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权

作品数:17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7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船舶
  • 4篇破冰船
  • 3篇破冰
  • 3篇南极半岛
  • 3篇南设得兰群岛
  • 3篇航行
  • 2篇锚地
  • 2篇北极科学考察
  • 2篇避风锚地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动力定位
  • 1篇多金属结核
  • 1篇研究员
  • 1篇站位
  • 1篇蒸汽机
  • 1篇制备及性能
  • 1篇水域
  • 1篇通航

机构

  • 17篇中国极地研究...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船舶及海...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宁...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 1篇中海油常州涂...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7篇沈权
  • 2篇艾松涛
  • 2篇顾维国
  • 1篇汪大立
  • 1篇庞小平
  • 1篇张洁
  • 1篇单学武
  • 1篇舒启
  • 1篇冯正平
  • 1篇刘乐乐
  • 1篇殷俊俊

传媒

  • 7篇航海技术
  • 2篇航海
  • 2篇海洋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极地研究
  • 1篇船舶
  • 1篇中国船检
  • 1篇测绘地理信息
  • 1篇涂层与防护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地低温高强韧耐磨破冰涂层制备及性能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制备低温下具有高耐磨和高强韧性能的极地破冰涂层,并研究其低温服役性能。方法以氢化环氧树脂和氨基有机硅固化剂为基料,涂层交联固化时依靠Si==C、Si—O—Si键的作用形成软硬嵌段结构,有效改善环氧树脂的低温脆性,降低表面张力,将KH560改性的SiC、玄武岩等高硬度无机粉体和柔性减阻的聚四氟乙烯粉等骨料在基料中充分分散均匀,制备极地低温高强韧耐磨破冰涂层。同时关注到此类产品仅有应用案例而无标准的现状,基于产品实际及潜在应用,增设部分新的指标及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探讨。通过‒50℃低温下的附着力、抗冲击性能、柔韧性能来评价涂层的低温服役性能。通过‒50℃低温下的摆杆硬度、耐磨性来评价涂层的低温高耐磨性能,通过耐中性盐雾试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及各试验前后3000 h的附着力、SEM形貌变化来评价涂层的耐久性。通过接触角、着冰力来表征涂层的防冰性能。结果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随着颜基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接触角、着冰力、耐盐雾性能和拉开法附着力均先增后降。其中,c组的摆杆硬度为0.553,磨耗为16 mg(1000 g/750 r),接触角约为98.8°,着冰力为32 N,综合性能表现最优;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的SEM形貌也表明c组涂层具有较强的耐久性。结论氢化环氧树脂和氨基有机硅固化交联的环氧聚硅氧烷体系保持较高硬度的同时可有效避免低温脆性,涂层的低温服役性能、高耐磨性能、耐久性能、防冰性能良好,低温附着力、耐冲击性能、柔韧性好。涂层在高硬度无机粉体和柔性减阻填料的协同作用下,有效提高涂层在低温下的耐磨性、硬度等性能,可满足极地低温环境下舰船破冰区防护的要求。
蓝席建张馨朱能杰刘文静宣孝文沈权王立平严明龙伍大恒吴斌
关键词:破冰耐磨性高强韧
绕极气旋对极地海洋科考的影响
2018年
0引言南极水域纬度高、气候寒冷,绕极气旋活动频繁,气象环境异常恶劣,对在该水域航行和作业的船舶构成严重威胁。2016年12月底,笔者随“海洋六号”赴南极半岛水域执行科学调查任务。在南极海域30多天的时间里,“海洋六号”共经历6次绕极气旋的侵袭,克服气旋带来的狂风巨浪、暴风雪、浮冰等重重考验,“六进六出”避风锚地,最终完成首航南极的科考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亲身经历,介绍绕极气旋对南极科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供同人参考。
蓝明华沈权
关键词:气旋南极半岛避风锚地水域暴风雪
破冰船技术及几种破冰方法被引量:29
2010年
1破冰船的主要特点 在船舶设计和建造史上,破冰船是相对较晚发展的船舶。世界上最早的破冰船诞生于1837年的美国费城,是一艘名为“City ice boat No.1”的蒸汽机驱动轮叶的船只;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诞生于1959年的前苏联。目前在世界上设计和建造破冰船能力最强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芬兰、瑞典、德国、美国、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等,尤其是以环北冰洋的几个国家设计和建造能力最强。
沈权赵炎平
关键词:破冰船船舶设计ICE蒸汽机核动力
基于GPS的“雪龙”船冲击式破冰模式识别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雪龙"号破冰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考察船,破冰航行是极地船舶的重要特征之一。以"雪龙"号破冰船的GPS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算法识别冲击式破冰这一特殊的航行状态,在整个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航次的数据分析中,整体识别率超过86.1%,识别正确率达到98%以上。利用此算法,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航次的破冰识别率也超过85%,识别正确率达到93.5%。雪龙船两个航次实测GPS数据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用性,而破冰识别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航次的破冰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桂大伟庞小平沈权汪大立张洁艾松涛
关键词:GPS模式识别
船舶西风带布放气象浮标作业窗口与操纵技术
2020年
随着极地科考、旅游和其他商业行为越来越多,如何确保船舶安全通过西风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获取准确的天气预报。尽管世界上绝大部分区域的气象分析和天气预报精准度较高,但西风带是少数预报精度较差的区域之一。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精度,在西风带布放气象浮标是必要环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雪龙”号科考船实施我国第一次西风带布放气象浮标的作业过程,为其他船舶西风带作业发现难点并找到解决方案提供经验。
沈权赵炎平汪雷肖志民
关键词:西风带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意外发现——多金属结核被引量:1
2018年
在以我国海洋学家魏泽勋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意外发现了大范围的多金属结核。在临时增设的11个调查站位(表1),连续站位线距离长度逾越500km 的范围内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在DG02站位上,样品由以张涛副研究员为现场作业负责人的地球物理组采用岩石拖网获得(图1);在其他10个站位上,样品由以宋普庆副研究员为现场作业负责人的渔业资源组采用底栖拖网获得(图2)。
陈红霞魏泽勋于晓果宋普庆沈权
关键词:北极科学考察多金属结核现场作业研究员地球物理站位
无人机回收潜标作业技术及实践
2024年
潜标系统是重要的海上观测平台,其回收过程至关重要,同时又充满风险性。本文介绍了南极考察作业中科考船潜标回收方法,主要包括无人机回收、作业艇回收以及科考船回收。3种方法中,无人机回收作业最为简便和安全,且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作业艇回收,科考船回收作业最为复杂,但其适用的气象条件最为宽泛。
沈权孔彬肖志民沈悦魏照宇
关键词:无人机
船舶二次冰道航行安全被引量:4
2016年
0引言南极洲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从1984年至今,我国对南极洲大陆的科学考察已进行32次,我国考察队于1985年2月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于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沈权顾维国
关键词:航行安全科学考察站船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
极地科考历险记
2018年
2018年4月21日,经过长达160多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抵上海.极地科考的经历,让人终生难忘.
沈权
关键词:南极考察队冰雪
析北冰洋海区的气象特征被引量:8
2011年
北冰洋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历来被称为人类文明的禁区。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慢慢揭开了北冰洋神秘的面纱。此文根据我国几次对北极科学考察的成果,分析了北冰洋海区气象的变化特性,为航海人员认识北冰洋和对北极航道进行规划提供参考。
沈权顾维国
关键词:地理环境气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