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敏
-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大学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从隔离的自我到异质性的他人:论列维纳斯的绝对伦理
- 列维纳斯认为,西方精神传统是一种总体性传统,它把他者还原为同者,这种还原暗含着一种对他人的暴力。列维纳斯伦理学的起点是反抗总体性暴力。他以绝对的外在性为切入点,试图超越西方精神传统、尤其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构建作...
- 林华敏
- 关键词:列维纳斯伦理感受性自我
- 文献传递
- 哲学的任务及其与科学、外在世界的关系——访丹·扎哈维教授
- 2012年
- 丹·扎哈维(Dan Zahavi,1967-),目前享誉英关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胡塞尔学者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的弟子。扎哈维近年来活跃于现象学和心灵哲学的研究领域,在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扎哈维多次到中国北京、广州、香港参加现象学相关会议,与中国的学者有着许多的交流。主要著作有《胡塞尔现象学》、《胡塞尔和先验的主体间性》、《自身意识和异质性:一个现象学的探究》、《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等,其中多部著作已被译为多种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林华敏
- 关键词:哲学教授哈维胡塞尔现象学
- 超越性、神圣性与实践性——列维纳斯伦理内涵的三重解读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列维纳斯主张,在存在与认知的同一性中,西方哲学精神传统带着对他者的暴力,这种暴力遮蔽了真正的伦理。在这个背景下,他以一种超越的他者伦理来克服总体性暴力。他者伦理探求自我与他人、内在性与外在性、有限与无限、同一与差异之间不可化约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于存在论和认识论,朝向神圣与崇高,最后在实践中实现。超越性、圣洁性、实践性在面向他人的伦理责任中高度统一。在技术工具与理性规则充斥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重拾伦理的本质,回归其超越性、圣洁性与实践性,以此恢复伦理在人类生活中的真正地位与尊严。
- 林华敏
- 关键词:列维纳斯伦理神圣性
- 身体和心灵的平衡:现代性背景下走出精神病危机的一种途径--哲学反思的视角
- 本文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对当前的精神疾病现状进行反思,探讨现代文明模式和精神疾病危机之间的关系,并力图探讨摆脱这种危机的途径,提出了改变生存理念,回到人自身上,劳作与接近自然,让身体和心灵达到平衡,精神治疗不要“制造”精神病...
- 林华敏白福宝
- 关键词:精神疾病哲学思想
- 文献传递
- 浪漫与理性的平衡——萨特的自由与责任观之重新解读被引量:3
- 2009年
-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 林华敏
- 关键词:浪漫主义公共理性萨特
- 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及其对构建和平世界的启示被引量:6
- 2016年
-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争与建立帝国来实现,只能通过个体的面对面的伦理的善来实现。由个体间伦理的善延伸到族群、国家关系,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好客伦理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应该是伦理,责任与爱是个体、民族、国家之间差异而和平地共处的基础。
- 林华敏王超
- 关键词:列维纳斯伦理
- 从“天国的智慧”到“人间的智慧”——列维纳斯式的“解神话化”
- 2012年
- 传统的神学将上帝作为一个最大最高的存在者,这是一种对上帝的主题化,它取消了上帝真正的超越与意义。列维纳斯把"上帝"这个概念从认识论和本体论这种整体暴力中解救出来,保持其绝对的超越和意义。要想使得上帝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阐释上,必须求助于伦理的密谋;没有从伦理中抽取出的意义,神学的概念将只是空洞的和形式上的框架。这是一条将天国的智慧引向人间的智慧的"解神话化"的路径。
- 林华敏
- 关键词:列维纳斯上帝
- 爱、外在性与责任: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解读被引量:8
- 2013年
- 爱始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现代性伦理从主体性出发,寻求清晰性与自由,将爱的内在矛盾性视作一种疾病,采用"固定"和"漂流"的策略去克服它,以规则与自由取代情感冲动与责任,最终却将真正的爱导向死亡。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伦理学家从他者的绝对异质性出发,强调爱的非对等性和责任。他者的外在性是伦理的源头,外在性的进入使得主体自身性被打破,爱才得以可能;对他者的欢迎是去质问我的自由。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的让位,是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他人为中心",是"成为他人的人质"。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是现代性原始情感和责任缺失的背景下的一种回归,它试图探寻在主体性、理性和自由这些概念之前人类原初的伦理经验。这种"伦理的伦理"构成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这类伦理"立法者"工作的前提。
- 林华敏
- 关键词:列维纳斯他者
- 感觉、知识与世界:论塞拉斯对“所与”神话的批判被引量:1
- 2010年
- 传统的经验论认为经验知识具有一个自我确证的、非推论性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感觉材料。塞拉斯批判了这种所与神话,打击了"给予心灵的东西"和"心灵加进入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没有任何给予经验的东西能够独立于概念能力的获得而对我们的信念和关于世界的看法提供证成作用。经验知识所对应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定的语言体系中的位置。作为表达观察的殊型(tokens)的权威性来自于类型(types)。塞拉斯对传统经验论的实用主义式的批评勾画出了一幅不同于古典经验论的关于感觉、知识和世界关系的图景,这为后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我们只有一个世界,一个由语言和世界共同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实践的和历史的。
- 林华敏
- 关键词:经验知识语言心灵
- 思的内在性与超越——列维纳斯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考察及其伦理学与神学效应
- 2015年
- 基于对胡塞尔意识意向性的反思,列维纳斯从两个维度深入考察了意识经验:感受性和触发性。感受性以享受和滋养的方式先行于意识对世界的对象化与把握;触发性以一种绝对的被动性揭示了意识深处的超越性。意识与外在性的超越关系为形而上的伦理学和神学构建打下基础。伦理学与神学都围绕着意识与绝对超越者的形而上关系展开。自我和他人、上帝的关系不是再现和主题化,而是超越。超越性意味着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意识理论的一种断裂意识的内爆。这种内爆与历时性的时间(他者的时间,上帝的时间)是一致的。
- 林华敏
- 关键词:意向性感受性触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