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电生理在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颈髓电刺激疗法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多模式神经电生理(EEG、BAEP、SEP)的总评分与颈髓电刺激(cSCS)促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SCS促醒治疗的PVS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评分、治疗1年后的疗效,并与同期保守促醒治疗5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的等级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促醒治疗1年后,研究组48例患者中脱离PVS18例(37.5%),显效11例(22.9%),好转10例(20.8%),无效9例(18.7%);对照组50例患者中脱离PVS 3例(6.0%),显效4例(8.0%),好转30例(60.0%),无效13例(26.0%).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的Ridit分析显示,研究组R值=0.6077,对照组R值=0.3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S促醒治疗的疗效优于保守促醒治疗.cSCS促醒疗效与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s =0.854,P<0.05),即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越高,cSCS促醒的疗效越好.结论 (1)cSCS促醒技术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脱离PVS的比率,有利于患者早期促醒PVS.(2)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存在正相相关性,对临床选择cSCS促醒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 陈岩李晶杨丽仉慧颖杨鹤王晓慧
- 关键词:持续植物人状态电生理学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6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36%~45%,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2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症广的优势。
- 黄鑫杨鹤翟秀伟王迪郭庆章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 2019年
-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CVS)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76例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丁苯酞治疗方式,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是7.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6%,两组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依达拉奉联用丁苯酞胶囊可以降低CVS死亡率。丁苯酞胶囊会导致腹部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依达拉奉会引起肝肾功能下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观察组和对照组没有出现以上的不良反应。结论: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术后血管痉挛几率。
- 黄鑫杨鹤李显伟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脑电图较其他方法对诊断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的优越性。方法:采用seiiate Harmonie44数字化脑电图仪对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EEG检查,并且和其脑脊液、CT等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62例脑炎患儿,EEG轻度异常26例,中度异常22例,重度异常9例,正常者5例,阳性率91.9%,以发病后4。7天阳性率最高:CT结果异常14例,正常者48例,阳性率22.6%;脑脊液检查异常36例,正常者26例,阳性率58.1%。结论:在临床上有病毒感染史、EEG结果异常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应考虑病脑的诊断。尽管脑电图的异常并非是病脑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其变化早于脑脊液及头颅CT,故对病脑的临床早期诊断有可靠的价值。
- 杨鹤黄鑫张鸿雁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黄鑫杨鹤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弹簧圈
- 64排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急诊入院、发病时间在72h内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64排CTA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决定是否早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有81例患者颅脑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4例,多发动脉瘤(2个及以上)1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TA复查发现漏诊动脉瘤1例,为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有3例首次颅脑CTA检查结果阴性,再次行DSA检查,其中发现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DSA检查结果阴性2例。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检查方法,可根据其结果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治疗。在绝大多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处理中高质量的颅脑CTA可替代DSA,快捷、无创的颅脑CTA有助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的完成。
- 黄鑫杨鹤张晶
-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CTADSA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内再狭窄1例
- 2011年
-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于2010年6月12日入院。既往于1年前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级)发病,
- 黄鑫杨鹤
-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颅内宽颈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弹簧圈言语不能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