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大豆
  • 3篇栽培
  • 3篇高产
  • 2篇栽培技术
  • 2篇高产栽培
  • 2篇暗垄密
  • 2篇播种
  • 1篇栽培新技术
  • 1篇早播
  • 1篇伤根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化特性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指标
  • 1篇施肥
  • 1篇适期
  • 1篇适期早播
  • 1篇田间
  • 1篇田间管理
  • 1篇甜菜

机构

  • 8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黑龙江省友谊...

作者

  • 8篇杨方人
  • 3篇王晶英
  • 3篇周勋波
  • 2篇赵九洲
  • 2篇赵淑英
  • 1篇李国兰
  • 1篇宫占元
  • 1篇沈治中
  • 1篇赵九洲
  • 1篇张国军
  • 1篇孙长艳
  • 1篇王月珍
  • 1篇殷奎德
  • 1篇孙晋海
  • 1篇陈洁敏
  • 1篇陈洁敏
  • 1篇李秀文

传媒

  • 3篇大豆科学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大豆通报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甜菜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豆“暗垄密”高产栽培新技术被引量:7
2001年
王晶英周勋波杨方人
关键词:大豆施肥播种田间管理
播期对大豆开花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1998年
通过对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开花结荚规律的调查,建立了大豆开花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开放小花数量累积频率的概率单位与开花日序呈对数函数关系,回归模型为:Yp=A+B.Lnx;确定了不同播种时期处理的,“有效花期”范围;分析表明“有效花期”较长,落花落荚率较小,产量较高。“有效花期”长短与结荚率及产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陈洁敏赵九洲杨方人赵淑英
关键词:大豆播期开花
大豆机械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6
1999年
自6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垦区大豆种植方式几经变革,不断发展。60-70年代,垦区是以平播后起垄为主的种植方式。8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与推广垄作深松、分层深施肥和垄上双条精量点播栽培技术(简称“三垄”法),使垦区大豆由单条平播普遍改为垄作技术。至90年代...
裴德杨方人周勋波孙晋海
关键词:大豆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播种技术
连作对大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5
1995年
本文探讨了连作对大豆的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大豆生长发育受阻,在生理上表现净光合生产率(NAR)、群体生长率(CGR)降低;连作胁迫使叶片光合色素(Chla、Chlb、Chla/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组织外渗电导率提高;膜质过氧化作用增强,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
赵淑英赵九洲陈洁敏杨方人
关键词:大豆生理生化指标
大豆伤根补偿效应及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本文研究了大豆伤根生长及产量的补偿效应及其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伤侧根以苗期补偿效果最好;苗期伤根促进侧根数增加,伤根10d后根重接近于对照.但仍低于对照,到鼓粒期仍是如此,成熟期考种时经济产量高于对照;伤根补偿与大豆内源激素ZR、ABA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伤根初期(48h内)ABA迅速增加;ZR/ABA在48~144h不断增,促进补偿或超补偿效应。
王晶英殷奎德李国兰杨方人李秀文
关键词:大豆伤根内源激素
甜丰复合微肥对甜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1993年
使用复合微肥(甜丰)对甜菜进行不同浓度的浸种或7~8叶时叶面喷施处理,在甜菜各生育期测定块根、叶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浸种处理和叶面喷施处理分别增加了甜菜块根分化形成期(幼苗期)的幼根和叶丛快速生长期叶片中的酶带数。使用复合微肥(甜丰)促进了甜菜不同生育时期的内部生理生化代谢。各处理间相比较,浸种100g/亩和叶喷50g/亩的酶带活性变化较明显.
王月珍沈治中杨方人
关键词:甜菜复合肥过氧化物酶同功酶
适期早播对大豆“满贯”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1996年
本文探讨了适期早播对大豆“满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大豆叶面积指数增长和生物产量的累积动态有所不同,大豆适期早播使始花期提前,末花期不推迟,全花期延长,最终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准.
赵九洲赵淑英孙长艳杨方人
关键词:大豆早播生长发育
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0年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 ,结合化控、液肥及灌溉处理对大豆“暗垄密”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暗垄密”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比一般垄作栽培平均增产 2 0 %。其较理想的行距为 35~ 45cm,密度为 40~ 55万株 /hm2 。
周勋波王晶英杨方人张国军宫占元
关键词: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高产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