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丽宁

作品数:12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4篇影像
  • 4篇X线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影像学
  • 2篇肉瘤
  • 2篇肿瘤
  • 2篇加权成像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CT
  • 2篇MRI
  • 2篇MRI诊断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样
  • 1篇动脉瘤样骨囊...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东药学院
  • 3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梁丽宁
  • 6篇成官迅
  • 5篇张静
  • 4篇吴华旺
  • 3篇曾文彦
  • 3篇吴静
  • 2篇黎蕾
  • 2篇刘婷
  • 2篇王波
  • 2篇李琼华
  • 2篇武兴杰
  • 2篇庄娘妥
  • 2篇刘洪芳
  • 2篇张刚
  • 1篇杨清华
  • 1篇张雪林
  • 1篇陈烟霞
  • 1篇廖坚松
  • 1篇罗武
  • 1篇张鑫颖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09
  • 4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梁丽宁成官迅张静黎蕾张刚刘婷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在肛门直肠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门直肠瘘(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方位、多序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将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53例肛瘘中,术前MRI检查共发现原发主瘘管57条,继发分支瘘管32条,内口61个,外口60个,肛周脓肿23个。按Morris分类方法,53例肛瘘中,Ⅰ级肛瘘15例,Ⅱ级肛瘘9例,Ⅲ级肛瘘10例,Ⅳ级肛瘘14例,Ⅴ级肛瘘5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RI对原发主瘘管、继发分支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显示的灵敏度分别为96.6%(56/58)、90.9%(30/33)、92.2%(59/64)、98.4%(60/61)、100%(23/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2%(56/57)、93.8%(30/32)、96.7%(59/61)、100%(60/60)、100%(23/23)。结论:MRI可准确显示肛瘘的数目、位置、走行、支管、内口、脓肿和瘘管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肛瘘准确分级,为外科手术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曾文彦刘洪芳庄娘妥廖坚松吴静梁丽宁李琼华武兴杰
关键词:肛门直肠瘘磁共振成像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17例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2例。17例中恶性者12例,良性者4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17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最大径范围3~17.3cm,<5cm者4例,≥5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8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张静成官迅吴华旺梁丽宁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颅脑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颅脑多发性硬化MRI特征表现,提高对颅脑多发性硬化(MS)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2年2月~2008年3月间经南方医院收治的32例MS病例MRI检查资料。常规扫描T1WI、T2WI、Flair序列,2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分析MS斑块分布的部位、大小、形态、MR信号及强化特点、占位征象、胼胝体改变及脑萎缩。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32例MS患者中,30例MRI脑部有阳性病灶,敏感性为93.75%。全部为多发病灶,以皮层或皮层下白质、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为其好发部位。MS斑块直径大小不等,以圆形、卵圆形占大多数。双侧病灶大部分对称分布。其中"直角脱髓鞘征"20例、"白质变脏征"12例,兼具此二征者11例。T1WI表现为等、稍低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斑块无强化,强化斑块主要表现为结节状强化、环形强化。MS斑块无占位征象或轻度占位征象;矢状位胼胝体检查28例,17例信号异常,占60.71%(17/28),胼胝体萎缩5例。10例MS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MS好发于皮层或皮层下白质区、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以圆形、卵圆形占大多数;MS斑块多发,双侧病灶大部分对称,"直角脱髓鞘征"及"白质变脏征"为MS较特异的征象;大多数MS斑块增强扫描可无强化,或出现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MS斑块无或有轻度占位征象;常侵犯胼胝体,表现为弥漫性、结节状、放射状信号异常及室管膜不规则形增厚,以矢状位Flair序列显示较好。
成官迅吴华旺张静梁丽宁张雪林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胼胝体
尤文氏肉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总结尤文氏肉瘤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尤文氏肉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11例中,7例尤文氏肉瘤表现为虫蚀状、小片状或较大范围的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可见点片状骨质硬化;5例有骨膜反应,表现为条状、Codman三角或放射状骨针;10例见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点片状出血、坏死区,瘤周有水肿。2例骨外尤文氏肉瘤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不明显。普通X线检查正确诊断7例,误诊4例;CT检查正确诊断4例,误诊2例;MRI检查,正确诊断3例,误诊2例;多种影像检查结合正确诊断8例,误诊3例。结论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显著特征性,影像误诊率高,需与溶骨型骨肉瘤、骨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等病变鉴别;临床、影像学、病理三者结合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梁丽宁成官迅张静吴华旺
关键词:尤文氏肉瘤X线CTMRI
45例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X线平片、CT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显示病灶边缘为分叶征31例,细短毛刺征23例,病灶内部为空泡征7例,空气支气管征8例,病灶周围为胸膜凹陷征19例,血管集束征13例。CT检查显示病灶边缘为分叶征37例,细短毛刺征33例,病灶内部为空泡征17例,空气支气管征21例,病灶周围为胸膜凹陷征25例,血管集束征24例。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率为(35/45)78%,CT的诊断准确率为(42/45)93%。结论:分叶征、细短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X线平片与CT扫描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两种重要手段,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能够有效提高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赖均南莫陵江梁丽宁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CT
3T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在肌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研究目的] 1、利用高场强(3.0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研究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MRI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和曲线类型、病灶...
梁丽宁
关键词:骨肿瘤软组织肿瘤弥散加权成像
文献传递
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诊断分析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提高对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5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53例中经X线检查49例,正确率为89.8%;CT检查10例,正确率为90%;MRI检查32例,正确率为96.9%。骨肉瘤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软组织肿块。49例X线表现为成骨型19例,溶骨型13例,混合型17例;X线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分别为61.2%、95.9%、71.4%、73.5%和27.7%;10例CT表现均可见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骨,CT对骨膜反应、筛孔征和Codman三角的检出率为90%、90%和11%;CT对显示细小肿瘤骨和筛孔征最敏感,但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32例MRI表现为骨髓腔内正常的骨髓高信号被肿瘤信号所取代,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7例合并出血,24例中央坏死囊变,32例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及瘤周可见水肿区。结论X线价廉物美,空间分辨力高,是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作为X线的补充,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对患者治疗方式的决策必须经MRI检查。X线、CT和MRI三者结合,可提高骨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梁丽宁成官迅黎蕾张刚刘婷
关键词:骨肉瘤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颅脑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MRI诊断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MRI特征,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20例颅脑MS患者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特点、胼胝体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MS以青、中年女性稍多见,急性、亚急性起病,多以视觉障碍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视觉诱发电位大多数异常。MRI检查18例发现病灶,敏感性90%(18/20)。病灶以双侧侧脑室旁、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半卵圆中心多发。病灶大、小不等,多数为圆形、卵圆形。“直角脱髓鞘征”及“白质变脏征”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征象。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Flair序列显示病灶更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可呈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弧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MS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脑部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诊断MS最敏感的成像方法。
吴华旺成官迅张静梁丽宁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扩散成像及波谱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肝豆状核变性(HL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HLD患者(HLD组)、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颅脑常规MRI、DWI、1H-MRS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豆状核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脑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比值方面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HLD豆状核区的DWI信号、ADC值变化与脑代谢产物NAA/Cr、Cho/Cr比值变化的关系。结果按豆状核DWI信号改变,HLD组可分为高(9例)、低(27例)、等(15例)及高低混杂(5例)信号的四个亚组,其ADC值依次为(0.724±0.032)×10-3mm2/s、(1.548±0.053)×10-3mm2/s、(0.951±0.047)×10-3mm2/s、(1.143±0.028)×10-3mm2/s,各亚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5,P=0.000),高信号亚组的ADC值最小,低信号亚组的ADC值最大;高信号亚组的ADC值低于对照组[(0.836±0.024)×10-3mm2/s],低、等、混杂信号亚组的ADC值及HLD组总的ADC值[(1.175±0.035)×10-3mm2/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5.76、2.94、4.21、4.56,P=0.001、0.000、0.008、0.000、0.000)。HLD组总的豆状核脑代谢产物NAA/Cr比值(1.198±0.534)、Cho/Cr比值(0.753±0.474)均低于对照组[(1.654±0.376)、(0.995±0.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3、-3.68,P=0.000、0.001)。HLD各亚组间的豆状核脑代谢产物NAA/Cr、Cho/Cr比值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1.12、2.35,P=0.306、0.127)。结论 DWI、MRS能较好评价HLD的铜沉积过程中不同病理时期的微观结构变化和代谢异常,在HLD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曾文彦武兴杰刘洪芳庄娘妥杨清华王波罗武吴静梁丽宁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