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乾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蛋白
  • 5篇肿瘤
  • 4篇细胞瘤
  • 4篇腺肿瘤
  • 4篇免疫
  • 3篇蛋白表达
  • 3篇遗传学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肿
  • 3篇甲状腺肿瘤
  • 3篇分子
  • 3篇沉默
  • 3篇成像

机构

  • 17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9篇李振乾
  • 7篇李道明
  • 5篇李江伟
  • 4篇黄培
  • 4篇程敬亮
  • 3篇张勇
  • 3篇谢珊珊
  • 3篇秦慧
  • 3篇张静
  • 2篇宋承汝
  • 1篇李贞
  • 1篇高景
  • 1篇王瑞
  • 1篇邢丽华
  • 1篇孙梦恬
  • 1篇张卫星
  • 1篇郜永顺
  • 1篇赵志华
  • 1篇赵世龙
  • 1篇周旭东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袭性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女性,42岁,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酸痛感,于外院就诊。胸部CT示:(1)双肺小结节影;(2)甲状腺右叶低密度结节。每3个月复查肺部CT示结节逐渐增大,2017年9月我院胸部CT示“右肺结节”;甲状腺超声示:甲状腺右叶体积增大,于中上部可探及一囊实性结节,大小24 mm×19 mm×15.5 mm,边缘光整,凸向包膜,晕环征,内以实性低回声为主,可见粗大钙化,并可见多发细小筛孔样改变,CDFI:内可见Ⅱ级血流信号。初步诊断为肺部结节、甲状腺结节。
张静李道明仇宇宁李振乾于海霞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病例报道
乳腺肿瘤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中RAGE和Ki-67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乳腺肿瘤组织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中RAGE和Ki-67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启示意义。方法对15例乳腺肿瘤切除标本的冷冻切片和相对应的石蜡切片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AGE)和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分别分析两者在染色阳性率和强度上的差异。结论乳腺肿瘤组织冷冻切片的RAGE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和强度较其石蜡组织切片低,使用冷冻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需要探索每种组织、抗原最佳的实验条件。
李江伟李贞夏雨涵黄培李振乾秦慧高冬玲
关键词:RAGEKI-67乳腺肿瘤冷冻切片石蜡切片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存档的5例PPB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Sanger测序检测DICER1热点区域体细胞突变,完善随访资料,检索相关文献,统计PPB相关特征。结果5例PPB患儿以咳嗽、发热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肺、胸腔巨大占位;囊实性。病理分型Ⅱ型2例,Ⅲ型3例,其中2例伴横纹肌肉瘤分化。4例检测到DICER1基因突变。2例行手术治疗,3例给予手术联合术后化疗。经短期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复发后死亡,1例带瘤生存(合并肺囊肿);其余均存活。1例患儿家属有结节性甲状腺病史。结论PPB起病隐匿,预后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及DICER1基因检测。
李振乾韩静李盼李道明
关键词:胸膜肺母细胞瘤病理特征
儿童小脑内胚窦瘤1例
2024年
男性患儿,2岁,间断头痛3天;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664 ng/ml。颅脑MRI:右侧小脑半球37 mm×39 mm×35 mm T1WI等-稍低信号占位,边界清晰(图1A),T2WI呈高信号内见条片状混杂低信号及多发小灶样更高信号(图1B),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呈稍高信号;周围见斑片状水肿,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受压向前或前上移位,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出口闭塞,幕上脑室系统扩张;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内见条片状及灶状无强化。
谢珊珊陈苑李振乾白洁赵国桦程敬亮
关键词:内胚窦瘤小脑儿童磁共振成像
垂体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PitB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分析本院1例PitB患儿资料,并以“pituitary blastoma”或“垂体母细胞瘤”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总结PitB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分析预后。结果共收集23例PitB患者,临床最常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神经性眼病及发育迟缓。影像表现为鞍区及鞍上囊实性、实性或囊性占位,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患者5年OS为(58±11)%。全切/近全切、次全切/未切除组患者5年OS分别为(79±13)%、(42±14)%。接受放化疗和未放化疗患者的5年OS分别为(44±13)%、(86±13)%。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5年OS显示肿瘤全切/近全切组高于次全切/未切除组患者(χ^(2)=4.705,P=0.030),而患者是否接受放化疗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χ^(2)=1.554,P=0.213)。结论PitB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Cushing综合征、神经性眼病及发育迟缓,影像上表现为鞍区及鞍上的囊实性、实性或囊性占位。手术切除方式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是否接受放化疗与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谢珊珊宋承汝张勇李振乾程敬亮
关键词:影像预后
DWIBS对转化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在转化型淋巴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转化前后均行DWIBS扫描。针对患者Ki-67病理采集区域测量平均ADC值,同时测量转化前后所有受累淋巴结的ADC值,选取最小值作为ADCmin,最大值为ADCmax,计算两者差值即ADCrange。对转化前后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Ki-67指数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量化ADCmin和ADCrange对转化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2例淋巴瘤患者转化前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为(0.76±0.11)×10^(-3)mm^(2)/s,转化后为(0.63±0.13)×10^(-3)mm^(2)/s。转化前Ki-67标记指数为(23±9)%,转化后Ki-67标记指数为(75±12)%。转化前后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8,P=0.001),转化前后Ki-67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2,P<0.001),且平均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r=-0.437,P=0.033)。ADCmin和ADCrange诊断淋巴瘤转化的AUC分别为0.8576和0.9826,ADCmin诊断阈值为0.52×10-3mm2/s,低于此值可诊断为淋巴瘤转化,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8.3%、100%、58.3%,ADCrange诊断阈值为0.24×10^(-3)mm^(2)/s,高于此值可诊断为淋巴瘤转化,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100%、91.7%、91.7%。结论:DWIBS结合ADC值的测量有助于转化型淋巴瘤的早期诊断,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淋巴瘤细胞增殖活性。
孙梦恬程敬亮张勇孟云李胤桦李振乾
关键词:KI-67标记指数表观扩散系数
沉默CD147基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沉默CD147基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CD147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各实验组MDA—MB-231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沉默前后MDA—MB-231细胞中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即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147、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采用CCK_8法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CD147siRNA对裸鼠瘤体质量和体积的影响。结果转染MDA.MB-231细胞后,CD147、MMP-2、TIMP-2蛋白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转染72h时,CD147基因下调平均效率为96.03%±0.84%,MMP一2基因下调平均效率48.64%±0.35%,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TIMP-2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第2天后,MDA-MB-231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转染24h后MDA—MB-231细胞平均迁移距离为(0.64±0.12)mm,而空白对照组细胞平均迁移距离为(4.69±0.85)mm,迁移速度减小。沉默CD147基因后,裸鼠瘤体体积和瘤体质量均下降(P〈0.05),平均瘤体质量为(1.85±0.98)g,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P〈0.05)。结论CD147可以影响MDA—MB-231细胞中的MMP-2/TIMP-2平衡,沉默CD147基因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及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李振乾李道明李江伟黄培秦慧
关键词:细胞系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
骨巨细胞瘤H3.3G34W蛋白表达与H3F3A基因突变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H3.3G34W蛋白和H3F3A基因突变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和H3.3G34W在其他富含破骨样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为H3.3G34W作为骨巨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工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骨巨细胞瘤患者72例、其他富含破骨样巨细胞肿瘤148例,采用免疫组化评估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肿瘤中H3.3G34W的表达,Sanger DNA测序分析检测骨巨细胞瘤中H3F3A突变类型,分析并比较H3.3G34W表达和H3F3A基因突变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骨巨细胞瘤中H3.3G34W阳性率88.89%(64/72),72例骨巨细胞瘤基因测序均检测出突变,8例H3.3G34W阴性患者中,1例H3F3A检出G34W突变,7例检出少见类型突变(包括G34V、G34L和G34R)。148例非骨巨细胞瘤肿瘤中H3.3G34W均为阴性。结论骨巨细胞瘤中H3F3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位点是G34W,与H3.3G34W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表达一致。DNA测序分析能检测到H3F3A的罕见突变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3.3G34W蛋白的表达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与其他富含破骨样巨细胞的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赵雪琰李盼李振乾王蓓蓓赵志华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6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对66例PNET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0.4~62岁,中位年龄16岁。发生部位:肾、肝、卵巢、小肠及结肠、额叶、脑干、眼眶内、肾上腺、纵隔、椎管内等。免疫组化:肿瘤弥漫表达CD99和FLI-1,并不同程度表达CD56,Syn,NSE,Vimentin。但对CK,Desmin,LCA,Cg A,Myo-D1等不表达。结论 PNET为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EWSR1基因是否发生断裂为其诊断主要依据。
赵宇轩李道明张静李江伟李振乾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SL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SL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Sanger测序检测DICER1热点区域体细胞突变(第24、25外显子相关位点),完善随访资料,分析DICER1突变与SLCT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 SLCT中位数年龄24岁,首发临床症状为月经失调、盆腔包块或下腹胀痛;镜下见管状、条索状及肉瘤样等区域,免疫组化表达CR、WT-1、Inhibin-α、SF-1等。预后随访中30.8%(4/13)患者复发,76.9%(10/13)检测到DICER1基因突变,且DICER1基因突变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是否复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异源性分化者DICER1突变率可能高。结论 SLCT形态多样,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免疫组化及DICER1基因检测。DICER1突变多发生于年轻患者,与组织学分化、肿瘤是否复发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李振乾李盼李道明陈奎生
关键词:病理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