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小红

作品数:21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帕金森
  • 9篇帕金森病
  • 8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3篇运动症状
  • 3篇症状
  • 3篇神经功能
  • 3篇评估量表
  • 3篇腔隙
  • 3篇腔隙性
  • 3篇晚期
  • 3篇量表
  • 3篇蒙特利尔认知...
  • 3篇蒙特利尔认知...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非运动症状
  • 2篇抑郁
  • 2篇预后
  • 2篇认知障碍患者

机构

  • 2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1篇桂小红
  • 14篇吴承龙
  • 12篇孙新芳
  • 10篇王黎萍
  • 7篇肖桂荣
  • 5篇章燕幸
  • 4篇赵宏军
  • 3篇王赵伟
  • 3篇王芳
  • 2篇钟洁静
  • 2篇魏博
  • 2篇李星云
  • 1篇王华
  • 1篇朱仁洋
  • 1篇何继红
  • 1篇陈秀芳
  • 1篇杨峰
  • 1篇陈怀红
  • 1篇谢建平
  • 1篇钟芳芳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心电与循环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2015年浙...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 评估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住院的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予抗血小板、他汀降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联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分析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观察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且联用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联用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1)。治疗后联用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联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对照组为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与神经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钟芳芳吴承龙桂小红娄一萍王赵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神经功能评分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比较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19年
目的比较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51例,根据Hoehn-Yahr(H&Y)病情分级将其分为早期患者(1-2级,n=82)及中晚期患者(2.5-5级,n=69)。分别采取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哈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H&Y分级、非运动并发症30题问卷(PDNMS)及帕金森病睡眠评分量表(PDSS)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等进行评定。采用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评价P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中晚期PD患者PDSS总分明显低于早期P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及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主要类型均以睡眠破碎(31.7%,47.8%)及日间过度嗜睡(38.7%,43.5%)为主。2组患者睡眠障碍与病程、HAMA、HAMD、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呈负相关关系,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与PDNMS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呈负相关关系(P<0.05)。中晚期PD患者PDSS总分与PDQ39总分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及躯体不适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晚期PD患者睡眠障碍明显重于早期PD患者,生活质量较早期PD患者进一步降低;病程对PD患者睡眠障碍影响较大。
桂小红王黎萍吴承龙孙新芳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生活质量
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早发型帕金森病(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睡眠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门诊及住院帕金森病患者178例,以50岁发病年龄为界分为YOPD组60例和LOPD组118例,采用统一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HAMA、HAMD)、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非运动并发症30题问卷(NMS)及帕金森病睡眠评分量表(PDS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运动功能、病情严重度、非运动并发症及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并计算左旋多巴每日总剂量(LED)。结果 YOPD组出现睡眠障碍14例(约23.3%),LOPD组睡眠障碍39例(约3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6,P>0.05),YOPD组PDSS总分[119.50(98.75~130.75)分]高于LOPD组[110.5(87.75~122.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0,P<0.05)。YOPD组患者在夜间总体睡眠质量、睡眠维持困难、不安腿综合征与夜间精神症状、夜尿情况以及白天嗜睡方面症状均较LOPD组好,但在早晨因肢体疼痛而早醒方面症状较LOPD组严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YOPD组睡眠障碍与LED、H-Y分级及MMSE评分有关,LOPD组睡眠障碍与MMSE、H-Y分级及HAMA、HAMD评分有关。结论 YOPD组患者整体睡眠质量较LOPD组好,YOPD组在夜间总体睡眠质量、睡眠维持困难、不安腿综合征与夜间精神症状、夜尿情况及白天嗜睡方面表现较好。认知功能对YOPD与LOPD组患者睡眠障碍均有影响,LED对YOPD组患者睡眠障碍影响较大,而抑郁焦虑情绪因素对LOPD组睡眠障碍影响较大。
桂小红王黎萍吴承龙孙新芳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中文版)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
肖桂荣孙新芳章燕幸赵宏军桂小红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文献传递
不同类型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分析
朱仁洋王黎萍陈秀芳孙新芳吴承龙王芳钟洁静赵宏军桂小红
(一)项目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 该研究入选120例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指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0.9mg/kg体重标准剂量对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采用超声捷径方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监测,根据"缺血性...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血流动力学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晚期运动并发症及抑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目前,左旋多巴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但长期服用可能产生症状波动、异动症、精神症状等并发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不仅能增强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1]。
肖桂荣孙新芳吴承龙王赵伟桂小红何继红
关键词:帕金森病并发症抑郁
帕金森病早期标志物及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9年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隐匿起病与缓慢进展的特点;若依赖于临床标准的诊断模式,病人常常很难在疾病早期获得正确诊断.一方面因为以震颤为主的PD病人与特发性震颤难以区别;不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皮质基底节变性在疾病的早期与PD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近几年在PD神经保护治疗以及疾病修饰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提出了对PD早期正确诊断的要求.近年来,非运动症状、脑脊液与血清检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均为 PD 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王黎萍桂小红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
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抗栓治疗后的侧支循环建立及预后评估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评估不同发病机制的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抗栓治疗后侧支循环建立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8例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机制不同分为4种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亚型(载体动脉堵塞穿支24例,动脉到动脉栓塞30例,分水岭/栓子清除下降33例,混合机制21例)。所有患者入院1周内完善头颈部CT血管和侧支循环评估,抗栓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g量表评估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4种LAA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预后良好71例,预后不良37例。不同预后患者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诊开始抗栓治疗、LAA亚型、侧支循环良好、病情加重、卒中再发、颅内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作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0.479)、病情加重(OR=0.018)、侧支循环良好(OR=33.71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4种LAA亚型患者在侧支循环良好、病情加重、颅内出血、预后良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分水岭/栓子清除下降亚型患者病情加重的比例最高,侧支循环良好及预后良好的比例均最低。结论 基线NIHSS评分、病情加重、侧支循环良好是急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发病机制的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后侧支循环建立及预后存在差异。
桂小红魏博章燕幸吴承龙王华孔建国
关键词:脑梗死侧支循环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比较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比较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非运动并发症30题问卷(PDNMS)以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调查表(PDQ39)评价82例早期PD患者(早期组)及69例中晚期PD患者(中晚期组)的NM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早期组及中晚期组患者的便秘、兴趣缺乏、幻觉、错觉、嗅觉减退、吞咽困难、排便不尽感、夜尿、跌倒、日间思睡、失眠及多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 01)。早期及中晚期PD患者PDNMS总分与PDQ39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 <0. 05~0. 01)。早期PD患者PDNMS的注意力下降、兴趣缺乏以及抑郁与PDQ39总分具有相关性(r=0. 420,r=0. 366,r=0. 364;均P <0. 01);中晚期PD患者PDNMS的兴趣缺乏、日间思睡及流涎与PDQ39总分具有相关性(r=0. 396,r=0. 380,r=0. 371;均P <0. 01)。结论注意力下降、兴趣缺乏及抑郁对早期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兴趣缺乏、日间思睡及流涎对中晚期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桂小红王黎萍吴承龙孙新芳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
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AC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AACIS及TIA患者158例,根据发病后90d的预后分成进展组62例和非进展组9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MRI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成分以及动脉硬化斑块的MRI分型。结果 观察组症状侧颈动脉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64.85±7.10)%、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49.42±5.31)%、最大管壁面积(72.64±21.22)mm2、最大管壁厚度(3.91±0.92)mm、斑块内出血最大面积百分比(11.22±0.85)%、斑块纤维帽破裂比例(67.74%)以及Ⅵ型斑块比例(75.81%)均高于对照组[(54.60±5.35)%,(43.24±3.40)%,(51.37±18.03)mm2,(2.81±0.74)mm,(2.53±0.77)%,35.42%,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最小管腔面积、脂质坏死核最大面积百分比及钙化最大面积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显示的血管斑块特性对轻型AACIS和TIA患者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魏博桂小红杜烨徐轶钦肖桂荣吴承龙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粥样硬化斑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