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涛

作品数:84 被引量:283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健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成像
  • 18篇磁共振
  • 16篇MRI
  • 14篇磁共振成像
  • 9篇动脉
  • 8篇体层摄影
  • 5篇影像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主动脉
  • 5篇扩散
  • 5篇加权成像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性病
  • 4篇肾病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糖尿病肾病
  • 4篇颅内

机构

  • 45篇郑州大学第一...
  • 15篇湖北医药学院
  • 14篇上海健康医学...
  • 9篇太和医院
  • 9篇湖北医药学院...
  • 7篇新乡市第一人...
  • 5篇十堰市太和医...
  • 4篇漯河市中心医...
  • 4篇十堰市太和医...
  • 2篇东风汽车公司
  • 2篇新疆喀什地区...
  • 2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郧阳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喀什地区第一...

作者

  • 75篇杨涛
  • 36篇程敬亮
  • 24篇张焱
  • 11篇陈学强
  • 10篇张战利
  • 10篇陈华茜
  • 10篇任翠萍
  • 10篇高剑波
  • 10篇李荫太
  • 10篇赵黎
  • 10篇张云枢
  • 9篇晋晖
  • 9篇周志刚
  • 8篇张任
  • 7篇刘予东
  • 7篇徐霖
  • 7篇邓桂芬
  • 7篇顾静华
  • 6篇孟庆军
  • 6篇李正东

传媒

  • 9篇郑州大学学报...
  • 7篇CT理论与应...
  • 6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3篇中原医刊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放...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1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自3具新鲜尸体腘窝处离断截取双侧小腿标本共6侧,显微解剖暴露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及腓动脉终末支穿支血管,观察并测量各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及其外径。2016年10月—2018年12月,结合解剖测量结果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选择以上述穿支为蒂的外踝区穿支皮瓣修复18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8~62岁,平均40岁。创面范围4 cm×3 cm^13 cm×10 cm。采用腓动脉前终末穿支皮瓣13例,腓动脉后终末穿支皮瓣5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4 cm×10 cm。供区7例直接缝合,11例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腓动脉前终末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为(5.1±0.5)cm,外径为(1.51±0.05)mm;腓动脉后终末穿支分别为(4.9±0.9)cm、(1.78±0.17)mm,腓动脉终末支穿支分别为(1.7±0.7)cm、(0.58±0.12)mm。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术后2例皮瓣边缘发暗,经换药后瘢痕愈合;1例因切口感染再次扩创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Ⅰ期愈合。3例患者因皮瓣臃肿于术后3个月行整形术。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感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获优9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对腓动脉外踝区穿支血管进一步细化有助于临床理解以及合理选择及应用外踝区穿支皮瓣。
杨涛韩兆峰周明武李士民宋健胡智玉张广超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
百令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百令片对维持性血透患者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接受百令片治疗者为治疗组,未接受百令片治疗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频率、T细胞及亚群表达比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近1年因肺部感染住院频次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间基本资料血清肌酐、尿素、年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透析时间、透析频率等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均较正常值下降,但服用百令片组淋巴细胞绝对值(1.46±0.12)G/L、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未服用组高[(1.46±0.12)G/L vs(1.16±0.08)G/L;(72.34±2.86)%vs(62.74±3.45)%,P<0.05];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4^+/CD8^+T)无显著差异。服用百令片组患者近1年因肺部感染住院频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0.07 vs 0.23;(6.67±0.33)d vs(9.57±0.72)d,P<0.05]。结论百令片能改善血透患者的低淋巴细胞血症,部分纠正患者T淋巴细胞比例,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因肺部感染住院频次。
杨涛张任赵黎李正东陈华茜
关键词:维持性透析淋巴细胞CD3CD4CD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检查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MRI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1例病人均有MRI检查,其中:13例病人还有CT检查。分析21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AI发生于以下6个部位:胼胝体5例;皮髓交界处6例;脑白质7例;脑干6例;基底节5例;小脑3例;脑室旁5例。多发病灶共18例。21例DAI伤者中18为交通伤。本组DAI伴其他脑伤者16例。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8/21,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结论:MRI对发现DAI价值较大。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和胼胝体等处,MRI也可以清晰显示。
张焱杨涛程敬亮高剑波李荫太周志刚郭华张战利任翠萍高雪梅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MRI
蝶窦异位侵袭性垂体腺瘤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 女,39岁.头痛、左眼睑下垂2d,于2012年11月17日入院.头痛时伴恶心、呕吐、鼻塞、视物模糊;生长激素(GH)9.9μg/L.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5 mm,有侧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脸下垂,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无眼震,双侧额纹鼻唇沟等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存在,未见明显感觉障碍,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正常,昂伯征阴性,病理征阴性,双侧克布征阳性.
邓桂芬王振熊杨涛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双侧瞳孔不等大蝶窦神经系统检查眼睑下垂对光反射
DWI和ADC值测量在脑肿瘤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脑肿瘤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脑肿瘤DWI与ADC值特点。结果:脑肿瘤DWI信号共有四种不同表现类型:Ⅰ型为DWI呈高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86);Ⅱ型为DWI呈高信号同时伴ADC值减低(n=49);Ⅲ型为DWI呈低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37);Ⅳ型为DWI呈混杂信号同时伴ADC值升高(n=18)。脑转移瘤、胶质瘤和脑膜瘤ADC值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级胶质瘤ADC值高于Ⅲ~Ⅳ级胶质瘤ADC值(P〈0.01)。结论:DWI和ADC值的测量难以区别脑转移瘤、胶质瘤和脑膜瘤,通过DWI和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有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ADC值可预测胶质瘤良、恶性级别。
娄晓宇程敬亮杨涛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成像脑肿瘤
“双低”技术应用于CTPA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行CTPA检查(n=35)。A组:管电压120 k Vp、对比剂40m L(碘浓度350 mg I/m)、注射速率4 m L/s;B组:管电压100 k Vp、对比剂35 m L(碘浓度300 mg I/m)、注射速率3.5 m L/s;C组:管电压80 k Vp、对比剂30 m L(碘浓度270 mg I/m)、注射速率3 m 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两组采用ASIR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CT值。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ED分别降低了38.09%、51.99%;A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B组25%和C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 Vp、对比剂30 m L(碘浓度270 mg I/m L)、注射速率3 m L/s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付传明徐霖陈伦刚陈平有陈文杨涛
关键词:肺动脉
上尿路梗阻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42例体会被引量:2
2007年
刘晚萍杨涛程敬亮张焱晋晖刘予东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上尿路梗阻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刘予东程敬亮杨涛晋晖任翠萍张焱许方洪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梗死动脉粥样斑块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及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特别是MRI功能分子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分级和预后评估、疗效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MRI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作简要介绍。
程敬亮杨涛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早期PD患者18例、正常志愿者18例,同时行头部MRI平扫及DTI检查,观察两组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黑质、壳核及苍白球的FA值及ADC值...
杨涛程敬亮张春艳刘康永范晓军王伟张叶刘飞
关键词:早期帕金森病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