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压氧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 李俊彦苏平彭霞罗晓惠马艳高鸿刘俊李进
- 目的:通过诱发电位(EP)监测,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5例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8),分组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早期高压氧治疗者每天一次,十天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
- 关键词:
- 关键词:高压氧重型脑外伤神经电生理
- 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特点研究
- 2022年
- 对脑血管畸形致猝死患者的法医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脑血管畸形伤病关系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共收集25例脑血管畸形猝死案例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病例、案情和法医病理解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伤病关系、医疗纠纷鉴定和法医病学特点。结果:25例脑血管畸形致死案例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层分布:0~10岁1例,11~20岁2例,21~30岁4例,31~40岁8例,41~50岁6例,51~60岁2例,61~70岁2例,以青壮年男性多见;25例脑血管畸形死亡案例中,涉及医疗纠纷3例,占比12.00%。涉及伤病关系9例,占比36.00%。未涉及医疗纠纷、伤病关系的猝死案件13例,占比52.00%。脑血管畸形病理分型:动静脉畸形3例、脑动脉瘤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混合型16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25例脑血管畸形死亡案例中,自发病其至死亡时间分布:1h内14例,2~6h内4例,7~24h4例,25~72h3例。结论:全面的法医病理解剖检验对于明确脑血管畸形死亡案例的死亡原因、正确处理伤病关系和医疗纠纷有重要的意义。
- 杨旭禄李进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脑血管畸形医疗纠纷伤病关系
- ACE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关系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ACE)插入(I)或缺失(D)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反应方法检测1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和199例健康对照组ACE I/D多态性。结果与缺失纯合型(DD)基因型相比,杂合子ID基因型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病风险(P=0.038);根据性别和病理分级进行亚组分析,未发现ACE I/D多态性在性别和不同病理分级中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ACE I/D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 李进司马秀田赵楠常谦吴钧刘俊马钢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缺失多态性神经胶质瘤
- 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移酶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的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表达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48例脑神经胶质瘤组织和22例正常脑组织ACE mRNA和ACE蛋白表达水平。神经胶质瘤分级: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16例;Ⅳ级6例。结果脑神经胶质瘤组织中AC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在Ⅲ~Ⅳ级患者的脑神经胶质瘤组织中ACE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结论 ACE在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提示其对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评估有参考价值。
- 李进孙杰赵楠吴钧刘俊马钢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肽基二肽酶A预后
- 早期颅骨修补与晚期颅骨修补手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行颅骨修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233例行颅骨修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骨修补的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78例)与晚期组(术后>3个月,155例);比较两组术后感染、脑出血、癫痫、脑积水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术后感染、脑出血、癫痫、脑积水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较晚期颅骨修补并未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也未增加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故建议临床应用早期行颅骨修补术。
- 邵东传吴钧刘俊普快荣赵楠李进陈曦马钢
-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脑积水脑出血
- 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对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颞肌下与颞肌外钛网颅骨修补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外伤性颅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颞肌外组(n=28)和颞肌下组(n=32)。颞肌外组采用颞肌外颅骨修补术,颞肌下组采用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GOS及MMSE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GOS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膜外血肿、积液及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颞肌下颅骨修补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无区别,但颞肌下颅骨修补符合生理解剖复位,可避免咀嚼受限,卡压痛和外观异常,故颞肌下颅骨修补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更优的选择。
- 陈鹏邵东传王泽易赵楠李进吴钧普快荣马钢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颞肌颅骨修补
- 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9-10收治的121例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颅骨修补的时机,将其分成早期组(术后≤3个月,50例)与晚期组(术后>3个月,71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同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结果早期组术后FIM评分、MMSE评分120.0(115.0,124.2)分和27.0(24.5,29.0)分较术前114.0(90.0,116.5)分和23.0(15.8,25.3)分均有所提高,同时晚期组术后FIM评分、MMSE评分117.0(110.0,120.0)分和26.0(18.0,27.0)分较术前115.0(105.0,119.0)分和24.0(16.0,26.0)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早期组FIM评分、MMSE评分120.0(115.0,124.2)分和27.0(24.5,29.0)分较晚期组117.0(110.0,120.0)分和26.0(18.0,27.0)分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无死亡和感染病例,早期组和晚期组硬膜外血肿和积液发生率8%(4/50)和9.9%(7/71),癫痫发生率10%(5/50)和19.7%(14/71),脑积水的发病率4%(2/50),2.8%(2/71),术后住院时间8(7,9)d和8(7,9)d和术中失血量300(300,400)mL和300(250,35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3个月)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且更有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邵东传赵楠李进吴钧刘俊普快荣陈曦杨洲马钢
-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颅骨修补预后
- 3种不同脑区定点注射6-OHDA单侧损伤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从神经行为学、组织病理和生化方面对3种不同脑区单侧定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损伤大鼠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纹状体组、黑质组、黑质+中脑腹侧被盖区组。根据脑立体定位图谱,将微量6-OHDA单点定位注入大鼠中脑黑质区、纹状体区和双点定位注入黑质区与中脑腹侧被盖区。观察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黑质区酪氨酸(tyrosine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数目,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纹状体中多巴胺(dopamine,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苯乙酸(dihydroxy-phenyl acetic acid,DOPAC)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含量。结果纹状体组3周后模型稳定,黑质组与黑质+中脑腹侧被盖区组大鼠2周后稳定,3组30min内向健侧转圈数均呈升高趋势,黑质+中脑腹侧被盖区组高于纹状体组和黑质组,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组和黑质+中脑腹侧被盖区组造模成功率高于黑质组(P<0.05)。3组大鼠注射6-OHDA损伤侧纹状体中DA、DOPAC、HVA含量和TH+神经元数目均明显低于非损伤侧(P<0.05)。结论纹状体单点注射6-OHDA损伤建立PD模型成功率高,可作为研究PD的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 李进孙杰赵楠吴钧刘俊马钢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修复创伤性脑损伤
- 2015年
- 背景:干细胞移植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还无法确定哪一种是最佳途径。而对于不同的脑损伤个体,所移植的细胞种类、移植途径和移植时间都将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FDA-SE体外标记后备用;自由落体法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立即通过损伤区、侧脑室和颈内动脉移植CFDA-SE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每一种移植途径都设对照组(以等体积的DMEM代替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 NSS评分,最后一次行为学评分完毕取脑组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损伤区域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7,10,14 d,对照组和移植组mN SS评分均较1 d和3 d时降低(P<0.05);治疗后7 d和10 d,颈内动脉移植组和对照组相比mN SS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14 d,颈内动脉移植组荧光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P<0.05),且分布广。结果表明经颈内动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且移植细胞能够在损伤区大量存活和迁移。
- 赵楠刘俊李俊彦马钢李进王廷华苏平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创伤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