α1(Tα1)单克隆抗体 ,为Tα1作用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方法 用戊二醛将Tα1和牛血清白蛋白进行交联 ,以其交联物为抗原 ,按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来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建立了分泌抗Tα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能特异性地与Tα1结合 ,但与单纯牛血清白蛋白、酵母抽提物和转染Tα1酵母未诱导表达产物无反应。其抗体效价为 1∶10 2 4 0 ,Ig亚类为IgG2b。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针对Tα1高效价、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 潘小平陈智陈峰沃健儿胡中荣刘克洲
- 关键词:胸腺肽Α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
- 含有SV40 LT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产毒细胞系的建立
- 本研究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有SV40 LT抗原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产生高滴度病毒颗粒的产毒细胞系,为建立永生化肝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 朱春侠潘小平陈瑜杜维波曹红翠盛国平盛吉芳李兰娟
- 关键词:肝炎病毒抗原基因基因重组分子克隆
- 文献传递
- 拉米夫定治疗鸭乙肝停药后肝脏病理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用鸭乙肝模型研究拉米夫定对鸭乙肝病毒的抑制效率以及停药后肝脏病理变化。方法 DHBV阳性血清感染 1日龄樱桃谷鸭 ,制备鸭乙肝模型。感染后第 2周选DHBV阳性鸭进行拉米夫定治疗 ,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 ,连续治疗 3个月 ,于治疗前、治疗后、停药后 1个月、 2个月、 3个月每组杀 10只樱桃谷鸭 ,取肝脏及血清 ,观察血清中病毒滴度变化、肝细胞变性程度及肝脏炎性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鸭血清中乙肝病毒滴度 (8847 0± 5 3 71 9)、肝细胞变性程度 (1 3± 0 5 )及肝脏炎性程度 (3 6± 1 5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13 661 8± 70 3 5 8,3 8± 0 8,7 7± 2 9) ,但与正常组 (2 72 7 4± 995 4)相比 ,病毒滴度仍然显著升高。停药后 1个月病毒滴度有所回升 ,其后下降。肝细胞变性程度及肝脏炎性程度仍维持较低水平。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鸭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较为明显的、迅速的效果 ,停药后第一个月反跳明显 ,提示停用拉米夫定的第一个月应加强其他抗病毒治疗。
- 杨艳宏陈祥明陈智陈峰朱善济潘小平
- 关键词:拉米夫定肝脏病理特点
- 永生化猪肝细胞的建立及其鉴定
- 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被认为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生物型人工肝研究的热点,原代猪肝细胞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应用。
- 潘小平李君盛吉芳李兰娟杜维波郝邵瑞曹红翠陈瑜盛国平章益民朱春侠
- 关键词:人工肝肝衰竭猪肝细胞特异功能
- 文献传递
- 永生化人肝细胞系的建立及其鉴定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建立永生化的人肝细胞系,为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体外药物代谢等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应用胶原酶等四步灌流法分离获得原代人肝细胞,以含有SV40大T抗原(SV40LT)的重组反转录病毒对原代人肝细胞进行永生化,并对永生化人肝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原代人肝细胞经含有SV40LT的重组反转录病毒感染3~4周后,获得2株永生化人肝细胞系,分别命名为HepLi2和HepLi3,永生化人肝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具有典型的肝细胞形态。Western印迹显示有SV40LT基因的蛋白表达;RT-PCR显示永生化人肝细胞有Alb、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人凝血因子X(HBCF-X)和β-actinmRNA表达,有细胞色素(CY)P450亚型(CYP3A5、CYP2E1、CYP2C8—19、CYP3A4)mRNA的表达;在HepLi2和HepLi3永生化人肝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ALT、乳酸脱氢酶(LDH)和Alb。结论新建立的永生化人肝细胞系具有正常人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完善的肝细胞CYP450酶功能,可进一步用于肝细胞药物代谢研究。
- 潘小平杜维波盛国平虞晓鹏喻成波吕国良曹红翠李君章益民陈瑜李兰娟
- 关键词:细胞系猴病毒40抗原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 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细胞功能的共培养研究
- 目的: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活性成分,肝细胞在体会培养时细胞功能容易丢失。采用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与肝细胞进行共培养,旨在为生物型人工肝提供高活性、功能良好的肝细胞。方法:以我们前期建立的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HSC-Li为...
- 潘小平李建州周鹏程虞晓鹏杜维波喻成波曹红翠李兰娟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肝细胞共培养生物人工肝
- 文献传递
- 永生化猪肝细胞的建立及其鉴定
- 2008年
- 目的建立永生化的猪肝细胞系,为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体外药物代谢模型提供合适的细胞源。方法应用胶原酶等四步灌流法分离获得原代猪肝细胞,以SV40大T抗原(SV40LT)和含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的重组反转录病毒感染,对其进行永生化;然后,对建立的猪肝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原代猪肝细胞经转染含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和SV40大T抗原的重组反转录病毒后4~6周获得三个肝细胞样细胞克隆,其中,一个猪肝细胞克隆(HepLP)传代60代以上;永生化猪肝细胞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具有典型的肝细胞的形态;Western印迹法检测该细胞系表达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和SV40大T抗原。RT-PCR检测到永生化猪肝细胞表达白蛋白mRNA、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到永生化猪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自蛋白的分泌,以5.0×10^6细胞数接种裸鼠,观察6个月无肿瘤形成。结论新建立的无致瘤性的永生化猪肝细胞系具有正常猪肝细胞的生物学基本功能。
- 潘小平杜维波郝邵瑞曹红翠陈瑜盛国平朱春侠盛吉芳李兰娟
- 关键词:细胞系永生化
- 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与改进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建立和改进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探讨其应用于人工肝临床前评价的可行性。方法19只杜洛克种猪分成4组,其中15只(每组5只)在无麻醉条件下通过颈静脉置管分别注射1.0、1.25及1.5g/kg的D-gal,其余4只注射等量的5%葡萄糖液作为对照组。记录动物临床表现和存活时间,动态检测血氨、PT、肝肾功能、血糖、L-乳酸等指标和肝组织学变化。采用t检验及F检验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动物存活时间。结果注射D-gal12h后,所有动物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表现为血氨、AST、TBil及L乳酸水平进行性升高,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T逐渐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3,F=27.817,F=50.097,F=88.382,F=8.211,F=21.227;均P〈0.01),尤以注射1.5g/kgD-gal组的变化为著。接受1.0g/kgD-gal的动物除2只存活超过168h外,其余3只于68~84h内死亡,而接受1.25g/kg和1.5g/kgD-gal的动物分别于33~89h和23~47h内死亡,死前均出现昏迷,病理学检查提示肝组织大片坏死伴出血。结论在无麻醉条件下D-gal诱导的杜洛克种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均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和良好的重复性,且具有合适的治疗时间窗口,适宜于人工肝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 杜维波潘小平陈佳佳章益民陈瑜李兰娟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急性半乳糖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