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种玉

作品数:47 被引量:253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理学
  • 10篇化学工程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光谱
  • 11篇催化
  • 10篇催化剂
  • 9篇生物吸附
  • 8篇生物还原
  • 8篇谱学
  • 7篇红外
  • 7篇红外光
  • 7篇红外光谱
  • 6篇谱学表征
  • 6篇离子
  • 5篇芽孢杆菌
  • 4篇羟基磷灰石
  • 4篇吸附率
  • 4篇巨大芽孢杆菌
  • 4篇菌体
  • 4篇回收
  • 4篇光谱研究
  • 4篇负载型
  • 4篇FTIR

机构

  • 46篇厦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理化学研究所

作者

  • 47篇林种玉
  • 19篇傅锦坤
  • 13篇刘月英
  • 9篇古萍英
  • 7篇姚炳新
  • 7篇周剑章
  • 6篇林昌健
  • 6篇翁绳周
  • 5篇胡仁
  • 4篇傅金印
  • 4篇胡荣宗
  • 4篇吴剑鸣
  • 4篇于新生
  • 4篇曾金龙
  • 4篇林仲华
  • 3篇袁鹏
  • 3篇刁桂仪
  • 3篇彭金莲
  • 3篇董平
  • 3篇吴大清

传媒

  • 9篇厦门大学学报...
  • 6篇高等学校化学...
  • 5篇物理化学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第十一次全国...
  • 1篇电化学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分子催化
  • 1篇合成化学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Chines...
  • 1篇天然气化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8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与生物还原的过程原理
李清彪黄加乐孙道华林种玉邓旭
生物吸附法是处理重金属污染和回收贵重金属的一种新途径,贵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使得生物还原发展成为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新颖制备方法.该项目经过十多年对生物吸附机理、生物还原过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工程菌
Rh3+生物还原的谱学表征
本文运用谱学方法表征了休眠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D01菌体还原Rh3+的作用机制.光电子能谱法(XPS)检测D01菌体对Rh3+的还原程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出该菌...
林种玉周朝晖薛茹郑泉兴颜长明刘月英傅锦坤
关键词:巨大芽孢杆菌生物吸附作用生物还原FTIR
文献传递
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吸附金(Au^(3+))特性的表征被引量:39
2001年
以金霉素发酵生产中的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最适pH值为3.5,其吸附作用是一种快速而非依赖温度的过程.在起始Au3+浓度(100 mg·L-1)与菌体浓度(2g·L-1)之比为50mg/g,pH 3.5和 30℃条件下,吸附 45min,菌体对Au3+的吸附量为45.6 mg·g-1,吸附率达 91.2%.菌体所吸附的金可被解吸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体能将Au3+还原成金颗粒,并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金晶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证明,Au3+能被菌体还原成Au0.
刘月英傅锦坤胡洪波汤丁亮林种玉倪子绵于新生
关键词:金霉素链霉菌生物吸附废液回收
改进型铜基甲醇含成催化剂NC208的活性相谱学表征被引量:9
1997年
利用XRD和FTIR等谱学方法,对改进型铜基联醇催化剂NC208和工业催化剂C207的活性相进行了谱学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联醇铜基甲醇含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可能是添加少量金属氧化物助剂的改进型NC208催化剂工作表面Cu+活性位的浓度比Cu-Zn-Al三组份工业催化剂C207高;NC208催化剂能维持工作表面具有较大的Cu+/Cu0比,即维持较高的Cu+价态稳定性,这与该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明显优于C207有着密切联系.
杨意泉林种玉车长针袁友珠林仁存董远群
关键词:联醇铜基催化剂FTIR
牛血清白蛋白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磷灰石作为一种代表性的骨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骨骼的修复、替代中有重要的应用,是目前植入材料研究的热点.当羟基磷灰石植入体内时,面临的第一个反应是来自血液和组织液的蛋白吸附,蛋白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
叶青胡仁林种玉韩会娟王卉林昌健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羟基磷灰石原位红外光谱
用细菌菌体从低浓度的钯离子废液中回收钯的方法
涉及一种微量贵金属的回收方法,采用的细菌为地衣芽胞杆菌,株号R08。首先将菌体浓度为0.4~2.0g/L的R08菌体细胞溶液与浓度为30~300mg/L的Pd<Sup>2+</Sup>水溶液混合,于5~60℃,pH2.0...
刘月英傅锦坤姚炳新林种玉古萍英
文献传递
乳酸杆菌A09吸附还原Ag(Ⅰ)的谱学表征被引量:37
2000年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g+ biosorption and bioreduction by Lactobacillus sp. A09 biomass were reported. The optimum pH value of Ag+ biosorption by strain A09 was 4.5. Temperature(6~ 50 ℃ ) did not affect the biosorption. The biosorptive efficiency (91% ) and biosorptive capacity(Ag+ 125 mg· g- 1 dry weight biomass ) were achiev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g+ 100 mg· L- 1, biomass 800 mg· L- 1, pH 4.5 and 30 ℃ for 24 h contact. TE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09 biomass could reduce Ag+ to Ag0 as A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ells. IR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 CO2- and - HN- C=O on the surface of cells may involve in the precession for adsorbing Ag+ .
傅锦坤刘月英古萍英汤丁亮林种玉姚炳新翁绳周
关键词:乳酸杆菌生物吸附生物还原
硅藻土表面羟基的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研究被引量:34
2001年
运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 (DRIFT)及氘化技术 ,研究了硅藻土的表面羟基结构及其在热处理中的变化。
袁鹏吴大清林种玉刁桂仪彭金莲魏俊峰
关键词:硅藻土表面羟基矿物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被引量:9
1999年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林种玉傅锦坤杨茹古萍英
关键词:茶多酚红外光谱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高岭石/甲酰胺插层的Raman和DRIFT光谱被引量:21
2002年
用 Raman和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高岭石
王林江吴大清袁鹏林种玉刁桂仪彭金莲
关键词:甲酰胺高岭石插层复合物RAMAN光谱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