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灏
- 作品数:142 被引量:1,056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被引量:25
- 2007年
- 目的 研究国人臀中肌、臀上神经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关系,探讨临床意义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向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对3具新鲜灌注尸体标本行模拟手术,观察切口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57例患者(57髋)施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臀中肌前缘沿髂嵴方向距髂前上棘距离为(61±4)mm(55-68mm);臀上神经下支距大转子前结节的距离为(74±6)mm(60-88mm)。模拟手术显示臀中肌过度牵拉是造成臀中肌前缘挫伤的主要原因。手术切口平均长9cm(8~13cm),输血11例。9例术中发现臀中肌深层前缘肌纤维部分断裂,2例发生假体柄股骨侧内后方穿出,即刻行翻修术。随访12个月末发现Trendelenburg征阳性者。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皮肤切口方向应从大转子前结节指向髂前上棘后方6cm;切口近端部分长度应控制在距离大转子前结节6cm以内,切口向远端延长较安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具有单一切口内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不需要透视、不剥离任何肌肉附着点的优点。
- 张先龙沈灏王琦邵俊杰秦啸龙蒋垚
- 关键词:微创性关节成形术尸体解剖
- 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短期临床疗效
- 膝关节分为三个间室,分别为内侧间室、外侧间室、髌股间室.膝退行性关节炎可以影响其中任何一个间室,在我国,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内侧间室关节炎为多见.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
- 朱科朝王俏杰陈云苏沈灏彭晓春张先龙王琦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机器人短期疗效
- 大肠杆菌-类中性粒细胞-金属片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 2019年
- 目的建立稳定发光的类中性粒细胞-大肠杆菌-金属片双荧光三相共培养动态模型,并研究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抽提pUC57-mCherry质粒,电转入大肠杆菌临床株ST131,构建稳定发光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通过活体成像(IVIS)系统对构建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进行筛选。通过稀释涂板法比较ST131-mCherry与ST131的生长曲线,通过结晶紫染色比较ST131-mCherry与ST131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将ST131-mCherry与钛片共培养,荧光显像观察不同时间点成膜情况,并通过超声震荡稀释涂板法对钛片表面生物膜计量。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RTA)诱导HL60-eGFP细胞分化为类中性粒细胞。使用诱导分化的HL60-eGFP细胞、ST131-mCherry与金属片共培养,构建双荧光三相共培养模型,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稀释涂板计数评价不同金属表面的类中性白细胞抗菌能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OD值和活菌数等定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经临床株筛选,质粒电转获得红色荧光菌株"ST131-mCherry",在体外连续培养48 h,ST131-mCherry可稳定发光。ST131-mCherry与野生株ST131相比,两者的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中,ST131与ST131-mCherry生物膜结晶紫染色490nm的OD值分别为(1. 04±0. 06)和(1. 04±0. 05)(t=0. 890,P> 0. 05);在0. 5%葡萄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G)中,分别为(1. 55±0. 06)和(1. 49±0. 17)(t=0. 822,P> 0. 05);在10%滑液(SF)中,分别为(2. 13±0. 16)和(2. 124±0. 13)(t=0. 833,P>0. 05)。ST131-mCherry可以在钛片表面成膜,其荧光强度随着成膜量的增加而变强。诱导分化的HL60-eGFP细胞、ST131-mCherry与钛片或钽片共培养结果显示,经过60 min的共培养,钽金属体系内的HL60-eGFP细胞能够吞噬更多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钛片体系和钽片体系内细菌存活率分别为(33±2. 5)%和(15. 7±1. 2)%(t=10. 47,P <0. 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类中性粒细胞-金�
- 杨闯朱崇尊何人可郭阁永汤瑾沈灏
- 关键词:大肠杆菌荧光中性粒细胞
- 假体周围感染血清和滑液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JI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同时由于目前使用的部分检测手段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导致检测结果的解读较模糊。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及滑液生物标记物有望成为诊断PJI的简单、快捷、高敏感度与特异度的检测方法。该文就血清和滑液分子标记物在PJI诊断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 杨闯王俏杰沈灏
- 关键词: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分子标记物
-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作用探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经常需要输入大量术中及术后异体血,其危险性包括溶血反应、感染乙肝或丙肝、感染HIV或梅毒等。减少异体血输入的最常用方法是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该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否具有减少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总量的作用。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行双侧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其中26例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A组),25例未用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回顾性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疾病、手术医生、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使用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使用量,术后1、3、7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结果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330.7±122.7ml(100~557ml)。术中异体血输入量在A组为661.5±437.3ml,B组为888.0±483.3ml(P=0.085)。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在A组为607.7±672.9ml,B组为328.0±423.8ml(P=0.082)。两组之间术中和术后异体血总输入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1269.2±807.8ml,B组1216.0±706.9ml,P=0.804)。两组之间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差异(P=0.020和P= 0.013),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够减少术中异体输血量,但不能减少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总量。
- 张俊沈灏蒋垚曾炳芳
- 关键词:自体血回输异体血全髋关节置换
- 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被引量:74
- 2001年
- 目的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方法对51例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进行重建。术中将取得的半腱肌肌腱切成等长的两段,然后对折成四股。移植物近端固定在横跨于股骨隧道外口的缝线钢板上,移植物远端固定在覆盖于胫骨隧道外口的钮扣上。术后进行1~2年系统的随访,并按照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指导。定期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大腿肌肉功能、日常活动功能和跑步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所有病例患膝的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术后2年时,患侧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峰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KT-1000检查显示,术后患侧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有所下降,但是术后2年时仍有73.8%的病例患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等于或者好于健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7±7.4,术后2年时为98.5±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年时,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组评分为96.44±2.36,不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组评分为99.47±0.24,统计学分析显示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时,所有患者均能恢复向前变速跑步能力而无跛行。结论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是一种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可靠方法;合并的关节软骨?
- 赵金忠蒋垚沈灏邵俊杰刘闻欣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自体移植
- 人工关节假体多重菌和耐药菌感染对二期翻修手术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假体多重和耐药菌感染进行二期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人工关节感染的患者68例。二期翻修手术: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载万古霉素骨水泥Spacer。术中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实验。出现二种及以上菌株为多重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确定耐药菌;二期植入假体,在此期间应用敏感抗生素。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平均(16.4±3.4)个月。需要一次以上清创或者感染复发定义为手术失败。结果细菌阳性率为77.9%(53/68);多重细菌感染为30.2%(16/53),单一细菌感染组为69.8%(37/53),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12/16)和86.5%(32/37),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菌感染率为39.6%(21/53),敏感细菌感染率为60.4%(32/53),成功率分别为66.7%和91.1%(P<0.05)。结论人工关节假体感染进行二期翻修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重细菌感染不会降低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但耐药细菌感染降低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
- 邹国友沈灏王琦张先龙郑闽前徐小卒蒋垚
- 关键词:细菌
- 髋关节表面置换并发症及原因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患者的效果较理想,而对于年龄在5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特别是活动量较大的男性患者假体的早期松动率较高,10年假体累计生存率低于80%。表面置换术保留了股骨近端骨量,近端力的传导更加接近生理状态,假体本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为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随着金属对金属的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的出现,髋关节表面置换术逐渐在临床上开展起来。
- 陶崑沈灏张先龙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表面置换术股骨近端
- 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45例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四肢骨折内固定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采用AO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和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等治疗四肢骨折45例51处。22例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折采用LISS固定,其余骨折采用LCP治疗。通过间接复位、微创技术等,于肌层下骨膜外闭合插入,完成锁定钢板的固定。结果:术后干骺端骨折均恢复关节面的高度,骨干骨折无明显旋转和成角畸形。随访1-17个月余,切口无感染和延迟愈合,无骨不连、关节面高度丢失、骨折再移位、成角畸形、螺钉拔出、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8-16周。术后12-16周均能弃拐行走或正常持物,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软组织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韩冠生沈灏袁伶俐韩俊柱李振伟刘涛
- 关键词:四肢骨折骨折固定术钢板内固定器
- 基于ResNet深度网络模型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分类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基于ResNet迁移学习模型鉴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松动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接受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206例患者。这些患者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或假体松动的情况而接受了翻修手术,收集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图像。使用迁移学习方法对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和松动进行鉴别,分别建立ResNet18、ResNet50迁移学习模型,并使用SHAP方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种不同网络的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实验对比,得到了以下结果:基于ResNet18网络的迁移学习模型在鉴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松动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模型的准确率达到了91.30%,灵敏度为95.94%,特异度为87.50%,AUC为93.94%。这些指标表明了该模型在对这两种并发症进行区分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还进行了Delong检验,ResNet18网络模型与ResNet50模型之间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本文旨在建立迁移学习诊断模型,为早期临床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松动的诊断提供一种方法。
- 满孝壮王博永王俏杰李梅程云章沈灏
- 关键词: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